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主题报道创新强化党报引导力——《温州日报》的实践与体会

2012-07-27周朝森

中国记者 2012年11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世博新闻奖

□ 文/杜 宇 周朝森

(作者是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温州日报编委办主任)

从2008年开始,《温州日报》每年都有重大主题报道方面的稿件在浙江新闻奖中获奖,如2008年度,组织策划的“敢为天下先——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型连续报道”获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2009年度“民企突围的温州报告系列报道”荣获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二等奖;2010年度,组织策划的“十问温州发展”“看世博·温州叩问”等两组系列报道,分获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和组合报道一等奖;2011年度,“大爱倾城”“炒钱之疯”等两组系列报道均获浙江新闻奖二等奖。这些报道引起各界很大反响,也获得业界好评。

在获奖综合类34篇作品中,重大主题方面的有24篇,占了70%以上。

这几年《温州日报》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主要有三个做法:

思想上高度重视,推动重大主题报道创新

把重大主题报道当作掌控社会思想舆论话语权,为党和政府加强执政能力和地位助力,也是重视重大主题报道创新和策划的内在动力。在实施具体报道时,《温州日报》注重把行政资源作为党报的优势品牌来打造,围绕中心工作主动策划。提出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早知晓、早介入、早策划”的“三早”策略,及早获悉信息,及时介入、及时进行策划,在积极参与、主动策划的过程中争取重大主题报道的主动权。

2010年底,温州市委提出要开展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活动,上级最初的想法是要党报搞一个“解放思想大家谈”之类的报道,后来跟市委办进行沟通协商,几经策划讨论,大胆提出了“十问温州发展”的报道思路,准备对制约温州发展的十个方面突出问题进行深刻叩问。这种体现上级意图、又不机械执行的做法,把宣传和新闻较好结合起来,既及时、准确地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意图,又给我们新闻创新以广阔空间。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非常认可报道方案,并批示要求提交市委书记办公会议讨论。重大主题报道“关口前移”和主动策划、积极创新使策划、组织重大主题报道获得很大的主动权。

还如获2010年度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的“看世博·温州叩问”系列报道,跳出了展览会时间跨度长、地域相对较远的制约,化静为动,化远为近,紧扣“叩问”两字展开主题,以世博给温州带来哪些启示为切入点,带着思考眼光观看上海世博会展示的“城市”“生活”等方面的世界先进技术和理念,审视温州发展,很好地深化了报道主题,寻找到一条地方媒体更好地参与国家重大活动主题报道的路径。这组报道的策划,也是“三早”理念的尝试。在世博开幕前,进行了大量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摸清了本地读者“看”世博的关注点及上海世博会与温州发展的结合点。报道采用了1+X的运作模式,即在上海世博会的184天里,指定一位编辑做牵头人,统筹整个世博报道思路和报道主题,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力资源,确保世博报道形式稳定性和主题多样性。

挖掘地方特色,创新重大主题报道的内容和形式

重大主题报道往往是同题竞技,众多媒体围绕同一题目,“千报一题”进行策划、创新。因此如何吃透“两头”,既吃透报道主题的背景、意义,同时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实际,使重大主题报道“上接天气,下接地气”,特别是使报道“特色落地”,与别人不同,十分关键。

《温州日报》在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创新上坚持挖掘温州本土特色,寓重大主题于乡土题材元素当中,把重大主题报道与温州改革创新的元素以及“敢为天下先”的城市特质结合在一起,把报道做成社会热点、群众的焦点,用地方元素凸显、诠释报道主题。

2008年,《温州日报》在策划“敢为天下先——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连续报道”时,没有把它作为一般的纪念活动来策划,而是站在“温州,在而立的节点上”的高度上,以“高举旗帜,创业创新”为主旋律,用“敢为天下先”做主线来策划。整个报道共分四章:温度——名记名家看温州;刻度——温州风云录;热度——征选风云30人30事;高度——30年后看温州,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人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留下的记忆。报道第一阶段“温度——名记名家看温州”,就是回顾展示30年来,一些在温州改革开放进程中起到关键和重要作用的名家名记,他们在引领温州社会变革中具有标志性和先导性的意义,充分体现“高端访谈”的特色。

□ 2012年10月11日,“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与实践研讨会——以温州日报的探索为例”现场。

地方党报只有充分把握温州的区域经济特色和社会管理特性,善于捕捉在温州萌芽、在全国有先行示范和借鉴意义的新鲜事件,从而“立足”温州前瞻全国,“才能使新闻作品更具深远性、生命力。

2011年年底,温州的民间借贷市场饱受非议。面对外地媒体近乎妖魔化的言论,曾经为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民间借贷何去何从,不仅关系到温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温州和温州人的形象。正是站在这样的立足点,《温州日报》组织采写了《炒钱之疯》《出路之困》《阳光之钥》等一组深度调查文章,对民间借贷的现状、困局与出路,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正视听的作用。

创新报道机制,为重大主题报道提供制度保证

一个好的新闻作品,特别是新闻精品的产生必须要有好的工作机制提供制度保证。《温州日报》在做重大主题报道时,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结合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新闻创新土壤”和“新闻决定一切”的理念,好的题材让强的记者去写,好的新闻要让好的编辑去编,好的创意不惜一切版面体现、表达,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思想与语言的融合。

一是推行“项目制”。重大主题报道均采用“项目制”。即先确定项目牵头人,由牵头人“组阁”,不受部室限制,在整个编辑部“招兵买马”,招募记者和编辑,组成一个临时性的“项目编辑部”,包括摄影、美编等。如“十问温州发展”主题报道就是采用“项目制”,即先把题目分解,任务到人,再由项目牵头人“组阁”,不受部室限制,在整个编辑部“招兵买马”,招募采访记者组成采访小组;主题报道充分发挥部主任和骨干记者这些“核心记者”的作用,报社领导要求部主任上一线“操刀”采写。据统计,采访中心所有采访部室的主任、副主任都参与“十问温州发展”报道采访和写作,采访部室三年以上的骨干记者的参与率达到70%以上。

2009年,在策划“民企突围的温州报告”系列报道时,也成立了“项目编辑部”,分采访组、编辑组和资料组3个小组,分别落实分解的项目任务。这些重大主题报道都经过“项目编辑部”多次开会策划研究,发动所以参战编辑、记者群策群力,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报道。

二是建立核心记者制。《温州日报》一直重视中层骨干在一线采访的核心作用。这几年,凡是重大主题和好的题材,都充分发挥部主任和骨干记者这些“核心记者”的作用,让部主任上一线“操刀”采写,如今年推出的“温州好人 善行天下——寻找雷锋精神的温州印记”系列报道,涉及内容非常多,每篇报道均由选派各部骨干负责采写,这组报道历时4个多月,足迹遍及除港澳台以外所有省份,报社所有的骨干记者都参加了报道。

为了促进记者快速成长,《温州日报》还在报社内部推行“首席记者”制度,每年评选五六名,享受主任助理或副主任待遇。编辑则实行主编制。如果连续两年评上首席记者或主编,终身享受相关待遇。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世博新闻奖
十年磨剑,世博再出发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难忘世博难说再见
给“世博”拍张照
争做世博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