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综述

2012-08-15侯向群

黑龙江史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学者内涵科学

侯向群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自党的十六届三、四中全会后,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成为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那怎样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针对当前理论界关注的重点进行一次梳理,以此加强自我的学习。

一、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有学者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哲学解读:第一,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观;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1)

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2)

有学者指出,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必须把握三个方面:一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强调发展,没有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二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坚持统筹兼顾;三要认识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3)

还有学者在方法论意义上试图构建“四要素”(人、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分析框架来阐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为理论基石,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经济发展观的合理内核,吸收了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新发展观的科学合理元素,构建了一个涵义充盈的立体发展观,其科学的内在逻辑,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赋予人的发展以核心(重心)地位;坚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进步为手段,与自然和谐为前提,赋予经济、社会、自然以支点的地位;在全面发展的大体系中,构筑了人、经济、社会、自然的四要素“金字塔”型结构的科学发展系统,赋予了发展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二维发展向度和丰富思想内涵。(4)

(二)和谐社会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指全面系统的和谐。既强调人与人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既要注重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5)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有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等等;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问题。(6)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应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1)一个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2)一个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3)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各阶层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满足,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4)一个没有身分歧视,每个社会阶层之间相互开放,社会流动畅通的开放社会;(5)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6)一个社会事业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7)一个各阶层人民有共同理想、讲诚信、守法度、民风醇正的社会;(8)一个社会各阶层关系融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7)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是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8)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社会;是城乡发展相协调的社会;是区域发展相协调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相协调的社会。(9)

二、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三方面:

(一)从哲学层面,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学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和谐社会为环境、条件和保障。(10)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社会;只有不断构建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二者既可以说是前提和保证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11)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12)

学者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13)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理论基础,用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和谐社会是基于科学发展观之上的一种理论深化和创新;二者辨证统一的关系。

(二)从内涵层面,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致性

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核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之道;它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方针;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14)有学者认为,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论。(15)

总之,二者围绕着同一主题是:“发展”是主体,贯穿着“以人为本”的这一主线;体现“社会发展的辨证法”的思想方法。

(三)从发展趋势的层面,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趋势

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文明发展,发展文明;其发展的目的、道路及手段的选择都要追求和谐的境界,所以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的必然结果。只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16)有学者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地区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民族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良性循环。也就是说,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延伸。(17)

三、如何更好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来构建和谐社会

(一)从经济的角度

有学者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第一,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第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第四,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五,要提高对宏观经济的驾驭能力,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18)学者指出,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把蛋糕做大,解决各种矛盾才能得心应手。(19)还有学者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对维系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发展;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不可能会有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20)

因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物质保障。

(二)从政治的角度

学者认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谐社会必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得到充分表达的社会。人民群众自身的生活满足产生利益诉求,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也产生利益诉求。(21)学者认为,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转变发展理念,也要转换发展模式,但尤为重要的是,要完善体制机制保障。(22)学者指出,没有体制的完善和创新,没有改革观的转变,就难以建立起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观。(23)学者指出,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就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24)正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才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25)

因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三)从执政能力上

学者指出,经过几十年长期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键在于党的自身建设。因此,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26)

学者认为,在新的形式下,我们不能单纯强调经济建设,而要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建的重中之重,这是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在执政理念上的重大突破。(27)有学者指出,必须要建设具有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党;要提高党的预测、洞察、决策、依法办事、统筹兼顾的能力。(28)有的学者则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政府要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要通过科学地制定政策和法规,依法规范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社会公正。(29)

综述所述,理论界对这一战略的研究和探讨,涉及到了许多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因此,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有待于理论界和学术界做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1)张华军、何忠国: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4(3)。

(2)张学森.科学发展观:背景、内涵及创新点[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4(1)。

(3)徐正兴、傅莲英: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理论创新[J].求实,2004(4).[J]。

(4)乔翔:近来科学发展观综述[J].《长江论坛》2007.1期总第82期。

(5)孙广军、朱建成: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J].理论学刊,2004(7)。

(6)朱西周: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J].北方经济,2005(4)。

(7)梁丽萍:走向现代的和谐社会——访中共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11)。

(8)宋宏: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与内涵——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教授访谈录[J].经济师,2005(2)。

(9)邓伟志:和谐社会的四个要点[J].北方经济,2005(4)。

(10)屠春友: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学刊,2004。

(11)李湘: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辨证关系[J].群众,2005,(12)。

(12)权丽华: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J].兰州学刊,2005,(3)。

(13)王昉荔: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统一[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

(14)周钰: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统一性[J].中共伊梨州委学报,2005,(3)。

(15)张秉福: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构建[J].云南科技管理,2006。

(16)林虹、佛永莲: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J].攀登,2006。

(17)贾书海:谈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4)。

(18)刘琼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山东社会科学,2005,(11)。

(19)高祖林: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党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10)。

(20)赵春福: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J].理论前沿,2004,(20)。

(21)齐卫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4)。

(22)刘进军、赵晓燕:试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观与科学改革观的统一[J].甘肃社会科学,2005,(6)。

(23)刘琼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山东社会科学,2005,(11)。

(24)耿明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共同价值诉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25)丁朕义:实现社会和谐的理论基础与基本途径[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5,(6)。

(26)欧阳亮: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视角[J].当代行政,2005,(1)。

(27)李雪勤: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求实,2005,(9)。

(28)虞云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03)。

猜你喜欢

学者内涵科学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内涵漫画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