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花齐放春满园
——谈新课标下的个性培养

2012-08-15闫子强宁改换

中学语文 2012年18期
关键词:议论文因材施教孔子

闫子强 宁改换

早在两千年前,孔夫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目的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实施不同的教法,来提高学生的能力。现在,很多学校的很多教师都在“因材施教”,但逐渐演变为“学生讲课,学生批改作业”的模式,“因材施教”变成了学生教学生,其中的重要角色——教师,却难得清闲,美其名曰:新理念、个性。显然,教学进入了一个误区,歪曲了“因材施教”真谛。

下面,就以新课标下语文作文教学为例,谈谈个性培养的问题。

笔者认为,个性教学更适用于作文教学。作文,就是学生抒发情感、表达见解的舞台,个性特征鲜明。但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应试,一些教师扼杀了作文的个性,如“五段论”作文。所谓“五段论”,即开头提出观点,中间用三个材料证明,末尾点题。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材料颠来倒去就是李白杜甫,再加上教师指导不当(作文课临时布置,批改时不过 “结构完整”、“思路清晰”等一些不痛不痒的评语),导致学生作文质量不高,从而影响了兴趣,结果可想而知。下面以作文教学的实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

首先,尊重学生的选择

在作文时,教师可以先列举出作文允许的文体,如议论文、记叙文、散文,以及近来新兴的诊断书、辩论会、书信等,然后给出作文题目,但不可限定学生用哪种文体。不能因为议论文大行于天下,就规定所有的学生都得写议论文;同样,也不能因为散文无“章法”就随意抒情。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决定自己该如何选择。擅长以情动人的,可以写散文;会刻划人物的,可以写小说;擅长说理的,可写议论文;擅长幽默讽刺的,可写杂文。语言方面也是如此。语言有多种风格,细腻感人,清新优美,朴实无华、文采华丽、典雅庄重、明朗自然、幽默讽刺等。学生经过选择后,刻意锤炼自己在某一种语言上的功力,尽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材料方面,喜欢飘逸的文风,可选李白;喜欢深沉的笔调,可选杜甫;个性是豁达的学生,可选择苏轼;情感细腻的学生,可选柳永、李清照;文言底子厚的,可用古人作材料;现代感强烈的,可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搬上去;与时俱进的,可用政治人物;书卷气浓烈的,可用文化名人。总之,选择一种自己喜欢并适合的,才会专而精。

其次,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须事先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喜好,学生在选择时,教师可做正确的引导。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打造一篇好文章。平时,每周都给学生布置作业,作业的方式就灵活多样,可以是日记、读书笔记、文学随笔,教师必须注重检查,以达到督促的目的。教师在批阅时,也需根据每个学生的作文特点,指出问题,给出适当的评价,提出改进的方法,必要时教师可“下水”作文。课下,针对材料匮乏的问题,必要时,提供学生感兴趣的名人材料。如学生喜欢李白,又苦于手头没资料,写不出有个性的文章来。教师可提供人物传记,李白的诗歌等等,了解得多,对李白的体会才深,材料使用才会得心应手,文章才会出彩。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不懂就问,不能流于形式。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

最后,也是尤其重要的一点,教师要检查

督促、监督学生,该交的文字要交,该背的文章要背。教师要真正做到个别指导,或者选择上辅导课,或自习课,或课下,要让学生真正得到提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以身作则,坚持下来,千万不可半途而废,才会有收益。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同学语言风格选择的是“典雅”,针对学生的古文底子较薄但学习热情高的情况,给学生提供《论语》这本书,布置每天的任务,该记多少实词,翻译多少句子,我一星期检查一次,以便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提供关于孔子的人物传记,孔子的思想等书供学生课下阅读,在一次命题作文“喜欢”中,就有学生写道:

“喜欢孔子,因为他的厚重,他把人类所有的优点提取出来,形成了《论语》;喜欢孔子,因为他的执着,当所有的统治者转向了战争,把仁义踩在脚下时,他风尘仆仆的脸上仍是坚持。”

还有学生写道:

“喜欢《论语》,书一页一页在我眼前铺开,书香一点一点弥漫开来,整个教室如芝如兰,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告诉我温习的妙处。因为……”

这其中有孔子传记中的内容,也有对《论语》的引用。还有学生选择的是以情动人的散文,我就提供了历届高考满分作文书,要求学生找出每一篇文章的优点,每星期连文章带自己的感悟一并交上。

作文的“个性教学”让学生的文字各有千秋,个性闪耀于字里行间,这既符合当前的形势,又符合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

猜你喜欢

议论文因材施教孔子
议论文阅读专练
将“减负增效”与“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哈尔滨市萧红中学教学与作业改革实践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