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涵泳生活
——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实现创新写作目标

2012-08-15高春婷

中学语文 2012年15期
关键词:涵泳沉潜作文

高春婷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年年变年年新。语文教师的应对策略大多是尾随高考之后,研讨、模拟、猜押,其操作的基本模式是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围绕考试转,内容僵化,形式呆板,文用定法,有若瓢测海水、尺量泰山,结果却常常使语文教师陷入尴尬境地:自己有几多辛苦却劳而无获之感,且有负学生信任;学生面对全新考题望洋兴叹,亦有点上当受骗之感。最终我们的作文教学只能是惨淡经营。

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创新写作意识,没有进行创新写作思维品质的培养。或是有,但教与学都“不自觉地背离了血肉人生”(汪曾祺)。正像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特级语文教师王栋生所说:“几十年来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把写作者当人,没有把写作当作是人的生命活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靠教育”,语文是承载创新教育的前沿阵地,创新写作是语文创新教育的先锋。

作文是一种思维和情感十分活跃的创造性劳动,需通过观察去获得材料,通过想象去丰富材料,通过语言去组织材料。就创新作文而言,不是追求形式的花哨、与众不同,也不是内容的玄妙、深不可测;应是鲜活的素材、超强的大胆合理的想象、精彩的语言表达,就像“时装”不等于“奇装”,耳目一新的背后是厚重的文化价值内涵。

创新写作能力主要是观察、想象、语言表达三个方面能力综合,追其根本是一种思维品质,而创新作文的思维品质离不开全新的精神境界、求新的写作状态、奋发向上的动力,要想让学生拥有这些抽象的东西,就需要培养,需要一个未必是纲领模块式的科学训练流程,也不是学校——教师——语文教师单方面的一段时间的行为,应该是从学生写作的原初状态就开始的。

但若就语文教师而言,想要超时空超能力挑起这份责任的话,除了必备的写作规范训练外,必须引领学生回归文学艺术的原生地大本营——生活,并且对其进行涵泳,因为鲜活的生活本身不是日与日的简单相加,不是夜与夜的机械重复,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希望每天都是新的。

“涵泳”一词本是古代文论术语,指对文学艺术鉴赏的一种态度,后来这一说法被广泛地运用到诗文评论和鉴赏中,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索或玩味,以求获得其中三昧。

生活这部无与伦比的鸿篇巨制,其中的事、理、情不能依靠理性判断,而应涵泳其间,沉潜其间,玩索其间,以期与它沟通,获得真谛,求得滋养。但学生生于斯长于斯,却往往对它视而不见,我们要帮助学生走近它,并且走进它。也就是让作文贴近血肉人生。曹雪芹对自己的传奇式人生经历、走向没落的封建社会、北京西山樱桃沟的自然地貌进行涵泳,用瑰伟的想象加以渲染,让创造性思维达及顶点,《红楼梦》横空出世;鲁迅涵泳于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儿时的百草园的花草虫鸟、讲故事的长妈妈、求学时异国的师友藤野先生,触发了独特的鲜活的创新思维灵感,《朝花夕拾》出现;戴望舒,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沉潜于小巷的幽深,寂静和蒙蒙细雨之中,受这种优美的意境的熏陶渐染,创新思维萌发,著名的现代诗《雨巷》诞生,从而成就了他“雨巷诗人”的美称。

引导学生涵泳生活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涵泳直接的生活

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伸手触摸,放眼审视,静耳聆听自然的或人生的脉搏、容颜、声音,细致其观察,丰富其想象,促进其思考,鼓励其表达。如:

校园的花草树木盛衰荣枯与人生四季有关联;周一升起的五星红旗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联系;宣传橱窗里的校友辉煌成就与自己远大理想有关;早操整齐的队列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洪亮的口号是对文明的渴望;黑板上飞翔的粉笔字是老师在书写知识书写教育人生的历史……

小镇街头,踩着平板车拉着蔬菜冒雨前行的画面可以题名为《生活》。

乡下,小姑娘背着竹篓,两腮噙满山野之香,挂着泥土的笑脸是一首热爱生活的诗;小院里,祖父母、老屋是山这边童年的主要内容……

面对汶川大灾,体会心被震痛的感觉;面对08年奥运,神七、神八飞天,触摸永不言败的中国魂……

立下鸿鹄之志却感月迷津渡之时,要勇敢地寻找宽广的水域,体会鸿鹄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直接生活的素材就是如此丰富,善于涵泳生活的学生的作文也颇让人欣慰。下面是一篇取材于现实生活,很有创意的学生命题作文习作摘要:

家中为老奶奶办丧事,爷爷因为是长子分外忙碌,就像是一只黑色的陀螺,在肃穆而微凉的悲伤中不停地转动。我盯着爷爷的眼睛,在那里,我看到了一种感情,就像十三年前那个六岁的我,找不到妈妈,站在路边号啕大哭后,仍旧孤单的那眼睛里一样的情愫。一直以为大人们是一个成熟的群体,灵敏地感受着我的脆弱,所以也就理直气壮地去承受关心,满怀感激却未想回报,而就在风过的一瞬间我才发现,此时的爷爷只是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他需要的同样是关心。大人们都去送葬了,而我静静地沏了一壶茶。我相信亲人回来喝下它,一定暖如春日,这里面有我初萌的关心。(标题《我学会了关心别人》)

此习作从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的角度去写爷爷,从而认识到别人哪怕是大人也需要关心。虽无石破天惊之语,但却如初萌的芽苗,充满不曾复制过的原创的美,那种细致的观察、深深的触痛,动情的表述无不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涵泳。

二、沉潜间接的生活

生活是学生的大语文,丰富的生活虽然鲜活,但我们直面的空间往往太小了。此时,那些高度浓缩了生活的书本文章为我们填补了空白,它们是“历史唇边流出的另一种卓越”:

读《庄子的草帽》接近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鸟窝;

读唐诗宋词感悟李白的自由、王维的超脱、柳永的多情、辛弃疾的悲怆、李煜的凄然和李清照“乱世之美神”的高绝;

读英雄传记,感悟毛泽东力主乾坤沉浮的豪迈,周恩来跨越百年的极致魅力;

品《背影》,明白了朱自清式的真亲情、真性情;读《四世同堂》,知道了老舍先生有过怎样的人生的寂寞与时代的无奈,体会闻一多《色彩》,明白了生命这张原本没有价值的白纸,从此拥有了我所溺爱的色彩。

读汪国真,得知外面与内心的相对,晴与雨的辩证;读季羡林,懂得了“人格是最高的学位”的内涵;

读列夫·托尔斯泰,知道真实生活中“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

读普希金,通晓了什么是天地大自由,什么是对自由的执著追求……

间接生活的素材就是如此多彩,善于沉潜书海的学生作文才情四溢。且看一个学生的习作片段:

有人说唐朝站着两个巨人,一是李白,一是杜甫。两人中间有座山,李白朝上走,头是昂着的,于是飘逸如仙;而杜甫朝下走,头是低着的,于是沉郁顿挫,悲天悯人,而我却听到杜甫慢慢融入人民的声音。因为他看到了悍吏捉人的凶猛,看到了老妇应征时的眼泪,看到了新妇思夫的愁容,看到了征人望月的神情……他无法不融入这些平常的苦难中,无法不融入这基层的哭诉中,于是他漂泊流浪,去书写平民的悲苦,战争的残忍。杜甫融得很凄婉。(话题作文“融”)

这种干练而有文化底蕴的认识与表达就得益于对史、诗、文的潜读。

总之,如易中天老师所说的那样:“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这样的生活更是创新写作思维形成的肥沃土壤,愿我们积极引领学生辛勤耕耘其间,收获创新写作教学的丰硕成果。

猜你喜欢

涵泳沉潜作文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柳青:沉潜于生活深处
沉潜冷梅
陆九渊“涵泳”法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沉潜迷醉达拉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