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天靠什么催生更多优质照片?——图片考核机制实施中的困惑与应对

2012-07-27文/温

中国记者 2012年11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图文文字

□ 文/温 涛

(作者是《齐鲁晚报》图片中心主编)

报业竞争力需要有专业科学的考核机制作为保证。全民摄影的背景下,稿源多、图片质量参差不齐、带好摄影记者队伍、提升好图数量等问题凸显,理顺考核机制显得尤为棘手。

“随手拍、多媒体、全媒体”导致新闻图片供稿渠道拓宽,其众多优点的背后,“图片专业标准无形中却被降低”显现出来。面对此种形势,对注重版面语言的报纸而言,需要重新审视新闻摄影的专业标准和地位,优化资源配置,并建立一套科学的图片考核和处理机制。

全民摄影的考核困惑

困惑之一:“能拍”和“拍好”一起考核

图片供稿渠道拓宽:拍客、文字记者、商业网站……这对媒体是好事情,但稿源丰富是否就万事无忧?从实际操作来看,“能拍”和“拍好”完全是两码事,由于缺少专业系统的训练和实践,部分文字记者、签约摄影师所拍照片的质量参差不齐。

困惑之二:因考核而起的工作量之争

从目前一些报社的采编运行机制和部门设置来看,摄影记者通常不分口,手头的线索有限。这一问题在日常采访中常会导致以下情况:到了下午或晚上,记者将采访稿件上传之后,编辑部门会发现文字记者拍回的照片无法达到刊登标准,于是匆忙让摄影记者再去补拍,但此时已错过最佳现场;文字和摄影一起采访,文字记者所拍图片见报,而摄影记者图片遭弃用;出于工作量考核的考虑,某些文字记者不愿意配合摄影记者工作。有些摄影记者无奈感慨:都成了配图匠。而且,从工作量考核方面看,某些报社对文字记者所拍照片采用与摄影记者一样的考核标准,并没有明显区分。这种情况对摄影记者工作热情等方面都造成一定影响。

考核不合理导致的结果

以上种种局面带来一个隐性后果:见报新闻照片的表现力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报纸整体图片水准的下降。

另外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摄影记者手持价值数万元、最先进的专业设备,理应用在刀刃上。目前,很难充分做到这一点。由于摄影记者不分口,缺少固定信息来源,一旦没有线索,就只好扫街,这直接导致照片质量不稳定,很多是应景之作,造成资源浪费。据笔者了解,这种图文配合失衡的情况,在很多报社都普遍存在。

差别化图片考核是否与“记者人人拍片”相悖?

根据笔者了解,在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的采访合作方面,各地纸媒也有几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完全不采用文字记者的照片,只用摄影记者,文字记者必须与摄影一起协同作战;另一种是鼓励文字记者拍片,所拍图片在考核上与摄影记者标准一致;此外,还有一种是兼顾摄影,对于文字记者拍片“不主张,但也不反对”。

这些差异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不同媒体对新闻摄影的不同心态和重视程度。这些差异导致绩效考核上的差别。例如在有的报社,文字记者所拍的片子,是按照标准的50%、30%计分,甚至不计分。在图文配合方面,有的报社则设有追责机制,如果新闻线索能够出图,但发生文字记者不喊摄影记者的情况,第一次将被警告,第二次要罚款。在片子的计分上也是逐次递减,比如第一次可能是50元一张,那么第二次就是20元,第三次就不计分数不给钱了。

这种差别化的考核听上去有些苛刻,与鼓励记者人人拍片的潮流似乎也背道而驰,但这种考核是基于对“术业有专攻”的考虑,这种机制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有利于摄影记者专业素养的发挥,有利于线索资源的集约共享,对图文资源的实现优化组合,促使文字与摄影更为有效合作。第二,对于媒体自身而言,从采访环节开始就保证了新闻图片的专业水准,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摄影记者成为“事后诸葛”、天天忙着补片、见报图片参差不齐的窘境。此举对报纸的传播价值和效果是“一加一大于二”。

考核机制下,摄影记者是“山穷水复”?

合理考核已为摄影记者提供保障

根据笔者了解到的信息,目前大部分纸媒对于新闻图片的考核基本与文字稿件考核类似,实行分等级绩效考核,对于图片的评价同时会综合考虑图片的新闻性、现场感、视觉表现力、刊发尺寸等诸多因素。例如网上流传的《中国青年报》关于图片稿件质量等级标准的规定中“A等图片需要具备独家性,拍摄中有一定风险性的图片;实地抓拍到的突发性事件图片;图片所反映的内容和事件,在时效性、冲突性、异常性、独家性及服务性等方面至少有两三项以上的突出表现,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并能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成熟媒体对这些考评标准都有共识。这些公正的考核标准为摄影记者展现能力提供了制度保证。

《齐鲁晚报》、《东方早报》。

图片编辑要为摄影记者服务

在专业化方面,近几年《华商报》《潇湘晨报》等市场化媒体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例如在报社内部设立图片编辑,图片编辑注重服务和沟通,负责各板块的图片挑选和使用,并能够为摄影记者提供选题策划等等。图片编辑需要对新闻事件价值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和角度,必须对适合视觉表达的新闻事件有足够坚持,同时在版式设计上能提供良好的思路。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强化图文合作,保证图片标准统一,降低沟通成本。

图文合作才能双赢

就报纸整体而言,单纯依靠摄影记者,虽能保证新闻图片视觉呈现的专业水准,但无法保证图片数量。笔者与《东方早报》《潇湘晨报》等媒体的摄影负责人交流时,大家在这方面观点较为一致:文字和图片并不应该是你强我弱、互相排斥的关系,而应该优势互补各尽所长、相互锦上添花,在采访中应该无缝对接,合作更密切、更高效、更专业,各自发挥出最强的战斗力。

《东方早报》摄影部主任许海峰认为摄影记者“不能私心太重”,“文字记者拍片”虽然会给摄影记者带来困惑,但这也给摄影记者更大的压力,促使摄影记者强化采访,做得更专业,突出有观点的视觉表达。《潇湘晨报》助理总编辑严志刚也表示,新闻摄影虽然是技术活,但摄影记者也不能孤芳自赏,必须加强与文字记者的沟通。他们同时强调,媒体在新闻摄影的考核方面,应该树立并坚持专业态度。

考核机制应赋予摄影部话语权

目前,在大多数纸媒构架中,摄影部或图片中心基本是一个与其他采访部门平行的采访部。但在实际工作中,摄影部的功能与经济、时政、热线、文化娱乐等部门有差别。摄影部的职能其实更接近于一个综合性、专业性部门,与其他采访部门在业务上有交叉重叠,但在专业技术操作层面,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从分工角度,图片与文字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化,也决定了强化各自专业性的重要性。图文的有机配合是优势互补,合则两利。这样才能实现各自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从专业化的角度,需要对摄影部门的职能和架构以及考核机制进行重新的认识和设计,并建立高效的图文合作机制。在版面效果优秀的纸媒中,图片中心往往在报纸视觉流程、版面呈现方面有一定话语权。

当下,专业化意味着更强的竞争力,需要有专业科学的考核机制作为保证和引导,这需要报社管理层的共识和决断。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图文文字
画与理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
图文配
图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