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支撑

2012-08-09葛立凡

观察与思考 2012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浙江

□ 葛立凡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支撑

□ 葛立凡

“十二五”时期,加快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将制造业作为一个关键领域和重要支撑。转型升级的根本要求是使制造业从产值型、速度型和数量型的增长转向效益型、结构型和质量型的发展,并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且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演进,也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持与互动。

制造业 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领域 重要支撑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脊梁,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11年,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浙江GDP中占据51.3%的份额,全省工业化进程方兴未艾。因此,“十二五”时期,加快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将制造业作为一个关键领域和重要支撑。

一、转型升级决不意味着削弱制造业

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但决不能简单等同于削减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更不意味着削弱制造业的发展。转型升级的根本要求是使制造业从产值型、速度型和数量型的增长转向效益型、结构型和质量型的发展。

为此,制造业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由于浙江已经跨越了“贫困”和“温饱”,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因而过去那种不惜任何代价解决“贫困”或“温饱”问题的发展理念,那种偏重于GDP而忽视人文、资源、环境指标的发展理念,那种“重投资、轻效益”、“重速度、轻结构”、“重数量、轻质效”、“重短期、轻长期”、“重增长、轻环境”的发展理念,都已难以适应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了。全省制造业必须审时度势,树立新的资源观、成本观和环境观等,从开拓新市场、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使用新原料、探索新制度方面寻求突破。

为此,制造业就要改变现有的低成本低价格的盈利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制造业企业走的基本上是一条低成本扩张的路子。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趋紧,随着土地、能源、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种盈利模式显然是难以为继的。近年来,全省制造业进一步“做大”,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工业产品销售率,均在低位徘徊。面对这种形势,一些企业选择了空间的转移,即转向那些资源、环境约束相对宽松,土地、能源、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但如果它们仍然沿袭低成本低价格的盈利模式,则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战术性的安排。战略性的方向必须主动选择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

为此,制造业需要营造有利于集约化的发展环境。对地方政府而言,一方面,应加快将“招商引资”转变为“选商引资”,提高投资密度和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程度。事实上,不少地区在追求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已开始探索改善增长质量问题。如在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中,一改以往“拾到篮里便是菜”的做法,确定“四个免谈”的原则:亩均投资少的项目免谈,高能耗的项目免谈,污染严重的项目免谈,重复建设的项目免谈。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打破垄断,让市场价格机制及时地反映资源的供求状况或稀缺程度。

二、转型升级重在优化制造业的内部结构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际上,浙江制造业发展中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粗放型增长的结构尚未根本转变。浙江只有进一步加快制造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取得成功。

优化制造业结构,要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医药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择优发展石化、船舶、钢铁等现代临港工业,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强、附加值高的重大项目,提升浙江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这需要充分发挥浙江146家工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企业组织,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配套协作水平。需要充分发挥品牌建设的提升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创立品牌。需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核心作用,培育一批企业研发机构,打造一批区域创新服务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增强创新能力。需要充分发挥块状经济的基地作用。

优化制造业结构,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快推动一批传统产业的转移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转移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加工制造环节。国内外经验表明,传统产业的转移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条必由之路。指望浙江所有的产业都“原地转型”、“就地升级”,是不现实的;应当鼓励和支持一部分产业和行业“走出去”发展,通过产业转移来加快全省“腾笼换鸟”的进程,为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优化制造业结构,要按照以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为导向的原则,加快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危机往往孕育着科技的新突破,进而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后,科技突破的主导方向将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低碳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它们构成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也成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旗帜。浙江应紧紧把握趋势,在“十二五”时期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核电关联等九大产业,强化政策支持,加大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投入,并力争在有基础、有条件的生物、物联网、新能源产业率先取得突破,抢占下一步技术与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三、转型升级有赖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共进

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国民经济的主要装备部门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是浙江竞争实力的重要支撑。但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演进,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持与互动。因为制造业要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发挥的目标,必须细化分工,逐步将产前、产中及产后的企业内部服务分离出来,提高专业化程度和运作效率。这就对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反过来,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样有赖于物流与营销、研发与人力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金融保险服务、财务法律中介等生产性服务需求的拉动,它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链条上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分工、分离与专业化。

生产性服务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提升制造业,就要使产品附加价值逐步由加工、组装、制造向价值链的上游(研发、原材料采购、设计)延伸和转移,向价值链的下游(品牌、渠道、物流、金融)延伸和转移。而这上下游基本上都属于生产性服务。没有这些生产性服务,浙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难以实现的。而浙江服务业之所以长期发展滞后,主要原因就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不同于发达国家,由于发展阶段、收入水平、社保体系和信贷消费习惯等的制约,消费性服务业不能作为浙江服务业的主攻方向。)

当前,特别要动员、鼓励、支持和引导浙江企业进行大规模的专业化改组和改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业。具体而言,一是细化企业内部分工,推进生产服务系统和生产制造系统的分离,强化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增加生产性服务的内部供给。二是将企业内部分工转化为外部分工,推进研发、设计、营销、物流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外部化发展和专业化发展,提供外包服务,增加生产性服务的外部供给。三是发展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转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将研发、设计、物流等环节分离出来,外包出去,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运作效率,扩大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

当前还要进一步放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管制。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而民营企业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发展,比在制造业领域中要艰难得多;不要说金融领域,就是一般的运输业,准入门槛实际上也是不低的。要进一步健全诚信体系、规范市场秩序。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导向,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在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中,实现制造业的提升与转型。

作者葛立凡,男,浙江杭钻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杭州 310020)。

责任编辑:孙艳兰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浙江
做好服务业 做强鱼文化
Mother
Task 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