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就报道:别把真的做成假的”——央视《数字十年》创新成就报道语态、样式,实现有效传播的探索

2012-07-27姜秋镝

中国记者 2012年11期
关键词:语态成就可视化

□ 文/姜秋镝 岳 群

(作者分别是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主任、经济新闻部记者)

中央电视台《数字十年》系列报道在设计之初就致力于创新成就报道的表达方式,观众会看到每个数字都不是静止的,通过动画表现它们的生长:GDP在长,铁路里程在长,居民收入在长……在生长过程中,让枯燥的数字“会说话”。

《数字十年》是中央电视台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30分”和“朝闻天下”等主要栏目里推出的一个系列报道。取名《数字十年》意在用数字梳理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变迁。节目一推出就得到广大观众喜爱,网上点击率以百万计,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有观众评价,《数字十年》让人们三分钟看懂中国十年的变化。

“数据可视化”概念引入成就报道

《数字十年》的设计创意来自于一个被称为“数据可视化”的新型传播理念。数据可视化,来源于美国的信息可视化理论(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其囊括了数据可视化、信息图形学、知识可视化、科学可视化以及视觉设计方面的发展与进步。从某种程度上说,新媒体对数据可视化的传播和发展是优于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在节目策划会上,以这样的理念来考察我们要表达的主体——数字就会发现,数字直观、易于梳理,但是也是枯燥、不易表现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对数字进行解构,找出数字背后的联系,然后再以全新的语态,让数字传播变得可感知、有温度甚至有情感。经过多次研讨后,大家对改变成就报道语态形成共识:第一、让成就报道回归真实;第二、从高高在上回归平等对视;第三、一个数字就是一个故事,让数字成为故事的主角。

成就报道:别把真的做成假的

网络上,部分网友认为某些成就报道过度拔高,太主观。过度拔高主要表现为语态高高在上,对观众灌输多于讲述。因此对于成就报道来说,要实现有效传播,真实、客观是首要条件。过去十年,中国速度让世界震惊,中国变化让世人惊叹。如何让这些实情通过我们的传播再次回归真实?如何避免讲述事实却不被观众接受的情况呢?

权威、立体数字群保证报道可信度

解构《数字十年》里的数字可以发现,每一篇里都有一个核心数字,围绕核心数字,延展出对比数字、百姓数字、国际数字等等,这样便形成一组立体、丰满的主体数字群,传播效果自然更真实、更客观。《数字十年》的原始数据基本来源:国家统计局、各大主管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权威的来源保证了每个数字的可信度。其次在话语表达上,力戒炫耀、吹嘘、不切实际的表达,回归新闻的客观表述。比如在《数字十年》——《我国粮食实现八连增》的原稿中,对“中国的粮食产量占到世界五分之一”的意义,表述为“不仅超过了美国这样国土面积跟我们差不多的发达国家,也超过了俄罗斯这样国土面积比我们大得多的国家,是实打实的世界第一。”这三行字,我们基本上还是在告诉观众,我们中国有多“牛”,不仅超过美国,还超过俄罗斯,而在修改稿中,这种表述发生了变化:“国土面积和我国相近的美国,以及国土面积比中国大得多的俄罗斯都未能超越中国,中国是实打实的世界第一。”“未能超越”,这四个字和原稿中的“我们不仅超过了美国,还超过了俄罗斯相比”,就更客观,更易于观众接受。

同样在视觉表现上,真实来自大量原始数据的呈现。比如在《数字十年》第一集《国内生产总值十年增长1.5倍》里,文字里有这样一段话:在这十年里,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为3.9%,而中国经济的增长10年中有6年超过10%。一般简单的做法是,做两个柱状图,一个是世界经济,一个是中国经济,通过高矮的比较进行视觉呈现。但是在这集节目中,虽然关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只有3.9%的表述只有几秒钟,但展现的画面却饱含信息量,它由世界经济过去十年内每年经济增速的数据绘成一个波动画面。而同样,中国经济的表现,文字里虽然也只提到了10年里有6年超过10%,但是出现的图形也是由中国经济十年里每一年的经济增长实际数据绘制而成,这两个画面组合在一起,不仅更加权威专业、信息量大,而且强化两者关系的对比,使观众过目不忘。

转变传播态度:从高高在上到平等对视

“宣传”一直以来以传者为主,我说你听,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成就报道惯用宏大华美的解说风格。《数字十年》采用贴近个人感受的口语化方式,使节目显得自然活泼,有人情味,有说服力。比如将“医保”形容成“一把可以遮风挡雨的大伞”,将“进出口贸易”形容成“跟其它国家做买卖”等等,令人印象深刻。

在播报风格上,成就类新闻报道在较长时间内以“宣传播报式”出现。“播报”方式虽客观、冷静、但是由于声调偏高,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再加之成就报道中经常出现数字堆砌、经济专业术语汇集,这对普通受众来说,既不好理解透又枯燥无味,传播效果有限。而在《数字十年》中,解说语态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试图让解说从“播报”向“讲述”转变,以真诚、平等的态度,向观众娓娓道来,使观众在讲述中接受、理解并且受到感染。例如《粮食八连增》的最后一段,其原稿表述为“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中国人了不起的成就,更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而修改稿中,顺序调整为“这是中国人了不起的成就,更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因为中国有占世界21%的人口,却只有9%的耕地。”虽然只是顺序的调整,但是语境已大为不同,语态的变化很大。原稿中,强调我们虽然只有世界9%的耕地,但是养了占世界21%的人口,其表述依然有些炫耀,而在修改稿中,则表现为向观众客观描述,我们有占世界21%的人口,却只有9%的耕地,观众首先感觉到中国真不容易,传播效果好得多。

另外,此次《数字十年》的配音方面,栏目组选择一位中国传媒大学老师来配音,他的声音很有磁性,讲述风格亲切自然。

□ 央视《数字十年》系列报道截屏。

如何让数字“会说话”?

如何让成就被感知?我们做的第三个功课就是数字转换,让数字可感、可视、赋予它情感,让数字动起来。在《数字十年》中,观众会看到每个数字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在生长,GDP在长,居民收入在长……在这个数字生长的过程中,枯燥的数字动起来了。

在此基础上,报道进一步将数字转换成观众可以感知的替代物。比如,在《粮食八连增》中,“2011年达到11424亿斤,比2003年增加2800多亿斤”这两个数字告诉观众粮食增加了,但是难以使人具体感受增长程度,于是节目形象地表述为“相当于我们每个人多了200多斤粮食”,一下子让枯燥的数字变得通俗易懂。

让数字形象化,赋予数字温度和情感。尤其是在叙事模式上,节目大胆使用拟人化手法,讲述十年间数字变化的故事,讲述十年间经济飞速发展、百姓生活大跨越的故事,令人耳目一新。如讲到我国的GDP十年超过了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从第六名,一跃升到了第二名时,画面上出现一个跑道,每个国家表示为其国旗标志的小球在赛跑,而五星红旗的小球,从第六位一个个超越,最终到达了仅次于美国星条旗的第二位。在《我国医保覆盖率超过95%》的节目中,画面上的医保制度变成了一把大伞,虽然天空下着雨,但是在伞里的老百姓都得到了庇护,当解说说到“10年前,在我国能够站在医保这把大伞下的只有9401万企业职工;2003年,农民站进来了,城乡的困难群体站进来了;2007年,城镇没有工作的老人、儿童、大学生也都站了进来”时,画面表现的是不同类型的人在不同阶段不断地进入到伞内,时间在伞上变化,不同身份的人群在不同的时间走进伞内,这种图解,把一个个数字具象成了一个生动图形,观众看后会过目不忘。还比如讲到人均预期寿命,这个概念本来是观众非常生疏的专业词汇,但是在图像中,这个寿命变成了一支生日蛋糕上的生日蜡烛,寿命数字增加了,蜡烛就变长了,燃烧的时间也长了,这种十年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情况在具体形象的传播中,强化了观众的认知。

有文章把当下定义为“微时代”,担负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使命的主流媒体要应对“ 微时代” 新媒体的挑战,一方面要主动与新媒体“联姻”,融合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优势;另一方面,要自觉改善新闻宣传特别是成就报道的采编水平和样式,选择更加贴近,易于被观众接受的表达语态。

猜你喜欢

语态成就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了不起的成就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失恋“成就”的CEO
回顾五年成就
“媒介技术论”语态下的宗教形态与传播
动词的时态、语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