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传承方式研究

2012-08-15王楚泽

运动 2012年20期
关键词:陈氏技击师徒

郑 飞,王楚泽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太极拳的传承和中国其他武术一样,在传承中主要由宗族血缘关系和“师徒制”的方式传承,本文以太极拳发展的历史为依据,以宗族血缘关系和师徒关系为线索,归纳、总结太极拳的传承特点,旨在明细太极拳传承的内在规律。

1 “闭关自守”陈氏太极拳传承

自陈氏第9世陈王廷晚年在吸收创戚家拳、红拳、短打、炮锤等优秀拳种的技击方法,以中国传统的哲学《周易》为指导思想,中国的医学《黄庭经》、道家的导引术为养生的基础,使太极拳初有雏形,到第14世陈长兴破例收杨露禅为徒,200多年宋太极拳一直在陈氏宗族血缘关系传承。

1.1 “闭关自守”的原因

中国传统武术本就有不外传的“潜规则”,陈氏家族人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常用于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陈氏家族多以走镖为生,用武术的技击功能维持生活。在走镖的时候难免遭遇强盗、土匪,这时“靠实力说话”就显得非常重要,技击也就关系到自己的性命和收入,更视为家传珍宝,不肯外传。

中原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太极拳的创编时间看,处于明末清初,由于战争社会动荡,盗寇作乱,社会经济和农业频受破坏。民间习武之人不得不习武防身,对于自家的拳术更视为保命、救命的资本,不会轻易授人。太极拳亦是如此,陈家沟陈氏视为“独得之秘”。从地形上看,陈家沟处于河南温县清风岭旁,南面黄河、北接太行。各种武术流派林立周边,河南滑县梅花拳,山西心意拳、信拳,河北八卦掌,月山室八极拳,登封少林拳等都与之相近。民风尚武,战乱时间统治阶级无暇管理,加上多山区、生活所迫等,民间人伙聚集占山为王时有发生。拳术作为维持生存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关系到传授人的品德,要保护自己拳种的声誉,树立在武林的地位;另一方面,保持拳种的神秘性、威慑性,让人不敢侵犯,保护宗族的利益、财产。

1.2 血缘关系中太极拳传承创新

1.2.1 套路精炼和风格创新 陈王廷晚年无心功名,出于“教下些弟子儿徒,成龙成虎任方便”的目的,创编拳架。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共7套,包括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炮锤一路 [1]。创造了双人推手和双人黏枪和八杆对练项目,提供了对太极拳套路到实战途径。陈长兴在陈王廷的拳架的基础上由博归约、敢于创新,去掉有些难度动作,改编成现在流传的老架一路和老架二路(炮锤)。将原来的7种套路改成2种套路主要是便于传承。这种改编一方面便于记忆,在传承中节约时间和精力,不致使要传承的东西太多而有所遗漏;另一方面在练习中,更能体现出重点,功夫上身更快。套路对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陈王廷在造拳吸取多家拳种,如戚继光的《拳经》、红拳、少林拳等,在其招式和特点上,虽然有所改变,但保留有原来的长拳的风格。“小四套亦名红拳”“十三式又名长拳”的说法、陈家沟现在的炮锤一路都可以看出其钢劲迅猛的特点,完全异于现在的太极拳风格。陈长兴在拳架的风格上改编成现在流传的以柔为主、柔中有刚的老架一路和以刚为主、闪展腾挪、窜蹦跳跃、松活弹抖二路(亦名炮锤),使太极拳特点由“刚”走向“五刚并五柔”。这种风格的改编,是不断总结实践的结果,一方面将武术和养生进一步结合,更体现养生的特点;另一方面,这种风格的改变,使太极拳的特点更加突出,更能体现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巧劲。

1.2.2 陈氏太极拳理论的发展 由于太极拳的传承和其他武术一样,一直是口传心授的模式在陈氏宗族内部传播,对于武术主要用于技击,对其理论的发展并不重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没有形成整套的理论体系。

现在记载最早理论《拳经总歌》《打手歌》出现于陈氏两仪堂本拳谱,是陈王廷根据《拳经捷要篇》以歌诀的形式创编。其中《拳经总歌》中“诸靠缠绕我皆依”和《打手歌》的“认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最早阐明太极拳舍己从人、以弱胜强的理论思想。后陈长兴对陈氏太极拳理论的“口述而不作”导致其理论遗失进行反思,结合自己的练拳体会和实战经验,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发展了太极拳的理论。《太极拳十大要论》对拳理、气、身体的要求进行分析,《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则对太极拳在实战的用法进行分析总结,为太极拳提供理论支撑。虽然没系统地对太极拳理论做出阐释,但对太极拳理论系统化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极大地促进太极拳理论的发展。

陈鑫则极大丰富了太极拳理论,其代表作《陈氏太极拳图书》从1908年到1919年用时12年完成。从著作的研究探度来看,1933年河南开封开明印刷局出版的《陈氏太极拳图说》算是个中翘楚,作者陈鑫以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医学原理为依据, 解说太极拳内涵并对陈式太极拳的一些重要拳势进行详尽剖析。从内容上看,这是第一本系统地阐释太极拳的理论之作,为太极拳技击技术提供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基础,也为健身功能提供了中医理论基础。此外,还对太极拳的招式对人体各个部分的要求结合图像给以详尽的表述,并用俚语的形式对技击内容进行形容,并对陈氏太极拳独有的“缠丝劲”做了精辟论述,是太极拳理论发展的新高度。

2 “师徒制”的出现推动、促进了太极拳的传播、繁衍

2.1 杨露禅是促进太极拳的传播、繁衍的关键人物

杨露禅师从于陈长兴,打破陈氏宗族的不外传门规,就为太极拳的向外界的传播繁衍埋下伏笔。从师徒的传承上看,无论是自己对太极拳风格的改变,还是吴氏太极拳鼻祖吴全佑、开创武式太极的武玉襄都与杨露禅“师徒制”的传承有直接关系,孙氏太极拳则是孙禄堂晚年集八卦形意等武术为一家,在郝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改编而成;郝式太极拳则师从于武式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孙氏太极拳和杨露禅也有间接关系。太极拳的繁衍、成熟,杨露禅则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

另一方面,杨露禅把太极拳从陈家沟带到京城,最开始在皇宫教拳,并凭自己的实力确定“杨无敌”的威名,使太极拳在武术门派林立的京城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使人们认识、接受太极拳,打开太极拳传播的大门,使太极拳由民间武术登上华夏武术的大雅之堂,最后成为国粹。

2.2 太极拳“师徒制”的传承促使其迅速传播、繁衍

太极拳“师徒制”的出现,杨露禅把太极拳从农村带入城市,首先太极拳在京城、河北永年传播,影响极大。后杨浦登杭州授拳,移居上海,邀请去广州授拳;郝月如、吴鉴泉等在上海授拳、吴公仪等在广州、香港设立太极拳社;孙禄堂在江苏、南京国术馆任职等,使太极拳从北方传到南方。

传统哲学为太极拳多元技击法形成提供系统的方法论。 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早已确定,“师徒制”的出现则给太极拳繁衍提供了途径。从师承上看,杨氏、武式、吴式、孙氏等其他的流派的太极拳也都在“师徒制”的传承中演变而成。“师徒制”的传承方式为太极拳迅速繁衍提供了途径。

2.3 “军国民思想”影响下“师徒制”的特点

从时间上看,太极拳“师徒制”的出现位于清末民初,“军国民思想”提倡“尚武”提出“预强国必先强种”的口号,武术被推上了重要的高度。这种思想下,太极拳的技击被高度重视和推广。因此,对于太极拳流派之间的交流以及和其他拳种的交流频繁,促进太极拳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正是在思想影响下的频繁的交流中,导致没有严格的“师徒制”关系。出现了“一徒弟多师”的局面。“如许禹生,其太极拳学自杨尽禅的儿子杨健候,后又复学于杨健候的儿子杨橙甫,再后来又从学于陈发科,又如陈微明先学自孙禄堂,后学于杨澄甫;再如王新午,问道于吴师鉴泉,说着于记师子修,讲劲于许师禹生,复承各派名师益友之熏陶。”这种“宽松”的“师徒制”关系,有利于太极拳的技术交流和思想的综合,加速了太极拳的技术和理论发展。

2.4 “师徒制”下的太极拳理论传承、发展特点

在太极拳繁衍、成熟后,“师徒制”的早期仍以手抄为主,如太极拳谱、太极拳释名、十三架势、太极拳论、太极拳解等,在唐豪的考察中,均发现不同版本。不同版本中基本一致,但在其传抄和自己的体会中,略有改动。这时期对太极拳的理论基本有了雏形,主要是对太极拳的拳理和身体的要求做了论述。把太极拳理融入技法中,成为后来指导太极拳练习的经典文章。但这时期的并没有系统的理论著作。

孙禄堂于1919年的《太极拳学》一书出版。孙禄堂作为一代武林宗师,不仅技术与理论并重,而且还亲自拍照示范,形神兼备,可谓弥足珍。首次将太极拳公布于众,有了较为系统的太极拳理论。太极拳著作陆续出现,逐步成熟。这时期受“军国民思想”的影响,不少著作中反映这种思想。例如,《学拳须知》中“太极拳虽无大用,然当今之世列强争雄,若吴武艺何以保存。……我国苟人人练习,若遇交手仗,敌虽强盛其耐我何”充分强调用太极拳强国御敌的思想。

4 结 论

太极拳在陈氏宗族中传播出现“闭关自守”的特点,在血缘家族传承中不断实践总结,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并形成了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太极拳在“师徒制”的传播中,杨露禅成为其发展、繁衍的关键人物,“师徒制”“军国民思想”的出现加速太极拳的发展、繁衍。理论上将太极拳理融入技法中,并逐步形成各个流派的理论。从太极拳的传承中可以看出,太极拳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促使其不断的演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康戈武.全面梳理太极拳的发展脉络[J].中华武术,2001(3).

[2]周庆杰.民国时期太极拳著作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价值研究[J].体育科学,2009(2).

[3]吉灿忠,邱丕相.明清太极拳演变的因素及特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9):37.

猜你喜欢

陈氏技击师徒
扎根现实的罗丹师徒
义宁陈氏家风
唐僧师徒为什么不“飞着”去取经?
陈远
林挺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唐僧师徒的超速罚单
陈氏兄弟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