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报:如何在“走”中体验、感受“三农”——《楚天金报》“湖北农产十贩记”引发的思考

2012-07-27陈力峰李昌建朱安璋

中国记者 2012年11期
关键词:省情莲藕湖北

□ 文/陈力峰 李昌建 朱安璋

(作者分别是:《楚天金报》常务副总编辑、文学博士;《楚天金报》财经证券部主任;《楚天金报》记者)

《楚天金报》最近策划了大型系列报道“湖北农产十贩记”。八个多月来,记者们采用体验式报道,深入田间地头、农产品集散地、批发站、零售点,跟踪采访从生产链到销售链的全部过程,相继推出“贩蛋记”“贩藕记”等10个行业20个整版报道,鲜活地反映了当代农民真实生存状况、农产品市场活跃程度、物流运输环节的诸多问题,以及商品社会的自身运行规则等,有效地推介了湖北的农产品行业。

这一次策划报道,是《楚天金报》深入贯彻“走转改”精神、探索创新“记者走基层”的又一新突破,也是今后改进新闻报道的一个努力方向。

一、充分认识国情、省情,在“走”的过程中加深对国情、省情的了解。

湖北是农业大省,这是湖北最根本的省情。湖北要走向全国,全国要了解湖北,除全省人民努力外,新闻媒体的宣传至关重要。作为一个负责任、讲担当的新闻媒体,首先就要抓住“省情”这个关键。对省情认识得越深刻,新闻策划的选题才更深刻、更有生命力。

湖北有着“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称,建国以来一直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猪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重新认识湖北省情,发挥湖北农业优势,对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但农民、农村、农业在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并非新话题,那么,作为一张都市类报纸,如何就涉“农”报道做出新意、做出贴近性、做出可读性,既可供领导决策参考,又能使农户受到启发,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生活在城市的读者而言,他们对禽蛋养殖可能不感兴趣,但对每天餐桌上食用的鸡蛋价格肯定关注;他们对莲藕种植可能不感兴趣,但对厨房里正煨的排骨莲藕汤是否有营养很关心;他们对小龙虾养殖可能不感兴趣,但面对餐桌上红彤彤、香喷喷的油焖大虾,来源何地、是否干净卫生、农户能赚多少钱肯定感兴趣……

找到了市民的关注点,也就找到了新闻报道与市民联系的契合点。记者带着读者的这些疑问,扎扎实实深入到一线,探访一枚鸡蛋、一筒莲藕、一只螃蟹、一瓶蜂蜜的来龙去脉,借此机会了解湖北农情。

譬如,2012年4月7日刊发的《贩蛋记》,记者乘坐大货车南下广州贩鸡蛋,颠簸18个小时,行程1050公里,弄清了《从鸡窝到餐桌 蛋价“三级跳” 》。通过记者的亲身经历,了解一批产自随州唐镇的绿皮鸡蛋,经过随州、武汉、广州的4道蛋贩子,中间转车5次,来到广州的菜市场,蛋价一路“三级跳”,从0.36元/个涨至1元/个,超市里更是高达2.1元/个。而配发的清晰、明了的蛋价“三级跳”制图,让读者很快了解了从鸡窝到餐桌的蛋价变化情况。同时,通过鲜活而生动的新闻呈现,让读者也了解到农民的艰辛、农产品的流通过程以及这些食品的安全程度。

二、带着一颗真心,说真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

记者踏踏实实走基层,围绕省情做策划,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走”的心态、“走”的过程、“走”的成果呈现。只有坚持真实为本、群众至上的新闻传播理念,才能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采写的报道才有深度、有分量、有价值,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1.记者在心态上,就是要带着真情实感去“走转改”。

如2012年5月14日刊发的《贩蜜记》,记者随同武汉蜂蜜贩子前往河南灵宝市采蜂蜜,记者通过亲身体验描述了转场路上遇堵车,蜂群飞走近一半的细节:

老骆和同乡——61岁的万裕富老两口一起放蜂群,他们有210箱蜜蜂,便租赁了一辆长拖挂的大货车运输。在连霍高速公路洛阳段遭遇大堵车,为了防止蜜蜂憋死,长途运输都是采用的“开门运蜂”,也就是将蜂箱的进口门打开。车辆在开动时,蜂群不会出来,而一旦车辆停下来,蜜蜂便纷纷飞出箱子,在车辆上方飞了几圈完成定位后,便飞往道路两旁的花丛中,采蜜去了。

可不妙的是,车辆还在高速公路上慢慢地挪动,等满载归来的蜜蜂飞回原地时,蜂箱已经不在了。“惊慌失措”的蜜蜂只有乱飞,很快被来往车辆撞死。“真心疼啊,一群群的蜜蜂都被撞死了,我们养了这么长时间,都有感情了。”老万的老伴儿坐在地上,红着眼睛抹着眼泪说。后来,老骆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央求货车司机将车辆停在路边,等天黑后,蜜蜂归巢再运输。尽管如此,老骆和老万共210箱的五六百万只蜜蜂,估计损失了三四成,“每板蜂巢上的蜜蜂明显稀少了。”

这一细节描写,鲜活呈现了蜂农的艰辛,饱含深情,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心理共鸣。

2.记者在“走”的过程上,要有不怕苦的坚强意志和顽强作风。

记者采写这十组“贩卖记”,分别乘坐大货车或者长途汽车,跟随湖北农产品一起,长途跋涉,颠簸采访。比如记者从武汉到广州贩鸡蛋、到金华贩莲藕,每次乘坐十七八个小时的大货车,只能“猫”在货车副驾上打瞌睡。采写的“贩猪记”,凌晨1时起冒着瓢泼暴雨,到武汉沌口一屠宰场追踪活猪屠宰、白条肉批发、菜市场销售等猪肉流通环节。在屠宰场,记者全身淋湿、一身沾满血水,不辞劳苦。天刚亮,又随同生猪贩子到武汉市汉南区去贩卖生猪。从猪栏到菜市场,记者一路追踪猪肉价格的成因。这10个“贩卖记”采访下来,记者足迹踏遍广东、浙江、上海、江苏、河南、四川、安徽等地,往返采访里程达到2万公里,是一次名副其实的记者“万里长征”走基层。

3.在“走”的成果呈现上,要改掉官话、套话、空话,多用群众语言。

“走转改”,“走”是前提、路径、方法;“转”是观念、态度、思想;“改”是走和转的落脚点,是“走转改”活动成果的呈现和检验。没有清新的文风,不出精品力作,“走和转”就只有耕耘,没有收获。

毛泽东同志把语言表达上的问题,列为“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他说,“现在我们有许多做宣传工作的同志,也不学语言。他们的宣传,乏味得很;他们的文章,就没有多少人欢喜看;他们的演说,也没有多少人欢喜听。”

改文风凭什么?一靠经历。群众语言是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我们若有此经历,就能更好地领会群众语言,甚至还能提炼出一些鲜活独到的群众语言。二靠灵活驾驭。不要认为一说通俗就是平铺直叙,不讲求艺术,更不要低估了群众的眼力。在十组“贩卖记”中,处处都能见到记者与农户的直接对话,既富生活情趣,又自然生动。譬如《贩蜜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你看,每个巢里都装满了蜜。”老骆指着蜂巢说。当记者凑近蜂箱准备细看,突然右手食指感到一阵钻心的疼——原来是一只小蜜蜂突然袭击。

……

这时,记者感觉左臂一痒,拿右手去抠时,突然右手又被狠狠地蜇了一下。

“哎呦,你们远道而来,小蜜蜂在欢迎你们呢!”这时,老万的老伴哈哈地笑着,递给记者一杯蜂蜜水,“来尝尝新采的洋槐蜜,保证甜。”

记者抿了一口,气味清香鲜爽,能品出槐花的香气。

文字亲切朴实,如临现场,令人读来怦然心动,甚至发出会心的一笑。

三、以宽广的视野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敏锐性走基层。

湖北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是一个重要原因。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特别是食品工业,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而且可以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这十组“贩卖记”可贵之处在于,没有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记者体验这一层面上,而是深入一步,通过对一个个行业的感性认识,引发深度而冷静的产业思考,并对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建设性的建议。

以《贩蛋记》为例:一车绿皮鸡蛋,从湖北随州的蛋场,长途运输到广州,再卖到市民的餐桌,中间转车5次,经手6道,从0.36元到1元,身价涨了两倍。那么,这一枚鸡蛋中间6角多钱的差价,究竟被谁赚走了呢? 为此,记者千里追踪,进行了一番深入打探。此外,报道还反思,尽管湖北是禽蛋养殖大省,但通过广州蛋贩的视角观察:随着广东地区社会资本大举进入养殖行业,无论从饲料成本、养殖技术和规模、市场灵敏度、禽蛋深加工等各个环节,湖北蛋农的优势丧失殆尽。这一新视角,对眼下正处于“寒冬”中的湖北蛋农来说,尤其显得冷静而清醒。

《贩藕记》同样充满这种理性思考。报道称:每年7月开始,随着一节节洁白的早藕上市,一直到次年的四五月份,包括蔡甸莲藕在内的湖北莲藕,一车车陆续外销,鲜藕的清香远飘到大半个中国。而记者透过现象反思:大量生鲜泥巴藕外运的背后,正意味着本地莲藕深加工产业链的缺位。这些外销的鲜藕,如何通过在本地的深加工,实现身价的“华丽转身”,值得很多湖北产业思考。

体验式的鲜活报道加上对产业发展的深度反思,既丰富了这组报道的内涵,又使得这组“贩卖记”系列报道更加立体丰满。

猜你喜欢

省情莲藕湖北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中的省情教育现状调查——以江西省为例
The rise of China-Chic
高校省情教育的逻辑演进及优化路径
夏季这样管莲藕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藏在泥中的莲藕
莲藕这样不易黑
省情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