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拍照片·写散文·当记者

2012-07-27王希凌

中国记者 2012年11期
关键词:彩照小王子冰箱

□ 文/王希凌

(作者是《金陵晚报》编委)

拍照片:从记录孩子成长开始

27年前一个深秋的夜晚,“小王子”诞生。

我为他拍下第一幅照片,是裸照。这裸照不轻易示人,至今是我最得意的作品。

我为“小王子”拍照,从中得到许多乐趣。孩子的脸是最天真的,他的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每次带“小王子”逛过公园,拍过照片,跨上自行车往回骑的时候,都要问问他的感受:今天玩得开心不开心啊?他有时说开心,有时直接就说:不开心!

其实,开心不开心,全记录在我的胶片上。

记得属于我的第一部相机是日产“弗兰卡”,玩具级傻瓜机。拍出照片来,曝光总是成问题。后来挂在自行车龙头上被人顺手牵羊。不久,因散文得奖,一家报社奖励我一部苏州产的“虎丘”,让我有了基础训练的机会。直到2007年,我还在用胶片拍照。这年在新疆采风,如画美景,同座的“美眉”用卡片机隔着车窗就轻松得到。这时候,我才发现,我已经OUT了。于是在这一年中秋,脚一跺,在国外买了一个卡片机,终于加入了数码照片发烧友的行列。

有了单反相机的这几年,我的“发烧”程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绍兴,36度大热天,一大早爬到12层楼上拍王羲之故里的全景图;在大连,我竟然连续三天,天不亮就跑到海边等日出……

因为拍照,我开始留意天空的云彩、日出和日落;因为拍照,我开始留意春夏秋冬、花开花落;因为拍照,我开始留意人的表情、动物的姿态以及草木森林的变化万千……

因为拍照,我突然感悟:江山如此多娇!人生如此美好!

写散文:从最具镜头感的故事开始

那些年,对我来说,所经历的最具镜头感的事是1988年“通宵排队买冰箱”。而在最后一刻,我被潮涌的人流挤出队伍之外。可惜,我没有带相机去排队,因此也没有照片记录这件事。但是,我却有文字记载。这些文字,足以弥补没有带相机的遗憾。让我们还原一个经典的镜头:

凌晨两点多,排队买冰箱的队伍被冲散之后,原先排队的人们只差下跪了:“我们昨天下午4点就来了呀,没压队,没压队呀!”警察赶走了一批,赶不走的,他们就蜻蜓点水般地发了几张票。几十双手一齐举起,个别得到票的兴高采烈,得不到票的手依旧举着,等发票的警察发慈悲。直到电喇叭里传出“票已发完,票已发完”,那几十双手还高高举着,拇指和食指神经质地捻着,似乎在捻着那粉红色的票,殊不知捻的竟是空气……

这篇《冰箱啊,冰箱》被冠以“纪实散文”,发表在1988年8月18日的《中国青年报》上。说是“纪实散文”,充其量不过像拍照时的一个“特写”镜头。而这许多年来,这个镜头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原来,文字与摄影是有共通之处的;而文字的“特写”,与随笔、散文、报告文学之类,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我的文学梦也渐行渐近。

1995年,我出版了自己的文集。其中一辑,叫《人物彩照》。并不是真的为他们拍照,而是用自己的笔,细心地为这些平凡人物画像,写出他们或跌宕起伏,或平淡无奇的人生经历。其中有“走出梦境”的顾阿桃——一位文革中被人利用,当了高干,随后又被遣返农村,与老伴一起默默种地甚至背着木箱卖冰棍的老妈妈;还有改革开放之初,因为捐出属于自己的10万元遗产给国家,进而被树为全国青年楷模,后来竟然遭遇“下岗”的风云一时的人物杜芸芸等等。起“彩照”这个专辑名,灵感依旧来自拍照。

当然,我也有自己风花雪月的小资文字,也有表达80年代文学青年文学梦想的半诗半文半白话半骈文的所谓“朦胧诗”“意识流”。其实,大部分文图只是为了“孤芳自赏”,不过倒也自得其乐。深感现如今发表文章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几分钟便发到了网上,几分钟便有人回应,几分钟便被人遗忘……半睡半醒之间,我忽然觉得,文如其人,写好文,首先应该做好人。

当记者:从买相机住地下室开始

当记者,是我的“正当”职业,有“营业执照”,已经干了26年。

一次外出采访,因为一架相机,我住进地下室。这是我记者生涯中难以忘怀的一件事:完全封闭状态下,依靠网络生存72小时。这在今天是小菜一碟,但在10多年前,无异于鲁滨逊漂流到孤岛上,能坚持活下来,就是了不起的“壮举”。

当时,我提前两天从南京赶到上海去采访。走时匆忙,主任说,到上海买架傻瓜机,拍些照片传回来,这相机就留着以后部门公用。抵沪后,发现许多媒体已经抢先到达,好不容易搞定采访证,晚饭没顾上吃,先赶到商场把傻瓜机买到手。

□ 《乌篷船》。(王希凌/摄)

匆匆填饱肚子,把钱包掏出来一看,这才意识到麻烦大了:从家里出发时身上只带了1000块钱,一下花600元买相机,兜里就只剩400块钱了!也就是说,我要靠这400块钱在上海生活5天时间,包括吃饭、住宿、交通、洗照片、发传真。

囧!不好意思向别人开口。那就先找个地方住下吧。地下室便宜,每天35元,单间,还带早餐。我提着行李,住进“单间”。把门一关,就觉得透不过气。9月初,天气还挺热。有一摇头扇在头顶处像直升机般轰鸣。一夜几乎未眠。第二天,赶紧搬出来,找了一个离“网络测试”的华亭宾馆比较近,价格又比较合适的单位招待所,总算安顿下来,开始了采访。

测试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工作人员紧张忙碌。他们把4个标准间内所有生活用品,包括毛巾牙刷牙膏拖鞋杯具以至于床上所有被褥枕头统统搬走,在衣架上绑一摄像头,连到隔壁监控室。他们要让参与测试的选手从网上再把类似的日用品买回来,还要买水买吃的。当时的大上海,网上卖东西只有少数店家,就看你运用“电子商务”的能力有多强了。

我端着傻瓜机,噼里啪啦,一阵狂拍。由于是胶卷拍摄,拍过之后要拿到照相馆冲洗,上午拍好,下午拿到相片,这已经是“加快”了,还要付“加快费”。所幸的是照片还不错。

可图片当天怎么传回?我拿着一叠彩照,找到主办方上海梦想家中文网的主编,请他们帮我把照片扫描后用电子邮件发回南京。主编人不错,答应帮忙,但有个条件,就是我这些照片也允许他们在网站上发布,说我这些照片比他们自己拍的好。

没得说,成交!可是,照片扫描出来后,单位的编辑却怎么也收不到电子邮件。网速太慢了!最后,网站把这些照片贴到一个内部页面上,“南京方面”才成功收到我的照片……

翻出这些陈芝麻烂谷子,似有点“文不像秀才,武不像兵”。啥都懂一点,啥都不精通。不过,摸爬滚打数十载,悟得“拍照、作文”和“当记者”有相当的共通之处,三者水乳交融,亦早已渗透吾等骨髓。何况前两项还是记者应有的基本功呢!

猜你喜欢

彩照小王子冰箱
冰箱里的那些“食”
第一张彩照
小王子
冰箱里的夺命派对
小王子的圣诞节
为什么彩色照片时间久了会褪色?
肩上冰箱
呆萌小王子
萌宠乐园
《小王子》:唤醒内心深处的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