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陶瓷绘画之传统

2012-08-15

陶瓷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样式陶瓷绘画

张 洁

(陶青斋 景德镇市 333000)

引言

传统,是人们用来界定人类发展历程的一个定性词语。中国人对“传统”二字始终有着深深的偏爱。但是,有时候,一个时代的传统观念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误导或难题。笔者认为,如何以新的视角看待传统、解读传统,将成为能否坚持文化精神的关键所在。

在笔者看来,“传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正如德国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所述:“传统并不只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我们可以超越习俗和限制,但不能无视它们走得太远。在陶瓷界,创作者解读其创作时就常常强调,要在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这种“艺术当随时代”的艺术观带来一股陶瓷原创之风,也形成景德镇陶瓷艺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但是笔者也发现,现代语境下的陶瓷绘画,“传统”也容易成为以技当道和图式化摹写的代名词,造成作品同质化的弊端,让陶瓷绘画消解为技术层面的图式游戏或者拼图式娱乐。因为出身陶瓷世家,笔者自小受陶瓷“传统”浸润,研习外曾祖父王步的青花分水、外公王恩怀的青花斗彩,又曾在美术学校学习,本文结合家族传承、往日所学,尝试从文化精神和生命力解构何谓陶瓷绘画的传统。

一、文化精神

陶瓷绘画和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画讲究写意、神韵、意境和情趣,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语言简淡、高远、典雅,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凝炼的表现技巧,不仅是直观的、表面上的视觉效果,更多的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以及艺术感染力和感召力所带给观者的感受。这种观点同样适用于陶瓷绘画,笔者认为,陶瓷绘画的“传统”不是对样式的摹写和流传,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递。

一件好作品,要带给人心灵的震撼。笔者觉得,这种心灵震撼应该来源于创作者和观赏者的情感共鸣,而情感共鸣源于共有的文化精神。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在《论传统》一书中说:“延传三代以上的、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都可以被看作是传统。”这种“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就是作为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笔者认为,这个总和实质上就是共有的文化精神。在陶瓷绘画方面,延续千年的制瓷技艺、陶瓷风俗、画红范式等,都是“传统”,它们都建构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之上。

陶瓷艺术创作中,有色相、彩度、明度、笔触、肌理、形状、光线、空间、比例等造型元素,还有律动、对比、统一、调和、比例、反复、渐层、单纯等形式原理,再加上点、线、面等造型和空间的结合,就形成了美的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陶瓷绘画的方法论,但是如果没有文化精神支撑,最终完成的谈不上是艺术品,而只是对陶瓷绘画方法的简单复述、移植。陶瓷绘画的文化精神,从大历史上说,是融合儒、释、道精神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从小个体上看,是个人创作的思想表达,也就是“自我”。

笔者研究王恩怀陶瓷世家的成长、成熟路径,发现从王步到王声怀、王希怀、王恩怀,再到家族第三代传人,都在努力表达自我精神,这种“自我”正是一种陶瓷绘画的传统。

二、生命力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陶瓷绘画的传统,其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在于能够不断吐故纳新的发展能力。

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只有对传统一成不变的误解。传统虽然存在于过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它不是静止的、固态的,而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因此,传统不仅仅是指过去死的东西,更是指活在现在的过去,是鲜活的传统。一成不变的传统是不存在的。将传统进行简单化、表面化、僵硬化的轻率解读,都是对传统的一种误解。既然传统是鲜活的,就要有所创新,不断吐故纳新的发展能力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因为传统本身就是在历史的延续中积淀起来的,传统的内容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丰富、充实、提高的。没有“吐故”,就没有鲜活的传统;没有“纳新”,就没有发展、延续的传统。

笔者认为,传统的样式之所以让人留恋,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不易失败的避难所。有些人,对传统的模式可谓忠诚,对传统的样式可谓竭力遵循,对表面技法可谓严防死守,而对传统本身的内在精神却没有探求与创新。在他们的理解中,传统是与现代精神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似乎只是代表着过去的样式,继承传统就是照搬过去的样式;如果创新,就是对传统的不尊重与反叛。他们这种因循守旧的做法其实是在死守传统,代表着保守与落后,更凸显着他们本身害怕探索、冒险与创造力低下的本质。在死守传统中,他们无疑为自己划定了一个避难的小圈子。在这个圈子里,他们思想平庸、肤浅,没有创新,也拒绝挑战与竞争,仅仅满足于传统的样式而陶陶自乐,并将其作为一道护身符,认为至少这样才不会有太大的失败。这种离开传统文化精神的做法使他们在艺术的探索中容易陷入无路可走的窘境,因为艺术本身是需要有冒险和探索精神的。尤其在现在商业化的氛围中,艺术只有在探险中才能探寻到学术理想,才能沿着正途大道越走越辉煌,而惧怕冒险、缺乏探险精神、毫无创造力的做法只会让艺术像木偶戏一样走向机械与衰微。

从自小受到的言传身教,笔者学习到,陶瓷绘画的传统,其生命力正是创新、师古而不泥古。

比如我的外曾祖父王步,他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师古而不泥古”,画瓷是他的谋生途径,但在生存需要之外,他从未忘记创新、不墨守成规。时人仿古多以帝王年号为款识,王步突破巢臼,在其陶瓷作品上署名“竹溪”,以作笔名。虽是一个署名,却彰显其对艺术家独立人格和个人风格的追求。在仿古作品深受欢迎的情况下,他大胆突破,在不断的绘瓷实践中,结合中国水墨画中“墨分五色”的特点,研究清代画家八大山人、黄慎等人的笔墨,将陶瓷传统精华及水墨画的优良技法融于一体,创造出“青花分水”技法。

而我的外祖父王恩怀,他师从王步、刘雨岑先生,却没有停留在父、师的成就上裹足不前。他喜欢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写生,到自然界中捕捉美景,焕发灵感。融合两位老师所长,他的青花斗彩延续其父王步“笔所未到气已吞”的气象,又有刘雨岑粉彩花鸟的养分,突破清末遗风的构图章法,以简洁、以少胜多的艺术形式,明快、清雅的色彩效果,将前辈的艺术灵魂糅合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陶瓷绘画的“传统”是文化精神和创新精神。要学习、延续“传统”,千万不能舍本逐末,只取图式、样式,而不讲究文化精神,更应该体现时代风格,创新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1、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美学与诠释学》2、爱德华·希尔斯 《论传统》

猜你喜欢

样式陶瓷绘画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这是巴黎发布的新样式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