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改革与语文素质教育之我见

2012-08-15谭地文

中学语文 2012年18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素质教育语文

谭地文

一、从教育教学的发展看语文素质教育

随着时代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当前,语文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认识,但是这一概念的内涵我们未必都很清楚,因此很有必要对语文素质教育做出阐述。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个科学概念或一种教学体系都不是绝对真理,它总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同样,“素质教育”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语文素质教育应该具有如下几个维度:

1.语文素质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为完善个人和全民族的道德敢于付诸自己的实践。

2.语文素质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终身独立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真正实现语文知识、技能内化与外化为自身能动的知识和能力——对知识的思考力、判断力、问题解决力、社交力等等。

3.语文素质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尊重民族文化与传统,并具备批判、继承和吸收的能力;同时,要树立一个强大的自信心,谋求祖国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和光荣传统被社会公认。

由此看来,语文素质教育不单单是传授现成的知识,它是以主动学习为手段,在学生自觉意识和能动性支配下的认知活动;它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协调学生个性心理能力,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始终强调“个性”,借助学生自身优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运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并求得人格的和谐发展。

语文教改应该说注意了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学观念有了更新,课堂改革加强了双基,培养了能力;教材版本多样化,内容设置科学化,突出了语文的科学体系;教法形式多种多样,单调沉闷的课堂变得空前活跃了;课外活动蓬勃发展;教研气氛异常浓烈……但是,这些只是单项的局部的改革,仍未能构建出一种使学生各种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新体系,长期以来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的教学弊病仍未根除。因此,探索一条符合语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改革途径刻不容缓。

二、语文课堂改革的途径

目前,语文素质教育起步不太久,中学语文怎样实施素质教育还没有一个真正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但是有一点是要肯定的:语文课堂改革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又要考虑本学科与其它学科或其它领域的联系。

(一)课堂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然而有些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却出现了扭曲和颓废,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因此,如何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把语文变成真正造就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工具,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必然要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同时具备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但是,现在的语文教材所提供的多是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和理论思维能力都很贫乏。这样,就造成了“间接经验膨大,直接经验萎缩,理论思维贫弱”的弊端,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未来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除了 “物质价值”和“劳动价值”之外,“信息价值”将更加显示出巨大意义。现代人才和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应该具备如下特征:能坚持有效地吸收人类文明中的有用信息和知识;能从事创造性劳动,成为知识信息组合增强的源动力;能把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自觉地服务于人类进步的正义事业。因此,培养一专多能具有强烈事业心和正义感的新型人才,当然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拙以为,必须打破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的的模式,语文课堂一定要开放,到社会生活中去捕捉各种信息,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加以分析综合,以培养对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能力,从而加深理解信息科学原理和信息社会的特征。通过这种由实践到理性思维的过程,学生就能达到新时代人才所具备的素质要求。

(二)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我们应从心理功能的侧面去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面临的“学习课题”与现有的认知水平、情感水平、动作运动水平之间的矛盾,就是教学过程的原动力。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认知教材、处理语言信息、形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端正学习态度,进而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运用知识,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可以说,注重情感因素或非智力因素是语文课堂改革的重要特色。

2.把握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与学生个体的智力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个体自学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他们的个性爱好有关。语文老师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作出科学的设计。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针对不同人的不同学习习惯,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做到因才施教。

3.培养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尊重“学习个性”,培养学习主动性。内在的学习动机,是“个性”与“主动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本身乐学就属于内在动机,这种动机源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老师和家长鼓励其学习,则属于外在因素,在这种场合学生本身对学习并无兴趣。在上述原理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调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发挥随机应变的能力,设计引人入胜的教学环节,尽快培养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要扩大语文课堂领域

1.更新观念,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师要到社会生活中教语文,学生也要到广阔天地中去学习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东西融化在课堂教学训练体系中,让学生学了就用,教师备课,不仅要备课文,而且要备社会生活,备学生将来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做到“课内所学,课外有用;课外见闻,课内升华”,这样内外结合,课堂就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就会更加丰富,语文的能力也一定会提高。

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搬到课堂上来。可以在课堂投影自采、自编的新闻故事;可以做电视讲座,先让学生观看有意义的电视,然后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幻灯片,自己当老师……总之,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可以充实语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训练学生观、读、说、写的能力。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就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工厂、农村、部队去……让学生在对社会的仔细观察亲身体验中锻炼观察能力、说话能力、社交能力。“请进来”,就是请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积极意义的人来与学生进行交流,或对话、或报告、或讨论,再结合语文学习,锻炼学生听说的能力。这些措施突破了封闭的语文教学模式,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办文学小报,可以办书法比赛,可以搞文学创作……这样一来,许多在课堂上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在课外活动中传播,语文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如果老师组织得当,目的明确,收获肯定很大。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素质教育语文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谈
跳出高年级语文课堂“死寂”的怪圈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