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特质*

2012-08-15

关键词:自性公共性信念

王 轩

(西安财经学院信息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公共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特质*

王 轩

(西安财经学院信息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的核心就是:高扬起深具公共性的共产主义的价值信念,努力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有鉴于此,立足公共性的马克思思想的特质,关注人类共同性生存路径和类群价值本位,体验并生成人类人文价值信念的自发性、整体性、独特性。公共性的马克思哲学思想在现时代中的澄明及可能存在的上升方式为:人的趋向性的时代彰显是马克思哲学上升方式的途径;公共性是马克思哲学深蕴的上升方式的价值信念。同时在自性思想的安全性诉求中,把人学价值论安全性介入现实的实践是公共性马克思思想的自性的现实基点和体现本体性安全的根本。

公共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性

马克思哲学道路的核心是:高扬起深具公共性的共产主义价值信念,努力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怀着对人的安全的殷殷情怀,马克思“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1]75。恒久地坚持对时代中众多物化的社会关系和不合理的事实进行无情的批判,最终缔造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公共性价值理想信念的社会场景,是人追寻并达到安全的根本途径。有鉴于此,立足公共性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特质,努力提升、探索公共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升的可能方式、路径,彰显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自性之光辉,进而才能在当下的现场中确立一个关注人的生存安全性的马克思哲学思想。

1 公共性的马克思哲学思想在现时代的澄明及可能存在的上升方式

“自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世界历史三大时代中的每一时代,都使他获得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但是,即将来临的历史时代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学说获得最大的胜利。[2]584”公共性的马克思哲学思想时刻把人放在首要位置上,因为人自诞生以来最具深蕴的就是公共性安全的存在物,更是文化公共性的一种符号。人不断地为价值信息探求着人文自性的成长和思维图景的象思性创序构境,努力以一种真实的灵性存在,以隐喻性的方式来展现人在死亡与不朽,有限与无限,超越性与现实性之间的斗争。神话是人筑模出的人的世界之可能的意向性状况,是众多人类发展前行和丰厚文化底蕴构成并融合成的神性安全构型。价值信念所意涵和随思的人的精神性的情感自性和思绪是不能消解的人学意义的灵性之维。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哲学是趋向高远真实通道之公共性价值诉求的集体认肯,神性之思想带来的高度空灵,其核心的内在性是公共性,中心性是公共性的表面貌相。

人本身具有趋向性的内在特质,意涵着深度的弹性空间和张力本质。人既能在一种坚强的公共性价值信念规划中自强不息地安居,也能在顺境中平凡而不做努力地安居。不管选择怎样的安居方式,人的某些潜在的特质将自行衰退和隐匿。我们每天都背负着多种多样的公共性价值情感信念,这是人必须担当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人在世界上存在着的理由和价值。公共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就是具有有限性特征的人对无限性的追求所可能体认到的至极性、超越性的公共性价值信念,是对真善美的超越性、公共性的不断追求。马克思哲学思想对于人类公共性价值信念根基化育和生成的关注是其哲学问题链的神经中枢,抓住了这独具中心性的公共性价值信念必然使马克思哲学思想具有了世界情怀、批判与革命性、实践与现实的观察指向。

人把时代推向了一个无立场、无真信、无理解、无真实的,充满困惑和游移不定的境遇中,公共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信念的在场和高扬是其哲学可能上升之必然。“思想的觉醒是生物状态改变的结果,不只是个体或人种所必经的转折点;尤有进者,他影响了整个生命的有机整体,因此也表示了整个地球的状态的改变。[3]119”人以公共性的超越性信念测度事物和世界发展出的矛盾性,一方面给事物带来满足与和谐的信念,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不自觉地按事物的情状而测度事情,产生相反的习惯。

公共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使哲学复苏的静居式指认的动力。人并非隐匿在躯体中,相反,躯体本身就是人。因为正是他表现出了复杂的行为序列,使人有人的用处,不断地探寻人之上升方式。在现时代的真实场域中,探求人之上升方式,呼吁公共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提升,必须廓清和澄明的是资本逻辑深刻演绎并造就和生成的众多片面的人、虚假的形式、阴郁的事实和不合格的社会主义景象。资本的力量远远大于人们的想象,正如马克思在著作中引述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中说的,“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4]141。在现代变迁的社会中,有众多的不安全因素,抛开已为所有人所熟知的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等显现的全球性问题,最具深蕴性的是公共性价值信念的堕落和倾斜,这源于人们过分的商业化和对财物的迷恋。中国目前正处于巨大的“消费激增”中,这既是好事,展现出自由与繁荣国度中经济的稳步增长与发展;又充满了风险,因为人们可能不再把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放在心上,这种社会场域展现出的风格景象使人忧心,麦金泰尔曾深切表达了其对现代性道德的不安:“我们所拥有的就只是一个概念框架的诸片段,并且很多已缺乏那些他们从中获取意义的语境。我们诚然还拥有道德的幻象,我们也继续运用很多关键性语汇,但是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们都已极大地(如果不是完全的)丧失了对于道德的把握力。[5]2-3”此种事实凸现出一种严重的观念:现实中公共性价值观念的缺失,使人的安全性实现成为一个现实性问题。

马克思的思想不是乌托邦,是具有永恒畅叙的哲学观念,即使在现实性上成为乌托邦,其乌托邦也具有重要意义。人文理性作为一种公共性价值信念是人不能回避的哲学理念,“有人文理性的世界,人是人;无人文理性的世界,人依然是人,但两种‘人的形象’截然不同”[6]。公共性价值信念不是一个悬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观念,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人以介入式的方式,切实地在实践中把公共性马克思哲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乌托邦的伟大使命就在于它为可能性开拓了地盘,以反对当前的现实事态的消极默认。正是符号思维克服了人们的自然惰性,并赋予人一种新的能力,一种善于不断更新人类世界的能力。[7]85”不断地反思现实,自觉澄明公共性的自性信念是使人体验感性世界的一种方式。时代思想现实交互存在展现的景观和场景是公共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的现实依据,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自性之光辉的展观和上升方式的不懈寻求是马克主义哲学存在的内涵意蕴和必然取向。“迄今为止,人为之努力奋斗,争取一切,就是将自己确立、现实为一种‘文化公共性存在’。人之存在的合理方式,就在于以实践公共性的方式创造价值,以社会公共性的方式共享价值,以文化公共性的方式体验价值。[8]”公共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公共性价值信念影响规制的社会场域中生成的,是一种以公共性价值信念为基本立场的马克思思想行动指南的真实场景的重现,他塑造并成就了一个能激活每个人的潜在动力并能使社会合理流动的机制,从而促使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使人获得真正的安全。

2 自性思想的安全性诉求中的公共性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是深切体悟自性并时刻展露自性思想安全性的理论家、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们用科学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必然过渡到不再有人剥削人现象的共产主义。[9]147”我们当前正处在伟大的社会主义这个预言已开始实现的时代。马克思讲:“在共同的斗争中,资本的枷锁一定会被打得粉碎,社会主义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9]148”马克思思想独具的自性光辉是其公共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内蕴,公共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不是多种思想模式中的一种。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使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世界视域的雄心,即成为放诸四海皆准的东西,他考虑的是立足于人类共同体生活、类群本位价值体验和公共性共产主义价值信念的存在,造就和成为一种基于共同体认同基础上的普遍性的事实。这在政治执政领域中表现为共享中共建、共建中共享和谐社会的理想自性信念的确立,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努力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品格,成就自性公共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努力捕捉一个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的文化公共性,体现公共性诉求。徘徊在公共性的马克思思想景观中是一种理论认知和理解力提升的侵染,更是马克思思想血脉的激活。

基于对基本信念立场的坚定持守,公共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是人性本身的整全性。马克思关注人的整全性正是自性的必然要求,整全、卓越的人性的生成和成长,必将在自性之光辉中养育。在公共性的信念立场守候中成就、体验并深刻融入世界视域和观察场景,将有自性安全的侵染,不能不考虑拥有着历史的意识,意味着我们永远不能使自己前后同一。在生活世界中我们因文化性和历史性而使生存迷人,但却显示出一种极不稳定性,只有通过文化公共性价值信念的确立我们才能自足、自性,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立足于公共性和自性澄明与确立,穿透事实世界而愈清晰地闪耀着光芒。

社会已经进入公共性价值信念失落的时代,倾斜的价值信念已经颠覆了人性的纯真,太多的事实支离破碎,使我们难以面对公共性价值,现实场景中的众多物象和人的自性的安全缺失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缺少现实感、大众感、时代感的主要病因。风格的不同完全在于所言说的东西的不同,马克思哲学有他自性的风格和性格,其本能地追随着公共性的理论地平线。关注体验,并生成一种公共性自性存在的安全感,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立场、一种合理性、理智的真实公共性价值递进。对公共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解可以“看到,听到或掌握了以前不能弄清楚的特性和结构时,我们得到的结果是洞察力敏锐程度的提高或者是理解范围的扩大,而不是信念的改变。[10]22”

3 公共性马克思思想的自性的现实基点:人学价值论安全性介入现实的实践

从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状况来看,只有回归具有自性的价值本源,探求生成一种自性的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体现马克思哲学的公共性信念与文化理想,才是真正体现马克思哲学最终诉求的公共性共产主义理想。公共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性的整全性和多样性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在复杂的思想和情绪的长河中游移,在与现实照面中绝望、悲伤、恐惧、孤独、寂寞深印在现实人的价值世界中,寻求超越性价值的出场,马克思那空灵遥远的光芒迫使公共性价值基本信念的在场与确立,黑暗中的光耀是超越名利之外的成功所意涵的风景。“马克思的哲学努力,旨在用好的、正当的、合理的、有效的思想、观念发现并造就一个真正属于人的世界和人属世界,然后谋求以实践的方式使‘显存的社会关系结构’与‘人性的应然价值’之间保持一致性,让这种不断趋近合理的现实在历史场景中按照一种持续优化的逻辑自主前行”[11],最终为实现马克思公共性的夙愿——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公共性的人文价值信念是马克思及后继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长期探索刻苦努力学习的真切体验和指认。跨越历史时空,人类在极度追逐利益中,人性的尊严、安全、价值、真实不断被遮蔽和被迫隐退。众多社会的布道者,布设出自由与繁荣国度中极具诱惑的社会场景,似乎忘记了马克思最具深蕴的公共性的基本价值信念的养成和基本立场的确立,构象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众多具有家族相似缺乏自性的哲学形态,要回归哲学自性必须对思想和哲学形态进行反思与考量。“马克思努力启示我们,对于任何一种思想和观念,我们都必须持一种谨慎态度,谁之思想?何种观念?为谁之思想观念?进而言之,我们必须同时追问,称一种思想观念是好的、合理的、正当的时候,我们是在何种立场上,以什么为根据的?好的、合理的、正当观念的评判标准究竟是什么?”[11]

公共性深刻地度量着其能力的削弱,现实状况的支离破碎使人性的布展于流沙之上,市场的资本逻辑使人类更加走向自私心的内向运动,重新回荡起往昔的公共性价值信念的历练和实践行动的认真践行,展现出人的伟大与人的自性信念的弹性限度,这些均来自于人天性本身的向外无限性与基本立场的不坚定性,同时受到众多社会环境场域的吸引和包裹使人丧失自性。公平、正义、平等、公道、道理成为一个神话,人最大的弱点在于用人的形象求模塑神,其实神性之思有其自性运行的法度,象征性的征兆是人的价值信念可以把握的真实的公共性标识物,神不在于力量的广大而在于神的信念给人以无限的光环和具有神性之思的空灵遥远的目光。

坚持真正信仰,相信、真用公共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文化公共性优良价值信念确立的前提。马克思哲学思想能够屏蔽众多的不良事件和社会行为,使人摆脱虚假的观念乃至一种不良的虚无主义幻象影响,带给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场域或共同体中人的精神信念一种空间的标识和人的基本价值信念立场的确立。

人是有思想能思考的动物,人的伟大在于人的精神信念,精神信念的建立在于人在行动中逐步踏实的坚持和守望。一个新的社会的“公共世界”逐渐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真实反映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的“公共性”观念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不断成熟的过程,是普通中国民众对体现、代表和反映了自身真实利益的社会“公共价值”在“修正”基础上的全面体验过程[12]。在此过程中基本的价值信念,自性和立场缺失是众多问题之首,公共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守实践中人文价值信念的基本立场,应成为国人真信的文化公共性哲学观念,这就要求:①在共同体认同基础上,不断在实践中铸就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信念立场和马克思公共性世界情怀,在实践中以人的方式把人成就为人,开拓人之上升的通道和空间,培养公民的优良的价值信念。②公共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性信念不断养成和培养是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内蕴特质。公共性具有开放性和生长性,文化公共性本身就是马克思把握全球问题的介入式思考的关键点、立足点。坚持澄明文化公共性的马克思哲学的自性信念的立场是抓住全球响应和时代状况的公共性标识,全球响应中的任何问题和事物都可以从他的公共性的表征断面或一个局部窥测出这一问题的过去、现在、将来。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列宁.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3][法]德日进.人的现象[M].李弘祺,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4][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6]袁祖社.虚无主义的文化镜像与当代中国“自我经验”实践的困境——“事实”与“价值”的深度分离及其历史性后果[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6):5-11.

[7][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8]袁祖社.公共性社会实践——生存之境与合理价值体验的发生[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10(2):90-102.

[9]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0][美]纳尔逊·古德曼[M].姬志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1]袁祖社.谁之“现实”与何种“合理性”——立足思想史的视野对马克思哲学研究所做的审视[J].学术研究,2010(2):21-27.

[12]袁祖社.“文化公共性”价值信念的自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性澄明——学理视界多重变移的迷茫与新典范创造的理论诉求[J].学术月刊,2009(12):26-33.

Public Na ture of the Hum anistic Va lue ofMa rxist Philosophy

WANG Xuan
(School of Information,Xi’an U 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 ics,Xi’an 710100,China)

The core ofM arxist philosophy is to bear the public values and beliefs of communism,and strive to focus on human survival situation and fate. In view of this,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blic nature ofM arxist though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rvival path of human commonality and valuebased groups,and spontaneity,integrity and uniqueness of human values.A nd it explores the possible ways of public nature of M arxist philosophy in the present time:the trend of the times highlights the rising way of M arxist philosophy;the public nature is values and beliefs of M arxist philosophy.Human value security combined w ith practice in self-thinking security requirements is a practical fundamental base of publicM arxist thought and reflects the ontological security.

public nature;M arxist philosophy;self-nature

A 8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2.03.008

1673-1646(2012)03-0036-04

2012-03-06

王 轩(1984-),男,硕士,从事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价值哲学。

猜你喜欢

自性公共性信念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重思慧能的“自性”
——从体、相、用出发
空间、文化与公共性:统一战线视域下的城市民族工作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为了信念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发光的信念
如何读《坛经》
以荣格原型理论分析《天之骄女》中马琳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