APP下载

从女性形象看辛格的犹太特性

2012-08-15堵文晖

文教资料 2012年18期
关键词:犹太民族犹太教克拉拉

堵文晖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一、引言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继索尔·贝娄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犹太作家,在美国文坛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贝娄等其他以美国生活为创作背景的犹太作家不同的是,辛格坚持认为:“现代创作脱离民族传统是一个悲剧,因为民族传统是文学成长所需要的最佳土壤。”[1]他的作品始终围绕着犹太传统文化,为寻求民族复兴而不断探索。自古以来,犹太民族虽有悠久的历史却四处漂泊,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没有归属地。犹太人在移民他国后不得不面临文化冲突与融合,甚至是被同化。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促使辛格通过其作品来探求犹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宗教信仰,以此唤起广大犹太人对本民族生存意义的思考。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以女性形象为切入点来探讨辛格犹太意识的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小说《庄园》中的克拉拉和《傻瓜吉姆佩尔》中的艾尔卡这两位女性形象来揭示辛格的犹太传统意识。

二、辛格笔下的女性形象

辛格笔下的克拉拉和艾尔卡属于同一种类型,她们远离了犹太教,背叛了上帝,她们是异教徒的代表,在她们身上都体现了非犹太特性:背叛信仰。

(一)背叛者的化身

克拉拉和艾尔卡所代表的是那些被世俗同化的摩登犹太人,她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背叛了自身信仰,这首先体现在克拉拉对传统犹太教条的背叛。她不认同作为犹太教徒所必须遵循的戒律。关于宗教沐浴仪式,她与丈夫卡尔门的看法截然不同,卡尔门认为那是犹太妇女必须遵守的法规,目的是使灵魂洁净。而克拉拉却“怀着愤恨去做这有德行的沐浴并且坚持她入浴的时候别的妇女不能下水”[2],甚至穿着奢侈的衣服坐着马车去做宗教沐浴,这完全背离了宗教沐浴的宗旨。其次的背叛体现在艾尔卡的不忠,沉迷于欲望中。在与吉姆佩尔结婚前,艾尔卡就已经有个私生子,而且婚后不到四个月,她就临盆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吉姆还抓到过两次艾尔卡与别人睡在一起,但“她不承认,对一切都矢口否认”,诬陷吉姆发疯了,她们俩的种种行为表明了自己对犹太教的背叛。

(二)魔鬼的使者

克拉拉是魔鬼的代言人,在小说中,她的任务就是引诱卡尔门背叛上帝。从他们见面起,克拉拉就一步一步引诱着卡尔门背离犹太教戒律。在一个“逾越节已经结束”[2]的一个下雨天,克拉拉身披丝制斗篷,手捧鲜花,向卡尔门递出一只娇弱无力的芊芊玉手。逾越节是犹太民族古老神圣的节日,在《圣经》中,这一天是犹太民族在上帝的庇护下出走埃及,获得自由的重要日子。而刚过逾越节,魔鬼就披着看似柔弱的外衣向虔诚的犹太教徒伸出了手。尽管卡尔门不习惯女人伸出的手,但他“这次也顾不得以前的习惯了”[2]。握手通常表示接受和妥协,卡尔门和魔鬼化身的克拉拉握手暗示着卡门尔向魔鬼的妥协。虽然卡尔门朦胧地意识到“难道我是疯了吗?”但他仍然“在她们的摆布之下,同撒旦在一起!”[2]克拉拉作为魔鬼的代言人,很称职地让犹太人卡尔门在不经意中忘掉了上帝。这两位女性的宗教世俗化及周围受她们影响而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怀疑和动摇,人无一不表达了辛格对现代犹太民族宗教信仰现状的担忧。在197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致辞中,他说:“今天,宗教的力量,特别是对上帝的信仰,比人类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个时期都薄弱。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相信上帝,不相信报应和惩罚,不相信灵魂的不朽,甚至不相信伦理道德的效力。作为这个民族的儿子,我对即将到来的危险岂可掉以轻心。”[4]

三、辛格的犹太特性

犹太特性在辛格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名犹太人首要且最重要的是遵守犹太戒律。犹太人的特性源自于犹太教,犹太教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宗教,还是一种伦理道德体系,以“整个犹太民族与上帝订立契约的方式来约束”,作为一名犹太人,其“言行举止都必须符合上帝对他们的教诲和训诫”。[1]在犹太教最基本的律法“摩西十诫”及《摩西五经》中包含了作为犹太教徒所必须遵守的戒律,这些戒律以上帝的晓谕明确了犹太人应遵循的生活原则,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有着巨大的指导和约束作用,而小说中的两位女性从不遵守犹太戒律,必然遭到犹太人的唾弃。辛格通过周边人对她们的批判阐述了他的立场和态度。

小镇上的人为了取笑吉姆佩尔,让他娶又是寡妇又是离过婚的艾尔卡。艾尔卡私生活不检点,连傻瓜吉姆佩尔都嚷道:“我绝不会娶那个婊子。”[3]对艾尔卡婚后十八个星期就生孩子的事,镇上的人都鄙视地称她为“母牛”。[3]而卡尔门决定和克拉拉结婚一事在他周围人群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庄园所在地雅姆波尔,所有人都在咒骂他。以前对卡尔门说话很恭敬的人,现在都看低他,“既然他就要做克拉拉的丈夫了,他的身价甚至在他们眼中也降低了”。[2]而他的家人也用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一向冷静的亲家公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地 “一把抓起祈祷披巾和经匣就向门口走去,准备步行去火车站”[2],而卡尔门的女儿谢英德尔痛哭流涕,非常不能理解他父亲的做法,她认为 “父亲在自杀——没有刀子的自杀!”[2]周围人对她们的讥讽表达了辛格自始至终都要求犹太人谨记犹太戒律,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至于那些被同化的犹太人,其必然遭受其他犹太人的批判。

四、回归犹太传统

辛格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犹太精神的探索中,不仅是赞美犹太民族,更重要的是对犹太民族的忧思。克拉拉和艾尔卡就是典型的被同化的形象。她们不再虔诚地信仰上帝,严格地遵守戒律,有时甚至质疑、嘲笑上帝和他的忠诚教徒,但辛格坚决捍卫犹太传统,犹太教中的上帝惩治恶行的目的在于教育,给恶人以赎罪和改过自新的机会,因此,辛格小说中的人物不管何种原因背离犹太教而误入歧途,最终都会以各种救赎方式回归犹太民族传统精神,从而得到心灵上的净化。

小说中,虽然克拉拉和艾尔卡被描绘成荡妇形象,但在临终前,辛格让她们意识到自己的罪孽,从内心对灵魂进行忏悔,最终重归上帝的怀抱。犹太教的赎罪重在对个人罪责的承认与改正。“只有人人切实意识到自己对自己在罪孽负有责任,通过赎罪而脱离罪孽,成为与上帝和谐一致的义人,整个民族才能与上帝和谐一致”。[1]最终艾尔卡请求吉姆佩尔:“宽恕我吧。”“我希望心中无挂碍地去见上帝。”[3]克拉拉本来极不虔诚,她嘲笑那些虔诚的妇女,但在经历了许多感情挫折后,她终于向上帝忏悔了:“全能的主啊,我,您的仆人,带着一颗破碎的心,颤抖地跪在您面前。我是一个浸泡在罪孽里的人,犯下了数不清的恶行。但是您,我的天父,充满仁慈和宽恕,愿您能听到我的哭声,收到我的泪水……”[1]克拉拉最终从内心深处承认并忏悔了自己的罪行,精神上回归了上帝。

克拉拉与艾尔卡经历了从背叛上帝,幡然悔悟到精神回归的过程,同时她们担任着引导人的角色。她们象征着上帝对犹太教徒的考验,她们是魔鬼,引诱着卡尔门和吉姆背叛上帝,但也是警示,警戒教徒们不要被世俗所同化,鞭策他们坚守自己的信仰。吉姆佩尔一生都被人骗,终于有一天晚上,他心中的魔鬼亲自出现了,他诱惑吉姆:“世人都欺骗你……你也应该欺骗世人。”[3]而当吉姆听从魔鬼的教唆后,艾尔卡立即在她梦中出现了,她呼唤吉姆:“你这个傻瓜!……我骗来骗去,结果还是骗了自己。我正在为这一切忍受煎熬,吉姆佩尔。在这里他们什么都不饶恕。”[3]当吉姆就要背叛自己的信仰时,艾尔卡及时拯救了吉姆,使得吉姆顿悟,明白了当年拉比的话:“当一辈子傻瓜也比做一小时恶人强……凡是令其邻人感到羞耻的人,自己就会失去天堂。”[3]

在辛格笔下,“绝大多数女性身上都具有一种天生的‘救赎’力量”,总在“男主人公危难时刻想起自已的民族和文化,并从中获得反省和悔过的力量”。[5]卡尔门成为富翁后,逐渐忘记了对上帝的虔诚而被欲望俘虏,而克拉拉的出现就是上帝对他的考验与鞭策,让卡尔门对自己进行了重新审视,从而更坚定自己的信仰。感悟后,儿子沙夏问他上哪去,卡尔门回答:“回到犹太人那里。”[2]卡尔门通过克拉拉深刻地领悟到民族文化、信仰的重要性。

小说中两位女性是广大被同化或即将被同化的犹太人的缩影,但辛格并不一味地对她们进行批判,而是在她们经历种种磨难后,让她们自己认识到罪孽并进行反思,同时也救赎了那些对上帝不坚定的教徒。辛格通过对两位女性的描写,阐释了犹太的传统意识,坚信通过救赎必定能重新回归上帝怀抱,企冀以这些人物形象唤起日益淡薄的犹太民族自豪感和传统道德标准,强化民族认同感,复兴伟大的犹太民族。

[1] 魏啸飞.美国犹太文学与犹太特性[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2]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庄园[M].陈冠商,译.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4.

[3] 艾萨克·B.辛格.傻瓜吉姆佩尔[M].刘兴安,张镜,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1.

[4]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艾·辛格的魔盒[M].方平,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7.

[5] 乔国强.辛格笔下的女性[J].外国文学评论,2005,(1):133-141.

猜你喜欢

犹太民族犹太教克拉拉
音乐与爱情——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马拉松
克拉拉过敏了
虚构的犹太民族?
枕枪而眠
《美国犹太教史》中宗教意味微探
犹太教在当代北美的表现
《闯与创》等48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