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企业融资难与金融资源配置优化

2012-08-15哈尔滨金融学院金融系刘金波

中国商论 2012年20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余额供给

哈尔滨金融学院金融系 刘金波

1 问题的提出

据统计,按照复合定义标准扣除不具备一定能力的中小企业,我国2011年的中小企业数量是5175万家,而到了2012年将增加到5651万家,从2005年的2836万家增长了近一倍,平均每年增长超过10%。而且,这些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肩负着我国70%以上的就业。因此,我国度过经济难关,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中小企业却无法迅速发展,原因在于无法摆脱融资瓶颈的限制。具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商业银行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4.5万亿元,公司贷款余额34.7万亿,占78%,其中贷款余额亿元以上的大客户数量不足0.8%,但贷款余额比重却超过50%。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截至2011年12月31日,建行资产总额达122818.34亿元人民币,贷款总额约为6.5万亿,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9000多亿,小微企业贷款占到了贷款总额的1/7左右。2011年国有大企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70%,中小企业占比不足30%,其中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比重目前仍不足15%。这种贷款余额与小企业发展需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显然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中小企业融资难呢?经济学家通过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达成了共识即承认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中小企业作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功效。因此,如何有效的配置区域金融资源,促进区域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探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依据。本文探究中小企业融资难与金融资源配置的关系,通过金融资源配置的视角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本质。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是因为企业本身信用状况欠佳和金融机构服务不良,但这没有揭示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本质原因。什么才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呢?

2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核心:M2/GDP 高比值下的金融资源配置低效率

我们先来看一些数据:2012年6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92.50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国内生产总值2270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我国在2001年末M2是15.83万亿元,M2是 GDP 的一倍多,而截至2012年上半年M2是GDP 的4倍多,比率进一步扩大。从全球来看,除日本外发达国家基本上M2都低于GDP(吴晓灵,2001)。

我国的M2与GDP的比率为什么这么高呢?这个比率高意味着什么呢?易纲(1998)、刘明志(2001)、曾令华(2001)、张国忠(2002)主要分析我国迅速增长的M2,认为是高储蓄下形成的流动性滞存导致了M2的增长,从而形成了M2/GDP高比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明我国的高比值有其合理性,但也不能忽略GDP方面的因素。为什么发达国家M2/GDP的比值不高呢?原因是储蓄影响到投资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在发达国家的储蓄能够充分转化为投资,而且其转化的效率比较高,能够形成有效资本(真正发挥作用的资本)。这样,一方面储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GDP也会迅速增长,M2/GDP比值不会形成象目前中国这么高的程度。从这个角度出发,联系储蓄和GDP来考虑我国高M2/GDP比值,就自然而然考虑到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的问题。在我国因为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占用了大量的金融资源却没有形成相应的高产出,而一些高效率的企业却因缺乏足够的金融支持没有发展成为起应有的规模,最后导致没有形成应该具有的产出水平,从而使GDP增加不快,进而导致了我国的高M2/GDP比值。

所以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决定于有效资本形成从而决定了经济增长(GDP)。而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储蓄转换成投资的低效率,从而使有效资本形成不足,最后使资本的循环过程出现障碍,造成这种流动性滞存,进而影响到中小企业的融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使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呢?

3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垄断下的金融资源配置失衡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实施经济快速发展战略,自然选择了垄断型融资制度,通过不断扩张国有金融机构规模形成金融垄断。垄断金融资源在体制内支持国有经济增长,融资机制是规模偏好型的。这种融资路径,对充分动员国民储蓄,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造成了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不均衡,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金融弱化。因此,从金融资源配置的静态效率来看,金融产品的供给在其生产可能性边界附近徘徊,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金融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提高缓慢。

近年来,政府在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说明金融资源不断从边际上修正现有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金融产品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获得改进,表现为金融效率的提高。但是,金融资源过多集中于中心城市大银行的现象并没有根本改变,这种具有垄断特征的金融资源配置结构,抑制了金融创新,使得金融效率的改进局限于现有的存量结构和融资制度内,表现为一种静态效率,而动态效率依然较低,与经济发展建设中中小企业的强大金融需求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事实上,主要银行金融机构的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目前也仅14. 3%(如建行)。

从金融资源配置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来看,我国转轨时期的融资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受操纵的利益交换体系,大银行的市场权力得到保护,一部分特定的规模型企业具有多重融资选择权,如资本市场融资、银行贷款、隐性的政府注资等。而小企业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尤其失去了获得稀缺金融资源的机会。因此,化解之道必然是打破垄断,培育自由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垄断呢?

4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本质:制度失衡下的金融扭曲

制度供给是对制度的“生产”和提供。当制度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利益集团与成本收益发生变化,就会对制度供给产生影响。制度需求是指按照现在的制度安排人们无法获得潜在的利益或利润,从而产生了对新制度或潜在制度的向往。制度均衡是指影响人们的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因素一定时,制度的供给适应制度需求。相应地,制度非均衡就是指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出现了不一致。所以从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角度看,制度非均衡主要表现为制度供给不足与制度供给相过剩两种形态。制度供给不足是指对新制度服务的需求的产生往往先于该制度实际供给的形成,从而造成制度有效供给不足。

我国金融资源配置中表现出明显的制度失衡。首先是金融资源过多地集中于大城市。邓学衷(2007)指出从1999年以来,我国短期农业贷款占短期贷款的比重虽有所增加,也不过是13%左右,对乡镇企业的短期贷款占比是9%,对个体和私营企业的短期贷款占比2.5%,这些与大企业的贷款金额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次,我国的金融资源过多地集中于国有大型银行。2011年度,在全球最赚钱的10大银行中,中国四家银行榜上有名,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列前三位。其中全球最赚钱的中国工商银行的营业收入的近六成来自存贷利差收入,二成三来自中间业务,一成八来自金融市场业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来国有大型银行的利润来自于利差收入和手续费收入,而收入之所以如此高是通过垄断实现的。为了使这些银行利润不断扩大,只有继续不断地扩大它们的规模,使它们变成越来越大的超级金融航母。再次,作为立足于农业为“三农”服务的农业银行城市化明显。具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1年末,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7万亿元,占其全部贷款余额的30.3%。这与国家在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确定的“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总体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2012年农业银行计划改革试点达标县支行共计达到565家,而它的全国网点数是23461家。最后,邮政储蓄银行的支农效果不明显。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是主要立足于农村,为“三农”服务,现在看来,它反倒扮演了农村金融资源“抽水机”的角色。邓岩(2008)指出,邮政储蓄银行资金返回农村的比率只有7.41%,显然在金融资源供给上,乡镇基层存在严重不足。

显然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制度失衡源于利益集团的成本收益的权衡,稀缺的金融资源更愿意流入到成本低而利益高的地方,显然中小企业和基层不是最佳的选择。然而中小企业在制度需求上显然有更多的期待,他们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这就形成了政府强制的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明显不匹配,而制度本身的内生性要求这种不均衡只能通过中小企业本身选择和创造所需要的金融机构才能解决。所以解决制度失衡的渠道只能是走内生性道路,如引入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实现制度供给与需求相均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是政府支持下的金融垄断造成了整个社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从而使宝贵的融资资源更多地流向国有的大型企业,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权受到约束,融资难度大和融资成本高。制度的失衡违背公平原则,忽视了制度的内生性,弱化了金融效率,最终降低整个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

[1]聂辉华.制度均衡:一个博弈论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8(8).

[2]薜亮,徐卫东,唐友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探索[J].经济师,2006(6).

[3]邓学衷.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一个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框架[J].经济科学,2007(4).

[4]冯果,袁康.反垄断视域下的金融资源配置和社会公平[J].法学杂志,2011(8).

[5]李诗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需优化社会信用环境[J].国际融资,2012(5).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余额供给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2020,余额不足
中央财政债务余额情况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