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研究①

2012-08-15周信德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校本目标体育

周信德

(宁波教育学院 浙江宁波 315010)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研究①

周信德

(宁波教育学院 浙江宁波 315010)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目前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已经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校本课程的几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开发的原则、开发的模式、开发的程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探讨。

体育 校本课程 理念 原则 模式 程序

第八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其中第六项目标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个目标的提出,确立了地方和学校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主体地位,使“校本课程”这一高杨个性旗帜的事物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由于地方与学校课程在中小学阶段可以占到课程总量的10%~12%,因此,“校本课程”已经悄然地来到我们的身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对其关注与研究,“校本课程”中体育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1 校本课程的几个概念界定

1.1 校本课程(school_based curriculum)

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1.2 校本课程开发

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计划、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1.3 校本课程的基本待征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民主开放决策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尊重学校师生的独待性和差异性;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

1.4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根据课程开发的思想,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立足于本校,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以《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为依据;在对本校学生体育运动及体育锻炼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教师、场地、器材),通过教师与学生参与研讨和设计或专业研究人员合作等方式编制出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课程计划,并在校内实施且建立全面评价机制活动的总称。它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更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在学生生理、心理等方面有差异的不同个体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需要。

2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2.1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增强学校的自主权,使教材能根据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特点,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殊需要,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不足,整合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创办出新型的“个体化”学校提供更大的空间,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的理念:是指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指人生命的整体发展,也是指人的生命是多层次、多方向的整合体;生命有各方面的需求,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等等。任何一种体育活动,大都有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方式参与和投入的,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投入和参与。

2.2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2.2.1 科学性的原则

体育校本课程要为学科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应强调学科的本身价值,提倡推崇科学,重视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课程内容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应到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即使关注学习者兴趣、爱好、差异,也是从获取知识的科学性出发,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

2.2.2 针对性原则

校本课程确定后,摆在教师面前可供选择的内容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校与校之间的课程是各不相同的。学校校本课程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从发;从教师的特点出发,最终开成有学校特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有利于发展教师的特长的校本课程。

2.2.3 人文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给人文素养一定的位置,它注重追求和肯定人的价值,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智慧和审美道德,在校本课程目的上,崇尚个性,提倡广泛的课程内容。因为标榜人性的完美,个性的丰满,必然要求课程本身基础和内容的广博。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重视受教育者的追求和兴趣,讲究运动技能的学习方法,鼓励和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4 互补性的原则

体育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在实现教育目标,国家课程实现统一的要求方面比较便利,校本课程则在达成多样化要求方面有长处,课程的设计就要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使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

2.2.5 趣味性的原则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要尽可能通过提供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教学内容和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尽可能采用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和安排必须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

3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曾经出现过四种模式,即目标模式、动态模式、过程模式、环境模式。虽然这些模式没有详细阐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和方法,但是它们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路。

3.1 目标模式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泰勒。1949年泰勒在他的名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系统阐述了目标模式的基本原理。将课程开发过程分为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四个阶段。当然,四个基本阶段是一个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

3.2 动态模式

该模式把课程开发过程视为一个互动的过程,主张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和评价四个步骤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修正。不必拘泥于目标模式坚持的直线式做法,课程开发既可从确定目标开始,也可从其他步骤开始,是一种自由灵活的课程开发模式。

3.3 过程模式

其代表人物是斯坦豪斯。1975年斯坦豪斯出版了《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全面探讨了过程式的理论。主张在课程开发中应详细说明学习的内容,过程模式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预先确定期望达到的行为目标。

3.4 环境模式

其代表人物是斯基尔贝克。他认为课程开发应该针对单个的学校和个别的教师。以学校为单位的课程开发是真正促进学校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它主要由环境分析、目标确认、制定计划、实施评价、反馈与改进五部分组成。

4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关于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中小学校长特别是体育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原则及模式,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划分校本课程的开发。

4.1 合作开发

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是指利用“外部开发”和“内部开发” 联合起来进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1)校际合作开发。要求各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宗旨相近,区域跨距小,资源可互补,以此增强体育课程开发的实力。当然在开发的过程中,在分工协作的同时权责要明确,要进行双向交流与讨论,在此基础上整合意见。 也可以把两校课程开发的体育教师按专业分成不同的组别,每组负责不同部分的体育课程开发。充分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又能起到互补作用,又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经费。

(2)体育专家与学校合作方式。一方面体育专家拥有较丰富的课程理论知识,可为学校体育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具有开发条件的学校为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准备了重要基地。体育专家与学校的合作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能起到指导、互补的作用。

(3)体育科研机构与学校合作方式。当学校进行规模较大、难度较高的体育课程开发时,应该与体育研究机构联合。因为体育研究机构有专家群落,具有系统开发和研究的能力。当然,当多位专家出现意见相左的时候,我们必须遵循“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种合作应以体育研究机构为主,立足于学校体育课程的实践与开发,且有学校教师主体参与,应全面且充分考察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因而也能表现出明显的校本特色。

4.2 内部开发

内部开发是体育课程运行的互动开发,即在教学中,由师生与课程互动关系而不断地补充、突破、创新而开发出来的课程。当然在师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后反馈、教师的课后反思、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水平、课程的设置等都左右着体育课程开发的质量与水平。

5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5.1 体育课程的设计

5.1.1 确定体育课程所学的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中动作技能领域是体育课程中学习的核心内容,以“完成一种运动任务所需的合理的一系列身体运动”的运动技术表现出来,运动任务不同其运动技术的结构是不一样的。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在于运动的项目种类很多,假如都作为教育内容进行传授,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兴趣也不同,而兴趣影响着对锻炼行为的坚持和运动时的努力程度,因此必须从实际教学进行考虑,如师资队伍、场地器材、运动项目的设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兴趣。

5.1.2 确定体育课程的范围和顺序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确认的在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上的分类行为目标是体育课程学习的最终结果。运动技术的学习通过认知和情感作为媒介,为了找出适应自己能力水平的愉快的运动方法,就要反复思考,这样就带来了思考和体验的乐趣,以及情感体验的快感。通过分析确定能够掌握某项体育运动的最低点以及课程内容的安排顺序,这样就能依次确定所开设的体育课程的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每项教学活动的目标。

5.1.3 对学生进行学情调研

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估如体育运动的兴趣、需求、运动能力和运动知识等,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起点,对运动的喜爱程度、运动项目的种类、以前学习体育的经验等,确定学生的基础与差异。当然最重要的是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的评价。了解了上述的这些信息,就可以针对性地开设不同层次的体育课程。

5.1.4 编制测试项目

课程结束后要对学生测试才能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因此测试项目必须包括认知、情感和运动技能,必须进行书面、问卷、运动领域的测试。编制测试项目的目的是用来测试和评价学生的学业进步和提供教学效果的信息,其意义是用来鼓励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也可以调节教学的进度。

5.1.5 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

根据以上分析就可以编写课程的专门教学计划,选定或建议教学方法,并将教材、教学法、教学设施、教学评价、教学时间、教学进度等因素组成一个完整连贯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起点和兴趣相结合制定出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等不同内容及不同时期的课程教学计划。

5.2 体育课程实施

5.2.1 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的教学目标是从课程目标分解而来,一个具体的可观察的教学目标应有教育目标指向的对象、行为动词、学习者所展示自己所掌握知识技能或者态度的条件、学生必须达到的熟练程度。

5.2.2 课堂教学特征

体育教学过程及教学法法必须符合不同领域的不同特征,必须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结合不同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5.2.3 课堂理论学习特征

目前从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当前比较有影响的学习理论,每种学习理论必须结合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选择合适的学习理论进行教学。

5.2.4 课堂教学设备

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场地器材、校园环境等进行教学,其中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5.3 体育课程的评价

5.3.1 对体育课程开发者的评价

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学习后实际掌握知识和运动技能的程度;三是领导和教师对体育课程全过程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后的结果;五是教师在授课时能否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最后确定每项的权重,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5.3.2 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值;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教师给予不同的分值;三是学生学习的客观效果,如参加校级运动会的成绩、高一级比赛的成绩等教师给予不等的分值;四是课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不同的分值。最终根据不同的权重给予不同的分值。

[1]楼兰萍.关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89~1390.

[2]孙强.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系统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3):151~153.

[3]张顺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9(1):161~162.

[4]刘彤,郑伟.教师规避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因探折[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3):93~95.

[5]邵祖祥.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5):66~68.

The Research on Feasibility of School Based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Exploitation

ZHOU Xin-de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ingbo 315010 China)

It has been specified in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course reformation in China that the course management should be practiced by the nation, the district and the school. At the moment, some scholars and experts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 E. course exploitation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defines some concepts of the school based course by literature and data search. It also expatiates and discusses in details about the exploiting ideas, principals, modes, programs of the course.

physical education;school based course;idea;principal;mode; program

G807.0 G807

A

2095-2813(2012)01(b)-0029-03

周信德(1963~):男,浙江奉化人,宁波教育学院成教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猜你喜欢

校本目标体育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我们的“体育梦”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