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浅绛彩”

2012-08-15

陶瓷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填色彩瓷官窑

陶 平

(陶平工作室 景德镇市 333000)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的陶瓷史也与之并驾齐驱,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在同步前行,由陶到瓷是一种进步,由单色到五彩斑斓,是一种突破,历史在前进,陶瓷在创新在蜕变,每一次的蜕变都经历着漫长的岁月,都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自元代以后,中国的制瓷业都集中在江西景德镇,而且明清两代的官窑均设在此地。官窑器为皇室的专用品,所以品质精良为全国之冠,故明清两代的陶瓷精品名作皆出自官窑之手,精湛的工艺,绚丽的色彩,多样的品种,俱显皇家之气质。因而景德镇也就成为明清两代艺术陶瓷的主流。

自从陶瓷主要产品受官窑影响后,工匠们的分工也就愈来愈细致,造成产品虽然越做越精细,但工匠们的个人综合水平却越来越低。随着清末官窑的停工,官窑良工四散,部分优秀的艺人不满足当时作品的限制,独具个性的借鉴国画手法中的浅绛(即元代文人黄公望开创造的一种水墨国画,用水墨勾线,用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而创作的一种新的陶瓷彩绘方法,即“浅绛彩”。

“浅绛彩”是引用国画中“浅绛”一词而命名的一种彩瓷。它是以浓淡相间的釉上墨色彩料,在白瓷上绘制花纹图案,在染上淡赭石和极少水绿、草绿与淡蓝等彩料,经过低温烧成,使瓷上纹饰与纸绢上之浅泽色相近的一种新工艺。国画中浅绛主要是以山水题材为主,但陶瓷彩绘题材则更为广泛,除山水外还有人物、花鸟、走兽等题材。

“浅绛彩”陶瓷艺人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对传统粉彩工艺技法也十分擅长,因而“浅绛彩”艺人在创作时能够让每件作品自由的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所需要表达的情感,让作品有血有肉的“活”起来,不象之前的传统粉彩呆板。使晚清呆板的粉彩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对后期的文人画粉彩瓷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浅绛彩”与晚清的“粉彩”运用的原材料大致相同,但操作技巧及原料的配比有些不同,主要体现在“线”与“填色”上。

粉彩采用的勾线黑料为纯度较高的钴土矿,我们一般叫做“珠明料”,工匠们为了让“珠明料”能够更牢固的粘连在瓷胎上,一般填完色后在勾线处需要加填“雪白”一种透明的能够增加色料亮度和对“珠明料”起到固定作用的含铅质料烧成,而“浅绛彩”采用黑料也是“珠明料”,只是在调制时,是在“珠明料”中直接加入一定量的“雪白”,故“珠明料”中含有“雪白”所以作品画完工后不必再用“雪白”料覆盖,便能烧成,也能使线条不易脱落。

两种相同的原料,只是使用方法不同,使得“粉彩”料浅深而亮,“浅绛彩”的料线浅而淡。因为它的线浅而淡富于变化,酷似水墨画,才显得别有韵味。

粉彩填色料,一般要先在瓷胎线条内涂上一层学名为“玻璃白”(一种含砷的不透明白色料)的底料,然后再在“玻璃白”上填色,渲染出浓淡及层次。而“浅绛彩”却不用“玻璃白”打底,而是直接将淡矾红、水绿、赭石等彩料直接涂抹在瓷胎画面上。所以“粉彩”色层厚且丰富。而“浅绛彩”色层薄,“粉彩”有渲染,“浅绛彩”却没有。这样就体现出“浅绛彩”瓷的淡雅。

晚清的“粉彩”瓷传承着“康雍乾”王朝的手法。多取自前朝的瓷器装饰图案,首先由分工不同的工匠们按图样描绘,描完后中专业类别的填色共渲染填色,题款等工序,最后一件作品才能完成,故谈不上表现作者的个性。而“浅绛彩”艺人则依据自身的文化修养,从图稿的设计,线条的勾画到图画的渲染、题款,皆能由作者本人独白完成,能够自由的表达作者的思想及其个性。

从以上工艺的使用,可以看出清末的粉彩就好比是我们现在的一套人工生产线一样,按部就班,由每个局部的熟练艺人分工合作而做成一件货,同时产生多件作品,粉彩就显得比较公式化,而“浅绛彩”则体现为更加灵活且随心而欲。晚清的粉彩瓷图案及构面多由前朝及历朝瓷器图案画师制作,但“浅绛彩”则多借鉴宋元以来的文人画稿,多表现为人文故事。诗情画意尽在画幅之间,更象中国绘画中的文人水墨画一样,清淡典雅。

“浅绛彩”瓷的出现,打破了陈旧的陶瓷绘画观念,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陶瓷“浅绛彩”绘画艺人。

程门,字松声,安徽黟县五都田段村人,工书善画,山水、人物、花卉,以及鱼、虫、鸟兽都擅长。功力深厚,名震大江南北,作品得力于唐宋、元、明、清各大书画名家。其长子名言,字次笠,善画山水作品潇洒出尘;次子,名盈,字小松,擅长画仕女,作品清新雅致。

金品卿,名诰,安徽黟县人,活跃于同治,光绪年间,并曾供职于景德镇御窑厂,擅长浅绛山水和花鸟、山水多仿南宋名家及明代沈石田、花鸟则为华新罗一派,笔致潇洒,设色清丽,书法擅长行草,有董其昌之遗风。

王少维,名延佐 ,安徽泾县人,活跃在同治光绪年间,曾供职于御窑厂,擅长浅绛彩人物、山水,并以画猴而著称。

由于浅绛彩在工艺上比其它彩瓷显得更为简便,随着程门、余品卿等名声鹊起,声誉日隆,在光绪末年至明国初期,出现大批的效仿者,以致日用瓷、陈设瓷等各类制陶瓷都以“浅绛彩”装饰,且这些彩瓷艺人大都为红店艺徒,他们的书画修养远远比不上以上名手,有形无神,过于泛滥,作品已无观赏及收藏价值,“浅绛彩”已无最初出现时的韵味和可观赏度,过于普及,也就使他不知不觉面临着消亡。

流行于清末咸丰到民间初期近半个世纪的“浅绛彩”由于各种原因,其中包括因材料及工艺所造成的易脱色、不易保管,使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高技艺的艺人,由于程门和金品卿等人的成就过高,自己又难以突破,故部分艺人用浅绛彩的思维改由粉彩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如:潘匋宇、汪晓棠等人。)

虽然“浅绛彩”在陶瓷史上象一颗流星一样,瞬间的划过,没有留下华丽的篇章,但其对陶瓷绘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艺人第一次在陶瓷作品中留下了自己的姓名,表现出艺人在陶瓷绘画史上地位的提高。对作品作者的肯定,为之后的新粉彩夯实了基础,为后世的文人画瓷开创了先河。

猜你喜欢

填色彩瓷官窑
邹幸 陶瓷艺术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西夏官窑瓷器
填色我最棒
填色我最棒
填色我最棒
填色我最棒
此“官窑”非彼官窑
浅绛彩瓷欣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