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人: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新闻摄影门外谈

2012-07-27张宗善

中国记者 2012年11期
关键词:莫言东北内心

□ 文/张宗善

(作者是《菏泽日报》总编辑)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由不同的人拍出的照片为何迥异其趣?为什么别人能够发现的美我却不能发现?是什么遮蔽了我们发现美的眼睛?怎样才能发现美并把美的发现传递给他人?

莫言大热!

因对“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独特而非凡的言说,莫言荣膺诺奖桂冠,随之引发的轰动,一时间无人可比。大热的不仅是他的作品,而且还有他和他的家乡——山东高密东北乡。现实中的东北乡人声鼎沸、百态聚集。高密与中国再次契合,正如莫言自己所说:我努力地要使它(高密东北乡)成为中国的缩影。

场景、画面——每个读过莫言作品的人,不管他是否到过高密东北乡,都会在脑海中呈现出这些画面:河堤上讲故事的老人,纠结于现实与内心的各色人等,随风摇曳、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忍饥挨饿、生命力顽强、生长缓慢的乡村——请注意,这里的每一句话,都能幻化成一幅活灵活现的图画。而所谓记忆,不就是一幅幅的图画吗!

一张好的新闻图片往往引起受众的广泛共鸣。在报纸版面上,即便是一幅一般化的新闻图片,也比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更能吸引眼球。

美的影像给人“正能量”

镜头陪伴我已经有20多年了——这里我不说相机而说镜头,是因为我觉得镜头更能引发思考和发现——很惭愧,在摄影方面我碌碌无为,但我对摄影的喜爱、镜头带给我的思考和启迪却并未因“无为”而减弱。

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的深秋,我随全国晚报总编辑看新疆采访团到南疆采风,此行给我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至今不曾削减。当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那雄伟壮美的身姿突然出现在我眼前,当我置身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那一望无际的胡杨林,当我在乌鲁木齐、喀什、和田、库尔勒等地耳闻目睹各民族团结共谱发展曲——我被眼前的美震撼了,一时竟目不暇接、手足无措。这时,我才知道了什么叫“直击心灵”!

雄伟的雪山,圣洁的湖泊,无际的大漠,醉人的绿洲,不屈的胡杨,民族团结和谐相处共谋发展的大好局面——这些“大美”被我一一摄入镜头。回忆起来,那时每一次按下快门,手都在抖动,心都在快跳!回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沉浸其中,再看别的山水景致,竟毫无意趣。

有一种美不可言状,有一种感受难以描述。跋涉于新疆大地,人们往往惊叹:荒凉与丰饶,死寂与生机、淳朴与繁丽,传统与现代是那么和谐、完美地组合在一起。这里,看不到人们疯狂膨胀的欲望,看不到向大自然无休止索取的匆忙背影。这里,不染一丝红尘,这份纯净的美让人陶醉,让人沉迷。

心中有美,眼里才有美

红的热烈,绿的蓬勃,白的素净,黄的成熟,黑的凝重——美,真的无处不在。不论你见与不见,美就在那里。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由不同的人拍出的照片为何迥异其趣?为什么别人能够发现的美我却不能发现?是什么遮蔽了我们发现美的眼睛?

审美能力是一种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美是客观存在的,但许多人身在“美”中不知“美”,其原因就在于他缺少发现美的能力。审美能力需要在不断地认识、体验、感受美的过程中积累。

□《静谧》(张宗善/摄)

美是什么?美其实就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审美有客观标准,但其最显著的特性是巨大的个体差异。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同一个客观事物,人们的审美感受有可能大相径庭,甚至有可能截然相反。

同样一个镜头,同样的拍摄环境,有的拍出的照片厚重深沉、美轮美奂,有的却干干巴巴、乏善可陈。这是为什么?一个人的经历、素养、学识、世界观以及此时此刻的状态,都会决定着客观事物对他的触动程度、角度和力度。因此,当你拿起相机,将镜头对准生活的时候,可能最需要的还不是技术技巧层面的东西!打球讲究球感,游泳讲究水感,摄影讲究的是镜头感。镜头感更多地源于内心,所谓触景生情,只有内在的情与外在的景在你内心的作用下契合的时候,才能生出你独有的情。

按下快门仅需手指轻轻一动,零点几秒即可完成,但要成就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就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历练。不是说技巧不重要,相反,技巧很重要。但仅有技巧是绝对不够的,就像书法家与书写匠,二者永远是天壤之别。

技巧,永远服务于主题;外在,永远是内在的体现。就摄影而言,构图、色彩、形状、线条属于外在的形式,而透过镜头观察到的内容,则需要我们用心思索,选择合适的形式予以表现。

有好眼光才有好图片,发现美的眼光如何练就?这个问题不在这篇短文探讨的范围之内。不过,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很多人被世俗观念、滚滚红尘迷了眼,失去了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非常令人惋惜。

记得有人说过:“我的镜头会说话。”

的确,言为心声,修心为要!

猜你喜欢

莫言东北内心
过去的年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爱如莫言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大东北的春节
莫言:虚伪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