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从文化层面看高职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012-07-24易雅琴

河北职业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人才高职经济

易雅琴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 523000)

目前国内对于将文化与高职人才培养相结合进行的研究并不太多。大多侧重于从培养高职学生技能技术方面研究专业建设、办学理念、校企合作等。而在有限的从文化角度研究高职人才培养的成果看,针对“文化”大多具体研究如何让“企业文化”或“行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或人才培养相融合。

从国内研究的现状来看,从文化层面看高职人才培养,“企业文化”或“行业文化”的确是个不错的切入点。毕竟这是与高职人才培养关联最为紧密的一种“文化”。但又有一定的局限:一是企业文化只是文化当中的一个部分,企业也只是文化的众多载体当中的一个组成单位,不能代表整体,这种局限也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局限性。二是大多的研究只侧重于如何去做,却没有从根源上去研究为什么要从文化层面去进行高职人才研究,即对于这样做的原因和必要性没有进行深刻的研究。本文正是从上述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与论述。

一、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们要从文化的层面来看高职人才培养,首先就要了解“文化”的涵义。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aylor)在其1871年写的著作《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书中将文化解释为:“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这是对文化的概念非常经典的界定。

我们要分析为什么要从文化的层面来看高职人才培养,首先要了解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决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落后的经济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滞后性,而发达的经济也决定了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然性。反过来,文化为经济发展起了推动和起调的作用。美国学者斯特斯·林赛(Stace Lindsay)指出:一个国家能否繁荣,文化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因素,因为文化影响到个人对风险、报偿和机会的看法。也就是说,文化是通过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德国思想家M.兰考德曼(Mitchell Landman)提出,“人是文化的存在”的命题。他认为,文化可以滋润国人缺乏信仰的心灵荒漠,刺激日益麻痹的神经,慰藉平淡的生活,充实无聊的时光。同样,文化可以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现象起到调和作用。“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取得经济的长足发展,文化是核心要素之一。

二、国内外文化与经济发展现状

1.国外文化与经济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显著的当今社会,文化也日趋多元化,而文化在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以科技为载体的新兴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从微软公司的成功案例开始,电脑及网络不仅成为20世纪新兴经济形式,更是20世纪的新兴文化代表。这种文化带来的不仅是一个新兴行业的繁荣及经济的发展,更带来了一场前所未的头脑风暴和文化生活思维方式的改变。而21世纪,我们又看到了由苹果公司引发的一场智能手机网络一体化的新的文化经济模式。这种以经济带动科技,以科技创造文化,以文化推动经济的互相作用让美国成为引领这一轮新经济发展浪潮的佼佼者,同时也带动了全球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再看日本,以动漫文化引领的动漫产业对亚洲甚至全球产生了具有震撼力的影响。从动漫影视作品、动漫音乐、动漫衍生产品、Cosplay、动漫制作与设计、动漫游戏等带动了一系列与动漫相关的独具文化特色的产业,推动日本经济发展。韩国也以其俊男美女王子公主般精心制作的偶像爱情影视作品带动了本国的影视、服装、美容整容、酒店、餐饮、旅游等与偶像剧内容相关的一系列产业,带动了现代韩国经济的发展。

2.国内文化与经济发展现状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反观目前国内,无论在互联网、智能手机、动漫还是偶像影视作品,在很多方面都只是文化潮流的跟随者,是“粉丝”,当然做“粉丝”同样也能分一杯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的“羹”,有的做出了中国特色,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国内的“百度”、“腾迅”、“新浪”等,“喜羊羊与灰太狼”精典动漫系列等。但大多数只是在模仿,脱离市场,脱离国情,在模仿中遭遇了“水土不服”,或成为“东施效颦”的结果。是中国经济不想转变发展方式吗?是中国产业不想转型升级吗?当然不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文化发展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继而没有充分发挥对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推动和调和作用,长此下去,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甚至会错失再次飞跃发展的机会。具体的现象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转型中的困难:许多企业转型难,不缺技术,缺乏自主品牌。以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为例,企业多以代加工和制造业为主,但很多企业的产品并非自己的品牌,而是接外来定单或做一些套牌产品,因此企业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当全球发生金融危机,外单骤减,这些企业的生存空间也就随之骤减,这些企业在较困难的经济环境中没有了生命力,此为其一。其二,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优越,人均工资水平也日益增长,企业仍想以“廉价劳动力”作为企业生存的资本和竞争的实力已不再有任何优势可谈。想维持原来的工资待遇招工,结果是招不到工;提高工资待遇招工,工人是招到了,但作为没有自身品牌,本身利润率就不高的加工企业来说,无疑没有钱赚了。这种两难的境况也让很多企业在困境中苦苦争扎。所以,要生存,企业必须转型!但企业转型不是说转就能转的。很多企业还没来得急转,就支撑不住关门倒闭了。原因有很多,客观上有资金问题、技术问题等等,主观上也有很大问题,那就是无论企业老板还是企业员工,很多都缺乏创新意识,思维方式跟不上经济形式的变化。没想过要创新,没想过要搞一个自主的品牌,想走捷径,“山寨”一下别人的等等。

(2)企业招人难,不缺人,不缺才,但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当今社会都在评价80后90后的人才是十分有“个性”的一代,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与上一代人有很大不同。这里面有积极的一面,当然也有消极的一面。学校、社会花了大笔钱进行某些专业的建设,社会企业对这些专业也十分需要,但学生们学完后却不愿从事这些行业的工作,这无疑是在浪费资源。所以,社会上不缺人也不缺才,但企业却面临招员工难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新一代年青人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在多元化社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成长,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上一代人已全然不同,有的是正面的,是积极努力向上的;有的则是负面的,是消极怠慢贪图享乐的。在这种负面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作用下,有才有能也只能是虚才虚能,只说不做。

(3)无良知企业、个人,毒奶粉、毒胶囊等。近几年,经常会看到媒体爆料发现毒奶粉、毒腊肠、毒胶囊等食品安全问题,其它产品的质量问题就数不胜数了。我们社会有如此多的无良知企业或个人,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质量监管部门、监管制度、社会风气、个人道德良知等等众多原因产生了这样的结果。

综上所述,国内经济发展当前面临的问题都与文化发展滞后有脱不开的关系。文化发展滞后,社会制度、社会风气、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道德情操不是积极正面的,不但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而影响其发展速度和良性发展方向,这样只会让国内经济错失转型良机,拉大经济差距,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中,文化建设是首要需要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负责人才培养的教育界,因为人是文化之根本,人是文化最基础的载体。

三、文化、经济、人才三者间的联动关系

文化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文化滞后,没有充分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和调和作用。关注文化发展是社会各界需首要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负责人才培养的教育界。人才是文化载体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而人才中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更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因此,要推动经济发展,就要加强文化对经济的推动力,最终落脚于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即高职人才培养。下图清晰展示了文化发展、经济发展、技能应用型人才三者的联动关系图。

如图所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有推动、调和的作用,而两者的实现都是通过人才,尤其是技能应用型人才来实现的。一方面,人是文化之根本,人才是文化发展的载体;另一方面,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要推动经济发展,就要发展文化,从而就要从文化方面来培养发展人才。具体来说,就是培养人才的技能技术外,还要培养人才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等。只有在人才培养的文化方面下功夫,文化发展才不是空谈,经济发展才得以推动和调和,上一节中讲到的国内经济转型及发展中的问题才能得到改善或解决。

四、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实现发展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是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教育机构,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人才培养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硬实力”,即专业技能和实操能力的培养,另一腿是“软实力”即文化方面(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等)的培养。如下图所示:

那么,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情况是怎样的呢?简单说,只强调了一条腿走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重视学生技能和实操能力的培养与研究,而在文化方面的培养相对就要弱一些,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职院校从办学宗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考核方式等多方面主要体现其专业特色,却没有太多体现文化方面的培养。许多学校强调校园文化建设,但校园文化活动并不是每个学生必须参加的,也没有纳入考核中,最多给综合测评加点分,是属于小部分学生干部和活动积极分子的圈子,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走走过场,起不到太大作用也产生不了太大影响。

2.对于文化方面的培养有局限性,一般只注重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企业文化只是文化中的一个小部分,企业也只是文化载体中的一个组成单位。研究与实施高职人才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如果仅限于此,影响力和收效都不会太大。文化环境中有很多组成单位:社会、企业、学校、家庭、个人。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会受到文化环境各个因素和组成单位的影响。在家,有家庭因素的影响,这是影响力最深也最持久的一个因素,因为从出生到长大,家庭成员对人的影响是耳濡目染,根深蒂固的。在学校受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这是比较有针对性有塑造性的影响力,因为学校会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营造某种文化环境对学生产生影响。成年后在社会在企业受到各方综合影响,这是最具不定因素的影响力,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人们无法控制这些因素产生的影响,有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更有发展前景,有的企业文化却导致员工跳楼,社会上有的人能当见义勇为的“托举哥”,有的人却成为“小悦悦”事件中的路人甲。

五、从文化层面进行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路

从上述的高职人才培养的“一条腿走路”的两方面表现,我们思考如何让高职人才培养两条腿一起走,如何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更好地体现文化培养和文化发展,从而实现文化建设,进而推动经济建设。我们可以参考很多院校已有的做法:如营造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实施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企业文化渗透教育;加强就业指导;推进团队合作学习模式等。

由于已有做法只是基于与企业或行业文化相结合这一点,本身已有文化的局限性,所以做法虽好,但也不全面。笔者认为从文化的层面进行高职人才培养要从以下两点思路开展:

1.加强文化方面的高职人才培养不仅要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入手,还要从专业课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及考核方式上渗透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2.学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营造文化环境能对学生产生影响,但不能仅限于校内环境,学校还要敢于走出去,而且还要让学生敢于走出去。要有针对性地让社会、家庭、企业等多方面的良性文化环境同时对学生产生影响和熏陶,才能事半功倍。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还要推动与社会的合作,如社会实践、社工、志愿服务等;第三,要开拓与家庭、家长的合作,家庭对于学生的学习、就业、工作、社会关系有很大影响。此外,国内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家庭经营方式,开拓与家庭和家长的合作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从文化层面进行高职人才培养,要高职人才兼具“硬实力”与“软实力”,让高职教育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为经济发展助力,高职教育者更需要高瞻远瞩、勇于开拓、多想办法、创新思路。

[1] 李德义,高娜,邹淑燕.企业文化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融合[J].纺织教育,2006,(5).

[2] 马钢.企业文化融合高职教育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4).

[3] 李传刚,朱平.略论行业文化与高职教育之有效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10,(3).

猜你喜欢

人才高职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人才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