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探究题的答题方向

2012-08-15唐建霞

中学语文 2012年15期
关键词:为题血型示例

唐建霞

《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增设了“探究能力层级(F级)”。“探究能力”,是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在新课标语文高考中,探究题一般安排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⑵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它体现了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引导语文教学将文本的理解与开发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结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下面根据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探究题来探究命题者的命题方向及给我们的答题启示。

先看文学类文本的探究题,2011年共有11套试卷涉及文学类文本的探究题,纵观这些探究题,设题方向大致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究文本思想内容或社会价值

题型示例:浙江卷:4.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试题分析:这是对思想内涵的探究,考查考生要对社会现象及问题的认识、评价、判断。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概括作品主题、领悟内涵,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很显然这篇小说具有明显的讽刺性,两节第九节车厢造成一两串的错误,而相关人员一次次努力纠正,但越来越错。小说意在讽刺社会中一些人的工作作风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从小人物身上去看大社会,所以答题时就可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入手。

答案示例:1.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的问题。

2.判断问题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想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二、探究情节的设置

题型示例:江西卷1.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试题分析:探究情节要从塑造人物形象与表现主题的角度思考,以人物性格为依据来推测、判断。前面情节表现出瓦萨卡善良、正直、自食其力的性格特点,但他的处境极其艰难。且小说通过瓦萨卡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公。据此可得出不同的见解。

答案示例一:瓦萨卡不会将这个包据为己有。

因为1.尽管自己也得了病,他首先想到的是妻子,这瓦萨卡虽然贫穷,但是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2.当他看到那个偷盗耳环的女人时,他愤愤地骂。表明了他的正义与正直。

3.当他经受诱惑时的犹豫其实也是他内心的斗争,哪怕没有中年男子的介入,他拿到皮包后也会幡然悔悟。

答案示例二:瓦萨卡会将绿包据为己有。

1.他生活处在最艰难的境地。急需一笔钱给他妻子和自己看病。毕竟身体是第一位的。失去了健康,也就无法真正的维持生计。

2.他觉得与这个女人是两个世界的人,也觉得她的钱财来得容易。他不会对一个富有的人产生怜悯。

3.从他的一系心情可以看出,他对小包的占有是相当动心的,尽管有犹豫,但那也是暂时的。

三、探究文章的结构

题型示例:安徽卷1.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试题分析:对结尾进行探究可从对人物塑造的角度、深化主题的角度思考及结构起伏变化的角度来分析解答。

答案示例: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2.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3.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四、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题型示例:江苏卷7.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试题分析:环境描写或交代人物活动地点,或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或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性格,或衬托人物心理,或暗示故事的结局。

答案示例:深刻寓意:1.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

2.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表现人物:1.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

2.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

3.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五、探究题目含意

题型示例:山东卷1.“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试题分析:探究题标题可能拥有几层意思,含意丰富。或化抽象为具象,或是线索,或是主题,或是小说寓意,或揭示人物外部形象或者内在性格等等。

答案示例:1.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

2.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

3.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

4.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面对小说阅读考生都要牢记八个字四方面即: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答题时“问一想三”——问人物就考虑它与情节、环境和主题的关系,问情节就考虑与人物、环境和主题,以此类推答题时就不会丢那知识点了。

再说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实用类包括传记、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这类文章结构特征明显,如传记的总分总结构,新闻的倒三角结构,做题时理清结构提纲,依“纲”答题。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较多考查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通过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人物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抓住人物的本质进行记述。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文章往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抓住这一特点答题就不会脱离文本。

题型示例:全国卷Ⅱ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试题分析:审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因素及其关系,如本题中必须从文中概括出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再以此为依据谈启示,切莫脱离文本空谈。

答案示例: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

1.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2.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3.避俗趋雅。

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大纲紧扣课本,把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依据考点变成考题,创设问题情境教学,通过鼓励学生对问题情境的思考,开展多元对话,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答题过程中,要仔细审题,问啥答啥。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答非所问,也有一些答案开始很好,但中途易辙,没有完成问点的要求。因此答题要规范,回答探究题实际就是完成一篇小论文要开头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总结点题。

题型示例: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案示例一:(明确观点)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陈述理由)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得出结论)以“血的故事”为题合适

答案示例二:(明确观点)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陈述理由)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 “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得出结论)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总之,在答题时既要“合得拢”又要“放得开”,“合”就是依据文本、贴近文本、发掘文本的意蕴,不脱离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创作目的,整体把握文本,不断章取义或只抓某一侧面。“开”就是要结合自己的感悟进行个性的解读,因为探究题就是要阐述你的看法,如果仅就文本的内容来回答就不符合要求了。但也不能脱离文本完全自由发挥。“开”“合”结合才能做出符合要求的个性的答案。

猜你喜欢

为题血型示例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21年精准点中75道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
2020年点中70道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全等三角形”错解示例
你是Rh(一)血型的准妈妈吗
本刊2017年点中65道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
飞吧,云宝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4种血型对对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