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体把握 定向爆破”
——高考诗词阅读鉴赏技巧谈

2012-08-15张正宇张国权

中学语文 2012年15期
关键词:意境意象诗词

张正宇 张国权

诗词是我国传统的文学载体,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开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古代诗词阅读鉴赏就是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国学”内涵,让学生从古代诗词的滋养中获得中华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素养的积淀、享受“只可意会、不尽言传”的美感,已而潜移默化志趣、品格和情操,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但在语文教学中,诗词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再者,功利性的高考在左右着每个学生意趣,在泛海精萃中往往浅尝辄止,趋利而动,并被“模式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研究。

《考试说明》中对文学鉴赏评价有两点明确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粗看无非就是关注内容和形式,高考关于文学鉴赏评价也以古代诗词鉴赏为主要形式,这是因为古代诗词最能代表文学的特点,但由于现代学生与古代诗词产生的生活空间距离较大,加之涉及到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风土时俗、文化掌故、流行的思想倾向、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等,尤其让学生困惑不已,甚至畏惧。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具体到特殊的考题要求和应试规范,我们在训练中以“总体把握,定向爆破”的目标来操作训练,以期实现消除学生畏惧,进而能“玩味”古代诗词,在应试中取得较满意的成绩。

一、“总体把握”

(一)准确把握诗词形象

经典的诗词都以形象(意象)取胜,形象即歌者笔下感怀倾诉情感的对象,有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自我形象。

人物形象:诗人之外的一切形象。多以崇尚的先古英雄豪杰、当朝儒雅名流、亲朋好友为主;景物形象:自然界或超现实的客观景象、虚拟情景,如山川风光、花鸟虫鱼,或世外桃源、仙界幻境等,此类形象注意常用形象的积累,如“杨柳”、“梧桐雨”、“明月”、“长亭”、“夕阳”、“杜鹃”、“芳草”等;自我形象:即抒情主人公“我”,即诗人自我或虚拟的传情者。谢枋《武夷山中》诗云:“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深山中的梅花是一个高洁超尘的形象,还有如菊花的清丽淡雅,芳香袭人,欺霜傲雪;莲的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青松的经冬不凋等。梅花、菊花、莲花、青松就是“自我形象”。分清了形象就能确定作答的主体对象,确立作答的方向,不至于张冠李戴、风马牛不相及,犯路线错误。

(二)准确把握诗词意境

诗词由意象构成意境。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生活图景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鉴赏古诗词应把握整体,突出层次,注重多样,因为它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情感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融合统一体,有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感悟古诗的意境其实就是明确景与情的关系。情景交融便是一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如此大气之景,其境也必不小,其情也必脱俗。还可移情于景,将情感附着于景语之中,生成美的意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哀景营造哀境,哀境中衬出哀情。意境把握的前提则是分清诗体:送别诗、怀古诗、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写景诗、思乡诗、闺怨诗等。考查意境总是和意象一并检测。题有填空,有简析,回答简析题时,一般先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和意境,一般用两个词语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

(三)准确把握诗情

由意象、意境而体现诗情,诗情就是诗的内涵,是诗词作者主观意志、思想情感的流露。“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代诗词局部到整体的基本过程。如2009年山东卷杜牧《寄远》“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诗人从眼前的景象写开去,而承载了自己沉重的内心煎熬。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南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乡的孤寂之情。由“意象—意境—诗情”清晰明了,描绘了诗人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栏”这一意象而陡然生发思家之情。触景生情,一下子联系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思家之情更加浓重,衬托出了诗人旅思的凄情和伤怀。

二“定向爆破”

(一)知人论诗

见诗如人,欲知诗之深意,必先明人之境遇。训练时宜选名人之作,以一种持续、渐进、从容的姿态深入学生的心灵,借助历史知识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在学生掌握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的基础上,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杜甫、李白、王维等,风格迥异:平实、豪放、积极,思想鲜明,易于导入,让学生有话可说,逐步引导,学生先入为主的畏惧之情自然消除。如张继《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夜半钟声到客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依据诗人的人生经历去剖析,那种屡试不中、人生漂泊的落寞即便明了。以诗人经历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景中,又“催化”出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知人论诗”必定是作答的第一步。

(二)外位阅读

高考诗词鉴赏是选材恰当、适宜学生理解和阐发的作家作品,如若有用典等理解难度或不著名的作家,必然有注解诠释,注解诠释就是我们外位阅读的主要内容(当然也包括诗题及题干等),借助其把握作者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脉搏、主观意志、情感态度,理解作家风格在作品中的体现与印证。答题的取向和意境情感把握就在其中,依据注解和外位阅读进而突破理解疑难,是“诗中有道”的具体呈现,“注解含金”就是这个道理。

(三)意境先行

诗是含蓄的文学,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的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诗词的阅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词语言艺术的概括,对作品语言的表现力作出具体的、深入的开掘,透过“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引导学生产生对诗词的激情共鸣、敏锐感觉、空灵的思想,上升到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将一个也许幽远深奥、缥渺莫测、令人迷惘的意境渲染出来。只有头脑中确立一个明确的意象(意境),任何检测的文题都不会偏离方向。

(四)手法并重

手法是检测的主要内容,提供和例说必要的术语名词有助于学生规范答卷。

1.高考检测的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拟物、对偶、夸张、反复、对比、双关、反语、反问、互文、用典等。

2.高考检测的常用的艺术手法:

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渲染、衬托、反衬、烘托,象征、联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移情于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历史人物自比、自慰,卒章显志,动静结合,含蓄蕴藉,以古喻今,吟古书怀等。写作手法包括明暗对比,白描,写作角度包括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等。同时有必要对重要的手法渗透意涵理解,举一反三。

(五)诗中有“我”

古人赋诗填词,总得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句句关情,皆有自我的印记,因此不能脱离诗人背景大发议论,游离主题。可以说,把握了一首诗或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鉴赏诗词的相关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首先,要能对诗中有“我”的情感类型有个大概的了解。

(1)求学、求仕、立功疆场是他们的生活轨迹。于是就有了羁旅的惆怅,仕途的坎坷,怀才不遇、无人赏识、壮志难酬的悲苦和忧愤,独宿驿馆、独对孤灯的伤感,借酒消愁的难堪,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自我内心的孤独、寂寞、忧伤,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

(2)古人“被贬”是“常态”,被贬以后总是心有戚戚焉。于是就有了:回望帝京的愁苦,对重新被起用以施展抱负的企盼,身处环境恶劣的被贬地的悲凉,对政敌陷害、小人打击与排挤的愤怒,盛年不再、年华老去、一事无成的喟叹,超然物外的聊以自慰,隐逸生活的恬淡与闲适。

(3)看重友情,将友情作为生命的一部分,面对生命中难以避免的离别。于是就有了:对朋友的安慰与勉励,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举酒话别的无助,寄情明月的聊以自慰,无尽的相思之苦,内心的孤寂、落寞和凄凉。

(4)总有“闺怨”,家中的妻子(心上人)便独守空房。于是就有了:系住郎船、随月赴营的想象之怅惘,盼夫早归的难耐,独守空房的悲愁,牵肠挂肚的思念,久盼不归的幽怨,度日如年的愁苦,无心梳妆的慵懒。

(5)一个伟大的诗人总是和着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朝廷的兴替,于是就有了:对英勇善战的将士的讴歌,对将士们及其家属悲惨遭遇的同情,对战争罪恶的控诉,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与悲悯,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对不公平的社会现象的抨击,忧国忧民,杜甫的“史诗”评价就是这个道理。

猜你喜欢

意境意象诗词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意象、形神
关注诗词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