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南宁市社区党员骨干作用构建和谐社区研究——以南宁市江南区、西乡塘区为例

2012-08-15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党组织党员社区

●康 健

作者:康健,中共南宁市委党校教师,邮编:53000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格局正逐步确立,社区将代替政府承接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而面对当前日益增多并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和谐社区的建设任务也必将十分繁重、艰巨。研究如何把社区建设成和谐社区,解决困扰和谐社区建设的问题,对于构建整个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创新党建工作思路,形成建设和谐社区新理念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区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街道、社区党组织承担的任务日益繁重。“两新组织”的大量涌现,迫切需要不断扩大党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最终进入社区,也迫切需要社区党组织转变管理和工作方式。

(一)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需要坚持创新,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南宁市江南区为例,江南街道五一中社区于2005年成立了南宁市首家青年中心爱心超市,经过几年的探索创新,形成了以普通爱心超市为主,以企业冠名爱心超市、市场化运作爱心超市、网上爱心超市为辅的“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解决群众生活难题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群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需要深入基层,积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市场取向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深刻变化和日趋多样,这就要求改进和完善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管理模式和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同时,网络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另一方面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群体的互动模式,使基层党员干部面对面做群众工作少了,群众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准确传递、及时回应,而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和意图,群众又不理解。就促使基层党组织必须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切实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及时掌握基层情况,提高基层组织管理服务的效能。

(三)城乡发展趋势的一体化,需要整合资源,统筹强化管理和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农村人”变为“城市人”、“外地人”变为“本地人”,人员流动频繁,城乡逐步融合直至一体的趋向比较明显,群众的需求也变得更加个性化、复杂化。人员的流动必然带来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如何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单位之间统筹基层党建工作资源,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格局,最大程度地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效能,成为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用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理念来谋划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推动城乡党建活动阵地、人才信息、管理服务等资源开放共享,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在各类型党组织中优化配置,有效统揽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两项职责,有效履行组织党员、教育群众的双重任务,有效吸引党员和群众两大实践主体,统筹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二、应对社会转型挑战,必须发挥社区党员骨干作用

实践证明,社区党员通过树立立足社区、心系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的思想,弘扬正气,维护秩序,在促进社区整体建设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骨干作用。

(一)社区作用的日益重要,为社区党员作用发挥提供了新的舞台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的单位管理向社会管理过渡,社区的发展也由传统的同一单位、同一集体人员的聚集区向现代社区过渡,不可避免的,社区中的党员也由所在单位党组织的管理逐步转向由其所在单位党组织与其居住的社区党组织双重管理。因此,社区的发展给社区党员进一步发挥作用、影响群众、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舞台。

(二)社区党员结构的变化,对社区党员作用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统计数据来看,当前社区党员结构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党的组织建设面向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社区党员的成分也日益复杂,其中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在职党员、又有大量处于社会各个阶层的非在职党员。随着社会人口流动的普遍化,流动党员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尤其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下岗、离岗、内退的职工党员以及部分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都转到了社区,使社区党员的职业、工作性质、社会层次和人员构成都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其思想情况也较以前单一的单位管理下的党员更加复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社区党员怎样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都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同时,对社区居民来说,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对社区党员的模范作用的要求也从工作层面转为工作、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这就都要求我们社区党员不仅在职是党员,不在职也必须是党员;不仅在单位是党员,在社区也必须是党员。

(三)社区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必须依靠一支过硬的社区党员队伍

社区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基层工作中起着政治核心作用。社区工作也相应地成为党的基层政权组织的工作,社区党建既是党基层政权建设的关键,又是巩固党在城市、农村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党领导的必要保证。社区工作是直接面对广大群众的工作,社区党建工作又直接关联着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重视加强城市和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是社会处于转型期对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随着改革的深入,必定会触及一批人的利益,人与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差距加大,必定加深社会所存在的矛盾,甚至是局部的激化,保持社区的稳定,做好社区各项工作,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巩固党基层政权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社区党组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影响到党在基层群众中的形象与地位,影响党的群众基础。而社区党组织这种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必须依靠一支过硬的党员队伍,依靠广大社区党员在社区工作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江南区、西乡塘区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党员骨干作用的成功经验

(一)江南区整合资源,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建设和谐社区

江南区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坚持推进管理升级,在优化组织设置、加强阵地建设、完善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强化共同价值理念,调动党员积极性,发挥党员的骨干作用,使共建和谐社区的理念深入人心。

1.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社区党员骨干队伍。由街道党工委牵头,辖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组建江南街道“大党工委”,采取1+7+N+X的设置模式,负责区域内党建规划的制订,工作部署、区域内党组织组建及活动的开展等等。“1”,即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大党工委书记;“7”即保留街道原有的7名编内委员;“N”即在辖区企事业单位等行业,推选若干名具有代表性的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编外委员,“X”即将街道辖区划分成若干网格,每个大党工委编内委员联系一至两个网格,定期听取、汇报网格内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党员的意见和建议,传达贯彻大党工委的决策部署。通过建立街道“大党工委”,增强了骨干力量;同时组建了19个网格,有效地把辖区各单位党组织纳入网格管理。

2.健全运行机制,保障党员发挥骨干作用。街道建立健全定期议事制度、活动经常性制度、党员亮身份制度、党员分类管理制度、党建项目化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逐步形成长效化的制度体系,将党员发挥骨干作用落到实处。街道“大党工委”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议事协调会,提出工作规划、落实工作职责、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工作任务、通报工作情况、推广典型经验等,紧密团结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以骨干带动一般,最终引导社区全体成员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共驻共建的具体工作中。

3.拓宽沟通渠道,调动党员发挥骨干作用积极性。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共同关心、关注和参与商议社区事务,设置意见箱、监督电话,开设网上建议箱,随时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同时,在各社区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充分发挥党代表上联组织、下联群众的优势,建立“三联系”工作方式,即街道党工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形成了街道党工委→党代表→党员→群众四级党群联系链,及时反映党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了解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情况,实现“党员有呼声、党代表有反映、党组织有行动”的良性互动。

(二)西乡塘区创建片区红色之家,发挥骨干作用促进和谐社区管理

西乡塘区是典型的老城区,党建文化和教育资源丰富,但同时又具有党建资源配置分散,基层党建阵地建设相对滞后的特征,相对封闭独立的单位党建和社区党建模式已经不能实现党的工作全面覆盖和流动党员全员管理。特别是随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管理工作的重心逐渐下移,使得基层党建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日益显现,这一客观要求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党建工作模式来使基层党组织在动员社会力量、服务基层群众、协调各方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主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1.构建开放化、社会化、网络化的区域党建管理服务中心。所谓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片区红色之家”,就是按照“管理区域化,主体多元化,服务人性化”的理念,以3—5个党建工作责任片区为区域,建立红色之家,使区域内不同类别的党员都拥有一个接受教育、履行义务的载体。与传统体制下“单位党建”或社区党建相比,它更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开放性、整合性的特点,把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比较松散的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型的党建共同体,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实现区域内党建工作的目标、机制和运作模式的一致性。目前,西乡塘区共建立了8个“片区红色之家”,覆盖到8个街道的38个片区的各类党组织。其中,社区党组织135个,片区党组织38个,驻区单位党组织614个。“片区红色之家”内设党员教育、党员服务和文化活动三大功能区,每个功能区内含若干个子功能,强化党员管理;统筹“红色服务”,融合社会管理;传承“红色文化”,把党建工作融入到社会管理之中。

2.创新管理模式,以“红色小卡”实现党员教育管理一体化。发挥社区党员骨干作用构建和谐社区,党员队伍建设始终是其中永恒不变的主题。“片区红色之家”坚持寓管理于服务的工作思路,以人性化的服务促进党员教育管理的规范化。

一是搭建公共教育平台,将红色之家定位为党员教育的平台,开辟党建信息查询系统和党建论坛,对辖区党员群众实行全方位开放,为党员群众自主学习和政策咨询等提供服务。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均可共享其中的党建资源,组织党员开展各项活动。二是实行党员信息卡积分制,建立区域党员信息库,向纳入红色之家管理的每一位党员发放“党员信息卡”,实现了党员管理、教育、服务一卡通。三是建立党员教育管理联动机制,在党员教育管理上,建立了党组织互联互动、多向交流的运行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区域内党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多边教育交流活动,依托党建论坛,联合开展基层党建研讨、主题演讲等活动,拓展组织活动的空间,丰富党员教育管理的形式。

四、南宁市发挥社区党员骨干作用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南宁市社区党组织构建和谐社区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总体上,社区党组织能力提升的步伐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现行的行政体制与构建共驻共建的社区党建格局的矛盾较为突出

由于社区在行政体制方面不属于一级政府,更谈不上行政级别。而驻区单位特别是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受行政管理观念的影响,对社区工作缺乏必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些驻区单位党组织认为支持社区党组织工作是“份外事”,有的将社区党建与单位党建对立起来。即使参与社区工作,仍较多地停留在通报情况、工作研讨层面,与发扬自身优势,支持社区建设,实现全面意义上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仍有很大差距,从而形成了“小庙”难以管“大神”的局面。

(二)社会投入机制相对滞后

近年来,社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构建和谐社区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对社区建设的投入也有所增加。但在社区的经费投入上还存在一些困难,主要包括:(1)社区的经费投入不足。按照创建和谐社区的基本要求,结合南宁市实际,每个社区一年的办公经费不应少于10万元,但各街道经济较困难,难以满足每个社区10万元办公经费的要求,大多数街道仅下拨6—7万元办公经费给社区,办公经费仍有较大的差距。(2)担负社区建设重任的社区党组织缺乏社区建设的专项经费,在工作增加的情况下,工作的手段力量没有相应的配备。(3)社区建设投入机制不健全。虽然各级政府对社区建设所需的人、财、物都有原则性的规定和要求,但缺乏细则和具体的标准与措施,到基层往往难以落实和解决。目前,社会资本投入社区建设和通过市场化运作解决经费尚无鼓励性政策。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拓展和深入,社区党组织无钱办事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社区的职能定位不当

从社区的职能定位来看,社区党组织的职能主要是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社区全体居民的共同利益,从而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但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急剧转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管理格局已初步形成,市、区工作重心下移,劳动保障、文化、健康教育等工作职能下放到社区,社区的职能范围越来越大,社区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因此社区职能定位要作相应调整。

五、南宁市发挥社区党员骨干作用的建议

(一)创新领导方式,是发挥社区党员骨干作用的关键

社区党员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单位,在社区中切实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需要社区党组织进行有效地组织和领导。社区党组织是否能起到政治核心作用,是否能调动广大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关键是要不断创新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创新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方式。

1.保持政治导向的正确性。在社区党建工作中,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在政治上保证居民委员会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参与对社区重大问题的决策,重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信息传输功能,要注意把一些重大的倾向性问题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反映。

2.注重分类指导的科学性。社区党员中有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流动党员和在职党员,要加强对党员的科学管理,使社区党建工作抓出实效,就必须实行分类指导,让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同一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党员人数急剧增多且类型多样,给社区党建带来新的问题。切实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既继承党在基层党建方面的优良传统,又要根据新的情况,有所创新,使社区党建工作顺利开展,充满活力。

(二)创新活动载体,是发挥社区党员骨干作用的根本

创新活动载体,是发挥社区党员作用的活力所在。在新的形势下,要针对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分类指导,加强教育管理。

一是在社区离退休党员中,要切实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围绕构建和谐社区的目标,让党员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社区的发展建设情况,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用自身的行动来教育、带动身边的群众,让党旗在每个小区、每栋居民楼上飘扬。

二是在社区下岗、失业和流动党员中,实行动态管理,通过直管、代管、协管等方法,把这些党员纳入社区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中,保持党员教育管理的连续性,使党员与党组织“不断线”,党员教育管理“不脱节”。在社区流动党员中,要在落实制度、强化约束机制的基础上,关心流动党员的生活、工作等实际困难,增强流动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在流动党员较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动党员支部,选好、配强支部班子,切实管理好流动党员,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使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指引;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成为榜样和骨干,都能充分体现党员的先进性。

三是在社区在职党员中,要注重抓好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在职党员登记和评议制度,通过在职党员服务社区双项岗位的落实,使党员在社区亮明身份,使社区成为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外发光发热的地方。此外,要努力提高在职党员在社区中参政议政的主人翁意识,使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进而形成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这一机制的形成,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社区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好、更自觉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三)加强制度建设,是发挥社区党员骨干作用的保障

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发挥社区党员的骨干作用,制度是基本的保障。应按照“参与主体多元化、公共决策民主化、操作实施透明化、管理服务科学化”的原则,积极探索社区居委会的“主治”、社区居民“自治”、驻地单位“共治”三元管理模式,在社区重大事项决策、重点工作落实和干部变动等方面充分听取并尊重社区党员的意见,增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党员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落实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建立社区党员评议制度,做到社区事务党员先知、社区难题党员先议、社区工作党员先评,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党员激励制度,每年通过支部推、群众选、党工委审,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先锋”等,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党内关怀、帮扶机制,关心爱护老干部、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充分体现组织关怀。

[1]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研究课题组编.中国城市社区党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马西恒.城市社区党建[M].学林出版社,2005.

[3]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党组织党员社区
我是党员向我看
清华党组织公开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