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体育课堂体育游戏应用杂谈

2012-08-15李冬杰

运动 2012年20期
关键词:木头人游戏体育

李冬杰

(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江苏 南通 226015)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融入了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教学实践中,一线体育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将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并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创新。

体育游戏源远流长,在人类社会初期人们就把它作为教育儿童的一种手段。家长常把自己的生活与劳动经验通过游戏的方式传授给孩子们。同时,孩子们自发地对周围环境和成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做各种简单的、象征性的游戏。孩子们在结伴游戏中,还可受到友爱、合群等教育。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体育教育把游戏作为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我们儿童时代经常在体育课堂上进行的游戏,诸如“跳房子”“打舞跳”“滚铁环”等至今仍让人怀念。

如今,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笔者把“在玩中学”作为教学理想,努力让孩子们在童年时代留下美好的回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会根据教材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形式,尤其是低年级同学在进行跑、跳、投等内容的学习。由于单纯的动作学练不能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因此综合性游戏活动的设置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虽然游戏有诸多功能优点,但如若活动内容和方式不能做到针对性地设计,那么即便有趣的游戏也只能沦为单调的运动形式。小学跑的课堂设计中,笔者有机引入“木头人”游戏并进行了适当改造,游戏中的追赶者、木头人2种角色需要学生去扮演。追赶者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跑动追赶“木头人”,“木头人”一旦被追赶者任何部位接触就需要立即发生角色互换,进而被追的“木头人”立即变成“追赶者”,而配以被追赶者自报“木头人”的信号后立即静止——呆在原地不动,等待其他同伴的解救方式方可“激活”静止的“木头人”重返游戏状态。该游戏最大特点是游戏全过程每位学生都处于追赶或被追赶的运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状况选择性地参与,保证了动与静的合理交替。由于游戏设计中注重了游戏者角色的有效互换,新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倍感新鲜、兴趣盎然,游戏中不知不觉进行了跑的练习体验,增强了跑的能力。

为激发热情,此游戏还可以改为“地雷爆炸”“猫捉老鼠”“贴烧饼”等形式。在具体的练习组织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选择性地开展游戏活动。游戏设计中,教师要对跑的距离、游戏时间、跑的方式、活动空间等有一定的设定和限制,达到整合资源、全方位发展学生跑的能力的目的。我们并不能无限地延长时间而让学生承担负荷过重而引发事故的风险,我们也不要绝对放大空间自由以致学生过于自由而显得松散。

角色扮演或情境设置在游戏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笔者执教的“蹦蹦跳跳的福娃”一课,就是以连续跳为素材,利用不同情境、不同形式和不同角色尝试各种跳跃,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腿部力量。该课通过学生模仿福娃的动作,引导学生重点进行仿生的跑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角色扮演的乐趣,主动融入课堂情境,加之游戏中的障碍设置也诱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生生、师生间的互动性得到增强。

诸多游戏往往以综合运动形式出现,学生身心全部投入其中。因此,游戏并不是单纯的锻炼方式或针对性发展学生某一项体能素质。当然,游戏时遵循必要的原则也是需要的,尽量使游戏儿童化、生活化、情感化、童话化,活动量适宜。以增强自主性为目的,在有限原则的设定下,安全得到保障,交往的“自由”确保了收放有度,需要得到满足,情感得以激发。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开展游戏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平时课间游戏的观察,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例如,学生喜欢的游戏主题、内容和游戏道具,学生在游戏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等。教师可以对观察到的游戏行为做出分析,再根据教材的要求来设计游戏,并能把补偿性体能发展渗透到常规的教学中。

在精读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设计课的内容,能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体育知识、发展体能。本着小学体育课堂的立意也应着眼和服务于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大政方针的要求,以多方式、多路径和多创意的体育游戏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兴趣,全方位整合游戏与教学内容资源,精心设计出适合学生身心特点,满足学生体能素质发展的体育游戏活动。

猜你喜欢

木头人游戏体育
好玩的木头人
奇怪的木头人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我们的“体育梦”
爆笑游戏
木头人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木头人学笑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