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13钢制热作模具高温渗碳工艺试验研究

2012-07-20左传付汤峰刘先进

轴承 2012年12期
关键词:渗层渗碳碳化物

左传付,汤峰,刘先进

(1.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河南 鹤壁 458030;2.中原工学院 材料与化工学院,郑州 450007;3.阜阳轴承有限公司,安徽 阜阳 236056)

模具寿命是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加工效率和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衡量模具制造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失效模具统计表明:有50%以上的模具是由于热处理不当导致失效的,因此,采用优化的热处理技术对新、老模具进行处理,可以更好地发挥材料的潜力。

渗碳是钢表面强化热处理工艺之一,但传统观点认为渗碳不适合用于中、高碳合金钢制热作模具,主要是考虑它会明显降低模具的疲劳寿命。据文献[1-3]可知,对含有大量Cr,W,Mo,V等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钢进行渗碳已经获得了成功,但未见用于生产实践的详细报道。本案采用1 100 ℃高温对常用H13热作模具钢进行渗碳强化处理,并结合模具的淬、回火处理组成复合工艺,以改善热作模具的耐磨性、热强性及热硬性等技术指标,实现提高模具使用寿命的目的。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锻造

H13钢是从美国引进的中碳合金热作模具钢,相当于我国的4Cr5MoSiV1钢。该钢主要化学成分(质量分数)为:w(C)=0.32%~0.45%,w(Cr)=4.75%~5.50%,w(Mo)=1.10%~1.75%,w(Si)=0.80%~1.20%,w(V)=1.10%~1.75%,w(Mn)=0.20%~0.50%,w(P)≤0.03%,w(S)≤0.03%。

H13钢含碳量不高,且钢锭中常伴有亚稳定共晶碳化物,因此,模坯要进行六面锻造,要求锻造比≥5,内墩粗比≥3。其目的在于:(1)击碎粗大共晶碳化物,改进锻件的致密度,使组织均匀;(2)改变锻件的流线方向,以改善力学性能和使用性能;(3)改善锻件的碳化物分布,以改善其热处理性能及使用性能。锻后在850~900 ℃下进行球化退火处理。

1.2 试样制备

H13钢球化退火后,其组织主要由铁素体和少量的碳化物组成,将其加工成若干组试样,其中:10 mm×8 mm×8 mm试样用来做金相观察与扫描电镜分析;10 mm×10 mm×4 mm试样用来做X衍射分析;37 mm×12 mm×10 mm试样用来做耐磨性能测试。

另外,采用低碳钢箔(纯铁片)测量碳势,它的厚度为0.1 mm,长度为25 mm,宽度为25 mm,原始碳含量为0.09%。

1.3 试验方法

(1)试样处理。因为H13钢表面常存在有Cr2O3而阻止渗碳的进程,所以渗碳前需首先把试样表面分别用400#和600#砂纸磨光,然后将试样与纯铁片装入渗碳炉中。

(2)渗碳炉的准备。渗碳在高温箱式电阻炉中进行,在高温渗碳处理前,需首先进行炉温的校正。用铂-铑热电偶校正控温仪表,以保证高温渗碳处理温度的准确,分别校正920, 950, 1 000和1 120 ℃。

(3)高温渗碳及淬、回火处理。采用固体渗碳法,渗碳温度为1 100 ℃,保温时间为3 h。渗剂用球磨机磨成粉状,渗碳罐用壁厚为6 mm的高温耐热不锈钢制成,将试样与渗剂置于渗碳罐中,用黄泥密封,放入炉中,然后开始升温,到达1 100 ℃后开始计时,保温渗碳3 h后出炉,降温至950 ℃淬火,然后在580 ℃盐浴保温1 h,渗碳及淬、回火工艺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H13钢高温渗碳及淬、回火工艺曲线

为与传统工艺比较,同时在920 ℃进行固体渗碳,保温时间也选择为3 h。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金相显微组织的观察与分析

图2、图3分别是H13钢在不同温度下固体渗碳处理后的金相组织。101硝酸酒精溶液腐蚀,Neophot-21型卧式金相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出:920 ℃时,渗层较薄,碳化物析出较少,而且以晶界析出为主,同时颗粒较粗大,达到300 nm以上,组织形态不佳;在1 100 ℃时,渗层增加,碳化物出现较多,同时颗粒直径在300 nm以下,组织中含有大量弥散分布的碳化物组织。

图2 920 ℃渗碳后的组织(×400)

图3 1 100 ℃渗碳后的组织(×400)

2.2 X射线衍射分析

将渗碳处理的试样外表面磨光,用10%硝酸酒精溶液进行深度腐蚀后,利用D/Max-Ya型X射线衍射仪对表面进行结构分析。图4、图5分别是H13钢在不同温度下固体渗碳处理后的表面X射线衍射谱,可以看出:920 ℃条件下,碳化物的种类较少,主要是少量的Cr23C6;而在1 100 ℃条件下,碳化物的种类较多,主要是大量的Cr7C3,同时含有大量的Mo2C,V4C3等。

图5 H13钢1 100 ℃ 渗碳后的X射线衍射谱

2.3 硬度测定及分析

硬度是渗层的重要力学性能之一,涉及零件在使用过程中的耐磨性、强度和寿命等。硬度的测定严格依据显微硬度法的规定进行,测定仪器为71型显微硬度计,由专人负责测定。

图6是H13钢常温、高温渗碳处理淬火后截面显微硬度分布。可以看出,在渗碳时间相同(3 h),渗碳温度不同的条件下,高温渗碳的渗层厚度比常温渗碳层深200 μm左右;高温渗碳表层显微硬度超过1 100 HV,比常温渗碳的表面硬度高200 HV左右,随着距表面距离的增加,硬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在730 HV左右,这是H13钢未经渗碳处理淬火马氏体组织的显微硬度。

图6 H13钢常/高温渗碳淬火后截面显微硬度分布

表1是H13钢在相同碳势、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固体渗碳处理后的效果对比。

表1 H13钢不同温度下固体渗碳效果对比

H13钢经高温渗碳处理淬火后渗层中分布着大量、细小的等轴碳化物与马氏体。这些碳化物主要由M7C3型组成,此外还有MC, M2C, M4C3和M23C6型,它们的硬度比(FeM)3C的硬度高得多,其硬度值见表2。

表2 各种碳化物的硬度值

H13钢高温渗碳表层硬度可达1 100 HV,高于常温渗碳的表层硬度,比基体组织的硬度提高了400 HV左右,硬化层深度达600 μm左右。渗碳温度越高,奥氏体含碳量越高,渗碳后淬火的表面硬度就越高;同时温度越高,合金碳化物的数量越多,其弥散强化效应也越明显。

2.4 耐磨性能

耐磨性能试验是在MM-200型磨损试验机上进行的。摩擦的形式为滑动摩擦,磨轮为T10钢淬火态,硬度为62 HRC,试验转速为400 r/min,载荷为20 N。

图7是H13钢经过高温渗碳处理和常温渗碳处理试样的耐磨性比较,可以看出,在前10 min二者磨损量相差并不很大,10 min后高温渗碳处理的磨损量比常温处理的磨损量有明显减小。可见,在要求耐磨性较高的情况下,经高温处理的耐磨性优于常温处理,具有更好的实用价值。

图7 H13钢不同温度渗碳淬火后磨损量与时间关系曲线

3 讨论

高温渗碳与传统渗碳不同,它是按照合金内氧化中沉淀出氧化物的原理,对含有强碳物形成元素(Cr, V, Mo, W)的钢进行渗碳,在碳原子自表面向内部扩散的同时,在渗层沉淀出上述各元素的碳化物,因此,高温渗碳淬火可在表层获得马氏体加合金碳化物的组织,具有极高的硬度。

在高温渗碳时,基体主要由γ相组成。渗碳时,由于温度高,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形成的碳化物呈弥散性分布,且数量较大。同时奥氏体中的含碳量也有较大提高,表面强化依靠的是弥散分布的碳化物和淬火形成的马氏体,极大地提高了热作模具钢的强韧性。

合金钢高温渗碳时,由于合金碳化物的不断析出,必将导致奥氏体中合金元素的贫化,合金元素的贫化将使碳在奥氏体中的活度系数及溶解度同时增大,使碳在奥氏体中的活度逐渐接近气氛碳势,最终导致相等,此后工件表面碳化物数量将不再增多。也就是说合金钢高温渗碳时,渗层碳化物体积分数存在一个极限值。

H13钢含有较多的Cr, Mo及 V等强碳物形成元素,高温渗碳时,随着表面碳浓度的增加,导致次表面这些强碳物元素向表面扩散,从而使表面合金元素增加,提高了表面合金碳化物的数量及其弥散度。高温渗碳的强化层是依靠高温扩散形成的,所以与其他表面强化技术相比,其渗层平缓,使其具有较好的抗疲劳性能。在1 100 ℃以上加热淬火,其心部马氏体形态由混合型转变为板条状,板条马氏体和弥散分布的细小合金碳化物,都是有助于改善强韧性的因素。文献[4]指出H13钢的冲击韧度ak和断裂韧度K1C值均优于3Cr2W8V钢。

H13钢制热作模具经高温渗碳复合工艺处理后,实际使用表现出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认为这是基体马氏体强化与渗层合金碳化物强化的复合强化作用,即在回火马氏体基体上分布着大量弥散、细小颗粒的多种合金碳化物是强化的主要原因。

4 应用实例

对H13钢制轴承套圈锻造热挤压模具采用高温渗碳、预冷淬火、多次回火的复合热处理[5],其工艺曲线如图8所示。模具经过1 100 ℃高温渗碳,预冷到950~1 000 ℃后淬火,具有良好的渗碳层组织和性能以及表面状况;考虑到二次硬化峰在500~550 ℃区域,超过650 ℃模具硬度开始明显下降,因此,选用580~600℃作为模具的回火温度,根据模具实际尺寸,回火2~3次,每次2 h。

图8 H13钢高温渗碳复合热处理工艺曲线

经生产实践证明,用H13热作模具钢制造的轴承环件锻造热挤压模具,采用复合工艺处理后,克服了早期磨损失效,也没有出现脆性断裂的现象,使模具平均使用寿命提高了1~3倍。这表明,通过工艺优化,在提高材料表面硬度和强度的同时,没有明显降低材料的韧性。在不大幅度增加热作模具热处理成本的前提下,显著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5 结论

(1) H13钢在温度低于920 ℃条件下进行渗碳处理,形成少量以Cr23C6为主的碳化物;而在1 100 ℃条件下进行渗碳处理,可获得大量呈弥散分布的多类型合金碳化物,基体均为马氏体。

(2) H13钢经高温渗碳淬、回火复合工艺处理后,表层是回火马氏体和弥散的合金碳化物,心部为板条马氏体,渗层表面硬度高,显微硬度可达到1 100 HV,渗层有效硬化厚度达到600 μm以上,具有优异的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强韧性相匹配的综合性能,更适用于制造耐磨性要求较高的模具。

(3)H13钢制造的轴承零件热挤压模具经过高温渗碳淬、回火复合工艺处理后,其平均使用寿命提高了1~3倍。

猜你喜欢

渗层渗碳碳化物
机械能助渗法制备Zn-Mg合金渗层的显微组织及耐蚀性
改善高碳铬轴承钢碳化物均匀性研究
高碳铬轴承钢网状碳化物的析出规律研究
钒对高铬合金铸渗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GH710合金Al-Si渗层制备及燃气热腐蚀性能研究
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驱油机理实验研究
锆合金表面激光渗碳层耐磨性能研究
渗碳工艺的中国专利分析
Cr12Mo1V1锻制扁钢的共晶碳化物研究
甲烷还原氧化球团过程中的渗碳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