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你的素材“活”起来

2012-08-15石艳红

中学语文 2012年15期
关键词:多角度名著作文

石艳红

让你的素材“活”起来

石艳红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难题,缺乏素材是作文难写的重要原因,学生在有限的生活积累中,要学会感悟生活,学会多角度理解素材,一材多用,学会从一本名著中汲取无穷营养,有限的素材也能“活”起来,作文难题迎刃而解。

素材 感悟 多角度

听听学生篡改的诗歌吧:“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文”;“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文”;“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想作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周周还要写作文”……听着可笑,但却也足够引起我们深思。多年来,作文教学一直都是困扰着广大师生的难题,学生们上语文课不怕,但怕上作文课;老师们备课改作业不怕,但怕改作文。语文老师们将绝大多数改作业的时间都耗在作文之上,但收效甚微。望着千篇一律的作文,改着空洞无物的内容,老师们头昏脑胀,疲惫不堪,眼花耳鸣,心烦不已;学生们比老师也好不到哪里去。出现如此状况,许多人归因于学生缺乏生活积累,缺乏生活体验。真得是如此吗?我看未必!

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份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活即素材,但拥有这么多素材还出现学生无物可写的情况,我认为是学生不会运用自己的资源所致,他们坐守金山却不会运用,不知道怎样让他们的素材“活”起来。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素材“活”起来呢?我认为,只要善于思考生活,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就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积累,让你的素材发出新的光芒。而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找素材,从素材中挖掘新意,那么即使是有限的积累也会让你取用不尽。

作文青睐有心人

著名作家史铁生多年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谈到过写作的问题。很多人都问他,腿不好使了,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就少了,每天呆在家里,慢慢把那点生活积累写完了怎么办?史铁生说只要活着就是在生活,又怎么会写完?果然,他的才思没有枯竭,在写出了《奶奶的星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二十多年后,他又写出了《务虚笔记》、《病隙随笔》等。他后来枯寂的生活确实使其丧失了与社会直接交流的很多机会,作为一个残疾作家,除了回忆早岁的梦和己身的苦乐外,对正在变动的世界的参与和认知,是有限的。但正是这一有限,使他沉浸到了人性之海的深处,得以对生命进行深刻地静观感悟,那么已经经历过的一切,便闪现出新的思想火花来,这不是又使素材活了起来吗?史铁生靠“心”写作,他就是一个有心人。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虽然现在的孩子,每天宿舍──餐厅──教室三点一线或者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生活空间被各种学习活动挤占了,使他们很少有机会去接触社会、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博大和丰富,但他们毕竟还生活着,有生活就有素材,关键看你会不会用心感悟。细腻的感悟往往很能打动人。

比如我布置作文:“那一天,我很 。”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无非就是初中毕业时、高一军训时的内容印象还深些,所以大家不约而同地写起这方面的内容。在众多泛泛而谈的作文中,却有一篇脱颖而出:

“……离别的日子,不愿面对,赖在床上,就想让时间停留在这一天……从校门口开始,每个角落都不忍错过,一遍又一遍抚摸着母校的肌肤……

“一步,两步,三步……我在细数从楼下走进我三楼的教室需要多少步,因为从前从没有这样做过。今天就连楼道里的一片纸屑都是留恋。一百零三步,走进我的教室,静默,黯然……铃声响起,铃声是我们今天最不愿听到的声音,可它还是响了……

“他们在古树下拍照、合影。我静静站在远处,看着他们,那些笑容,那些美丽,全部印刻在我的心里,不忍忘记,不忍忘记……”

大家都经历过毕业离别,但在这位同学笔下,毕业的感受是那样的细腻,细节是那样的感人,难道说,学生没有素材吗?关键是是否细心感悟了。

素材依赖有心人

可以说,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多在课堂之上,这就使得学生在扩大知识面方面有了诸多限制,但如果我们利用好的话,课堂内容也会成为我们丰富的作文素材。

比如我们上过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没有超人的胆量,没有丰富的常识,没有非凡的口才,试问如何可以成功?这个内容自然可用于 “胆识”、“口才”、“说话艺术”、“综合素质”等话题,举一反三,那么《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素材不就可以信手拈来了吗?

再如《鸿门宴》,面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景,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善于应变,善于应对,结果使他逃过一劫;而项羽则是个自大而死板的人,结果是放虎归山,气得范增大骂“竖子不足与谋”。细细感悟,那么“善于应变”、“适应环境”等话题也就有了素材。

学习《项链》,我们常常嘲笑和指责路瓦栽夫人贪慕虚荣,为了一夜风光而吃了十年的苦,但是,细细品味,路瓦栽夫人有的优点我们却不一定具备,你看,她知道事情不可能挽回时,毅然勇敢面对困难,辛苦十年还清债务,现在社会上的许多人,是很难做到的,这难道不值得肯定和赞扬吗?这样感悟下来,那么“失败”、“挫折”、“勇气”等话题也能找到素材根据。

另外,学生在高考前遇到的问题往往是课文早已学完,繁忙的复习又使得学生对课外读物更是望之兴叹,以前的素材都已用遍,积累越来越少,这时深深感到才思的枯竭,源头活水的严重不足。但如果此时能意识到我们所做的大量的习题阅读题中也包含丰富的素材的话,那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比如,我们复习的传记文中,就有许多名人轶事,善于总结,自然素材不断。王勃5岁作诗,晏殊7岁能文,甘罗12岁当上卿,柳宗元13岁就有了成名作,综合他们的事迹,我们就可以得出观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触类旁通,那么大器晚成的素材便也可以归类了:苏洵27岁才发愤苦读,姜子牙年过古稀得遇文王,肯德基的创始人哈伦德·山德士88岁才获得成功。总结感悟,那么“只要勤奋努力,懂得坚持,任何时候都不算晚”的主题就有了素材。

善于感悟,那么哪怕是一个仿写题、信息提炼题,甚至是病句、成语改错题,都包含着丰富的素材,又怎会无话可说呢。

名著就是好素材

新课标明确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那么,我是否可以说“多角度地分析名著,发现名著内容的丰富多彩,捕捉名著透露的信息,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也是对名著的活学活用呢?所以,指导学生多看名著是十分必要的。但现实是,高中阶段许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阅读大量名著,即使是读了几本,也是走马观花,印象不深,缺乏感悟,自然不能在写作中很好的为我所用。

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至少精读一本名著,不惜读上若干遍,在对内容熟悉的基础上,再看一些有关的评论,加深认识,善加感悟。这样,即使学生只熟悉一本名著,它的内容照样会成为写作的良好素材。同样是猪八戒,同样做了那些事,有人说他是好吃懒做,拈轻怕重,贪婪好色,自私自利,但有人却说他是热爱生活,有人情味,率真淳朴,憨厚可爱,看待事物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截然不同,而且新颖有趣。我班一名女生酷爱《红楼梦》,每次作文都以之为题材,角度不同,观点各异,次次都给人以新鲜之感,只一本《红楼梦》就为她开创了一条广阔的写作之路。我也听过一位名师说他的弟子喜欢海子,对海子颇有研究,高中作文的题材基本都是以海子为中心,而且一直写到高考,还得了高分,这也说明素材不一定在多,主要还是在“活”,同样的素材,角度不同,新意不同。

总之,作文写作其实并不可怕,只要你能善于把从生活中、从课程中、从名著以及其他阅读材料中积累的素材多角度感悟,感悟得法,那么你就会让旧有的素材焕发出新的光芒,素材自然就“活”了起来,作文,何难之有!

宁夏平罗中学。

猜你喜欢

多角度名著作文
一道三角函数问题的多角度思考
对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角度思考
一道数列题的多角度思考
国外名刊名著
多角度写好读后感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