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蔬菜植物对I–、的吸收及其生物有效性

2012-07-11翁焕新严爱兰洪春来夏天虹刘会萍

地球化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市售碘盐芹菜

翁焕新, 严爱兰, 洪春来, 夏天虹, 刘会萍

(1. 浙江大学 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27; 2. 杭州市 农业科学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0024;3. 浙江省 农业科学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0021)

0 引 言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1–2]。由于碘是合成甲状腺素必不可少的关键原料, 而甲状腺素具有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加速生长和发育、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保持正常新陈代谢等重要的生物作用,因此, 人体内碘缺乏会导致一系列生物化学紊乱及生物功能异常, 最终导致“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 IDD)[3]。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4], 全球约有16亿人口受到IDD的影响。中国有4.25亿人生活在碘缺乏区,我国智力残疾人有 80%以上是因为缺碘造成的[5]。为了彻底消除碘缺乏病, 从20世纪末开始, 我国政府采取了全民食盐加碘的措施, 1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全民食盐加碘在控制IDD患病率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显现出明显的缺陷, 如由于碘的化学性质不稳定, 因此, 在生产、储藏和运输, 特别是在烹饪过程中, 会使大部分碘无效地浪费掉。另外, 食盐中添加的无机态碘(KI或KIO3), 对于不同的个体存在明显的吸收差异, 结果导致一部分人体因过量吸收碘而引起人体甲状腺功能障碍[6],也有人认为甲状腺癌可能与碘摄入过量有关[7]。

研究表明,在自然状态下人体摄入的碘 80%以上来自植物性食品[8–9]。植物可以吸收无机碘[10–11],并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可以将无机碘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机态碘, 这种生物有机态碘能够很好地被人体吸收, 且无生理毒副作用[12], 因此, 提高植物性食品中碘的含量, 使人体在膳食中能够自然补碘, 是防止人体碘缺乏的关键, 也是彻底消除碘缺乏病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已通过植物碘的强化方法, 即施用海藻碘肥提高土壤中碘的含量, 培育出含碘的蔬菜[13], 然而, 蔬菜植物对不同形态碘具有怎样的吸收特征, 蔬菜植物所吸收的碘稳定性如何, 特别是在中国有高温烹饪食物的习惯, 烹饪过程中蔬菜植物中的有机碘是否能够得以保存, 我们还知之甚少, 而这恰恰是通过植物碘的强化,开辟人体自然补碘新途径所必须搞清的基本科学问题。

本文拟以人们日常生活中喜爱食用的芹菜为研究对象, 在实验室条件下, 通过营养液加 KI和 KIO3的水培方法培育含碘芹菜, 在分析芹菜对外源碘吸收速率动态变化的基础上, 揭示蔬菜植物对不同形态碘I–、的吸收特征, 同时按照中国烹调的习惯, 在模拟烹饪过程中, 系统分析在不同的烹调温度和时间及加酸等条件下芹菜碘的丢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并通过与碘盐的对比研究, 评价含碘蔬菜植物中有机碘的生物有效性, 从而为防治碘缺乏病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含碘芹菜的培育

本文选择研究的芹菜, 为常见品种黄心脆芹(Apium graveolens L.)。将芹菜种子经1%高锰酸钾消毒, 用去离子水浸泡过夜, 然后放入20 ℃的培养箱中催芽。当 80%的芹菜种子发芽后, 转入石英砂中继续生长, 3~4天以后定期供应适量的 1/2 Hogland营养液[14], 营养液组成见表1。待长出2片真叶时即开始移栽, 选取长势一致的幼苗用海绵固定, 根系自然悬垂在溶液中, 保持24 h连续通气, 先用自来水培养3天, 再分别用1/4和1/2 Hogland营养液各培养 3天后, 用完全营养液连续培养。当幼苗长到即将达到上市标准时, 从培养液中移出蔬菜, 在去离子水中饥饿培养5天后, 在3 L营养液中分别添加外源碘(KI和KIO3), 使碘浓度分别达到0.05 mg/L、0.1 mg/L、0.2 mg/L、0.3 mg/L、0.5 mg/L、1.0 mg/L、2.5 mg/L、5.0 mg/L和10.0 mg/L, 移入3株芹菜苗,每种处理重复3次, 置于人工气候箱中((25±0.5) ℃),在光照7100 lx下培育4 h, 测定芹菜中碘(I–、IO–3)的含量, 并计算碘的吸收速率。

表1 营养液的组分和浓度Table 1 Constituents and concentrations of nutrient solution

在碘浓度分别为0.2 mg/L和2.5 mg/L的400 mL培养液中移入芹菜苗1株, 每种处理重复3次, 并分别间隔10 min和1 h更换营养液, 重新添加外源碘,使培养液中碘的浓度保持相对恒定; 同时在每次营养液更换前取样测定营养液中碘的浓度, 分别计算0~60 min和1~12 h内芹菜对碘的吸收速率变化。

1.2 芹菜中碘的溶出实验

芹菜为茎类蔬菜, 习惯以食用茎为主, 为了直观地了解茎中碘的生物有效性, 取含碘芹菜茎 1 g,加去离子水10 mL, 进行浸泡实验。浸泡时间分别为1 h、2 h、3 h、5 h、8 h、12 h、18 h、24 h和 36 h, 然后分别测定浸泡液中碘的含量。每种处理重复3次。

1.3 烹饪实验

高温烹饪是中国的饮食习惯, 为了深入了解含碘芹菜的生物有效性, 在模拟条件下, 进行含碘芹菜加无碘盐和市售芹菜加碘盐的对比烹饪实验。实验所涉及的材料包括: 碘盐(KIO3, 市售), 无碘盐(市售)、无碘芹菜(市售)、含碘芹菜(实验培育, 为了与碘盐中的一致, 取含的芹菜)、食用醋(总酸度≥5%)、食用调和油。

为了尽可能减少系统误差, 烹饪实验中对食盐进行了定量化处理, 即准确称取碘盐和无碘盐各50.029 g, 溶解并定容到 250 mL, 溶液的含盐量为0.2 g/mL, 碘盐溶液测定碘的含量。

烹饪实验考虑了温度、时间和 pH等影响因素,并分别进行了影响实验分析。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人力资源较为匮乏,究其原因,主要是工程质量监督机制使得监理费用逐渐递减,监理人员工作认清不高,人员流动大造成的。同时,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多为临时性,人员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有待提升,部分监督人员难以胜任专业性较强得监管工作,使得监管质量严重下滑。

烹饪温度的影响实验。含碘芹菜和市售芹菜去叶留茎, 各取40 g, 切成2 cm的段状; 取植物油2 mL,盐水5 mL, 烹饪时间为90 s。炒芹菜在以下条件下完成: (1) 温度100 ℃, 起锅时加盐; (2) 温度130 ℃,起锅时加盐; (3) 温度160 ℃, 起锅时加盐; (4) 温度130 ℃, 起锅时加盐后继续炒2 min; (5) 温度130 ℃,先加盐爆锅后再炒芹菜。

烹煮时间的影响实验。含碘芹菜和市售芹菜去叶留茎, 各取10 g, 切成2 cm的段状; 取盐水5 mL, 去离子水200 mL, 在100 ℃下, 分别烹煮2 min、5 min、10 min、20 min和30 min。然后分别测定芹菜和汤水中碘的含量。

酸的影响实验。含碘芹菜和市售芹菜去叶留茎,各取40 g, 切成2 cm的段状; 取植物油2 mL, 盐水5 mL, 醋1 mL, 烹饪时间为90 s, 烹饪温度为130 ℃。炒芹菜在以下条件下完成: (1) 市售芹菜爆炒30 s加碘盐, 30 s后加醋; (2) 市售芹菜爆炒30 s加醋, 30 s后加碘盐; (3) 含碘芹菜爆炒30 s加醋。

碘盐中的碘以无机态存在, 含碘芹菜中的碘以有机态存在, 图 1给出了海藻碘成为碘盐中无机碘和含碘芹菜中有机碘的技术路线, 从图 1中可以看到, 碘盐和含碘芹菜中的碘均来自大型海藻(海带)。

图1 海藻碘成为无机碘和有机碘的技术路线Fig.1 Methods of converting algal iodine to organic and inorganic iodine

芹菜中碘的含量测定参照硫氰酸铁-亚硝酸催化动力法(GB/T 13882–92), 培养液中碘的浓度测定采用溴水氧化法。所有样品的碘含量由 ICP-MS测定, 重复样品测试误差小于5%。

2 结果与讨论

2.1 芹菜对不同形态碘的吸收特征

图2 芹菜对碘的吸收速率与外源碘浓度之间的关系Fig.2 Plot of absorption rate vs. exogenous iodine

图2显示了芹菜对碘的吸收速率与外源碘浓度之间的关系。从图 2中可以看出, 芹菜对碘的吸收速率随外源碘浓度的提高而增加, 但是对于不同形态的碘, 吸收速率存在差异, 在低碘浓度下(<0.5 mg/L), 芹菜对的吸收速率明显高于对 I–的吸收速率, 而在较高浓度下(≥0.5 mg/L), 芹菜对 I–的吸收速率明显高于。在低碘浓度下, 导致芹菜对不同形态碘吸收速率的差异, 与它对 I–和的吸收方式不同有关。

式中: v为反应速率(植物细胞吸收离子速率); vmax为最大反应速率(植物细胞吸收速率最大值); Km是表征植物细胞和元素吸收关系的特征常数, 即当酶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S]为底物浓度(植物细胞外可溶的离子的浓度)。米氏方程表明了底物浓度与酶反应速度间的定量关系。

从图 2中可以看到,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呈正比关系, 表现为一级反应。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 反应速率不再按照正比例升高, 反应表现为混合级反应; 底物浓度继续加大, 曲线为零级反应, 这时酶已经被底物饱和, 可见, 芹菜对的吸收速率与浓度之间的变化关系符合米氏方程的基本特征。因此, 当介质浓度低于0.5 mg/L时, 芹菜对的吸收主要受代谢控制,而对 I–的吸收速率变化不符合这一动力学模型; 当介质I–和浓度大于0.5 mg/L时, 则主要受非代谢因素如蒸腾速率等的影响, 芹菜对I–和的吸收速率与浓度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 = 0.98, p<0.01), 表现出对碘被动吸收的特征。

2.2 芹菜对碘吸收速率的动态变化

芹菜对碘的吸收速率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 当达到最大值后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图3)。从图3中可以看出, 在较低浓度下(0.2 mg/L), 芹菜吸收 I–的速率在20 min就达到最大值, 此后缓慢下降, 而吸收的速率在 60 min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在较高浓度下(2.5 mg/L)芹菜吸收I–和的速率均在3 h达到最大值, 然后开始下降, I–的吸收速率下降幅度大于的吸收速率, 这表明了芹菜对外源碘的吸收与积累是有一定限度的。芹菜对碘的吸收速率变化与芹菜吸收积累的碘含量有关, 随着芹菜中吸收积累的碘含量逐渐增加, 芹菜与外界之间碘的浓度差不断减少, 由浓度陡度而产生的吸收动力下降, 结果导致芹菜对碘的吸收速率变慢。芹菜对外源碘的吸收速率同时也受控于外界碘的浓度, 在低浓度(0.2 mg/L)下, 芹菜对碘的吸收速度明显小于较高浓度(2.5 mg/L)下的吸收速率证实了这一点。芹菜对不同形态碘的吸收速率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低浓度下, 芹菜对碘的吸收速率表现为> I–, 这与低浓度下芹菜对的吸收为主动吸收有关(图2),而在较高浓度下, 则表现为 I–>, 这与 I–的离子半径小于更有利于植物吸收有关。

图3 芹菜对碘吸收速率的动态变化Fig.3 Plot of absorption rate vs. experiment time

2.3 芹菜碘的生物有效性

蔬菜植物吸收的外源碘是否稳定, 直接影响碘的生物有效性。为了检验蔬菜植物中碘的稳定性, 我们对芹菜进行了烹饪和溶出实验。根据ICP-MS的测定结果表明, 通过含碘()营养液培育的含碘芹菜,其茎的碘含量为 38.84 mg/kg, 叶的碘含量为 55.89 mg/kg, 芹菜叶的碘含量明显高于芹菜茎的碘含量。烹饪实验所用的碘盐), 其碘含量为34.05 mg/kg。

图 4显示了不同烹饪温度下, 含碘芹菜和市售芹菜中碘含量的变化。从图 4中可以看出, 无论是含碘芹菜还是市售芹菜, 芹菜中碘的含量随着烹饪温度的增加而减少, 即碘的丢失量随之加大。对于市售芹菜来说, 在100 ℃、130 ℃和160 ℃的温度下爆炒, 起锅时再加碘盐, 这时测得芹菜中的碘含量分别为 15.32 mg/kg、13.28 mg/kg和 11.58 mg/kg, 分别为加入碘盐中碘含量(34.05 mg/kg)的 45%、39%和34%, 表明芹菜在100 ℃、130 ℃和160 ℃的温度下烹饪, 在爆炒90 s后, 起锅时再加碘盐, 碘的损失率分别达到55%、61%和66%; 当烹饪温度为130 ℃时, 先加碘盐爆锅, 然后芹菜下锅爆炒, 90 s后起锅,测定芹菜中的碘含量仅为 7.83 mg/kg, 碘的损失率的达到77%, 同样在130 ℃时, 爆炒90 s后加碘盐, 继续再炒2 min, 测定芹菜中的碘含量仅为6.81 mg/kg,碘的损失率的达到80.34%。这表明, 在100 ℃以上进行烹饪, 通过碘盐添加的大部分无机碘都将丢失,只有小部分碘保留在烹饪食物中。

图4 芹菜中碘含量随烹饪温度的变化Fig.4 Plot of absorption rate vs. cooking temperatureⅠ– 100 ℃起锅时加盐; Ⅱ– 130 ℃起锅时加盐; Ⅲ– 160 ℃起锅时加盐; Ⅳ– 130 ℃先加盐爆锅; Ⅴ– 130 ℃加盐再炒 2 min。

对于含碘芹菜来说, 在100 ℃、130 ℃和160 ℃的温度下爆炒, 90 s后起锅时再加无碘盐, 这时测得芹菜中的碘含量分别为 37.67 mg/kg、31.07 mg/kg和 22.92 mg/kg, 分别为含碘芹菜茎中原始碘含量(38.84 mg/kg)的97%、80%和59%, 表明含碘芹菜在100 ℃、130 ℃和160 ℃的温度下爆炒90 s, 芹菜茎中的碘含量分别丢失了3%、20%和41%; 当烹饪温度在130 ℃时, 爆炒90 s后加盐, 继续再炒2 min,测定芹菜中的碘含量为23.69 mg/kg, 碘的损失率仅为 39%。这表明了通过生物吸收过程的含碘芹菜,只有小部分碘在烹饪中丢失, 而大部分有机碘仍然保留在含碘蔬菜中。

图5显示了市售芹菜加碘盐后, 在100 ℃温度下进行烹煮, 芹菜和汤水中碘含量随烹煮时间的变化。从图5中可以看到, 在烹煮的前3 min之内, 芹菜中碘的含量很低, 且变化不明显, 在 0.1~0.14 mg/kg之间变化, 当烹煮至5 min时, 芹菜中碘的含量有所增加, 达到 0.53 mg/kg, 这仅为原始添加碘含量的1.56%。而汤水中碘的含量随着烹煮时间的增加明显降少, 在添加碘盐开始烹煮的前 15 s, 汤水中的碘含量为 33.75 mg/kg, 是原始添加碘含量的 99.13%,当继续烹煮 5 min后, 汤水中碘的含量降至为 9.88 mg/kg, 仅为碘添加量的 29.03%。由于在芹菜中的碘含量很低, 因此, 不难理解随烹煮时间增加而减少的碘, 除了非常有限的碘被保留在芹菜中, 其余的绝大部分碘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挥发了。汤水中碘含量的变化表明, 当100 ℃温度下烹煮1 min, 添加的碘盐中约33%的碘丢失, 烹煮2 min, 约有50%的碘丢失, 当烹煮3 min后, 已有大约65%的碘丢失。蔬菜在烹煮过程中碘的损失主要是与水蒸气共同挥发, 由于添加的碘盐迅速溶解在汤水中, 加上碘离子易挥发, 因此, 在高于100 ℃温度下沸煮, 必然导致碘的丢失。

图5 市售芹菜中碘含量随烹饪时间的变化Fig.5 Plot of iodine concentration of normal celery vs. cooking time

图6显示了含碘芹菜在100 ℃温度下烹煮30 min,芹菜和汤水中碘含量随烹煮时间的变化。从图6中可以看到, 芹菜中碘含量从烹煮2 min时的36.08 mg/kg,降至烹煮30 min时的22.32 mg/kg, 这时相对应汤水中碘的含量分别为2.46 mg/kg和10.82 mg/kg, 真正损失的碘分别仅为0.78%和14.67%。对比市售芹菜加碘盐的烹煮过程, 烹煮2 min, 约有50%的碘丢失,保存的碘在芹菜中仅为 0.4%左右; 烹煮 5 min, 大约 69.41%的碘盐已经挥发丢失, 保存在芹菜中的碘仅为1.56%, 而含碘芹菜, 烹煮2 min和5 min时, 芹菜中仍然分别保存着92.89%和85.62%的碘, 分别约为加碘盐芹菜的232倍和55倍, 这表明了含碘芹菜中以有机态存在的碘不易挥发, 相对较稳定。

图7显示了含碘芹菜碘溶出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从图7中可以看到, 含碘芹菜在常温下浸泡, 芹菜中有部分碘溶出, 碘的溶出量呈现出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总趋势。进一步观察发现, 在含碘芹菜持续36 h的浸泡实验中, 碘溶出量的变化趋势可以分为 3个阶段: 第 1阶段, 浸泡时间为 1~8 h,溶出的碘含量较少, 在1.36~4.08 mg/kg之间, 约占原始碘含量的3.5%~10.5%; 第2阶段, 浸泡时间为8~24 h, 溶出的碘含量明显提高, 最大溶出的碘含量达到 12.89 mg/kg, 占原始碘含量的 33.2%; 第 3阶段, 当浸泡时间延长至 36 h, 溶出的碘含量为12.97 mg/kg, 占原始碘含量的33.34%, 与浸泡时间24 h时的溶出量相似, 这说明浸泡24 h, 可以使含碘芹菜中的活性碘基本全部溶出, 同时表明含碘芹菜中约有三分之一的碘以可溶态存在, 其余的则以难溶的有机碘存在。从图 7中可知, 含碘芹菜中约有三分之一的碘是可溶出的, 但是, 要使碘从芹菜中溶入水中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 在烹煮的有限时间内, 即使在 100 ℃的温度下, 也只能使含碘芹菜中少部分可溶态碘溶出, 因此, 对于通过植物碘强化的含碘芹菜来说, 只有极少部分碘会在烹煮过程中丢失。

图6 含碘芹菜中碘含量随烹饪时间的变化Fig.6 Plot of iodine concentration of iodine-enriched celery vs. cooking time

在中国的烹饪习惯中, 醋是最常用的调料, 当烹饪中一旦添加了醋, 这就使炒好的菜呈酸性, 为了解在酸性条件下碘的挥发情况, 我们在爆炒含碘芹菜和市售芹菜过程中, 通过对比加醋前后碘的含量变化, 分析了醋对碘溶出量的影响。图 8显示了醋对碘溶出量的影响。从图 8中可以看到, 对于市售芹菜加碘盐来说, 无论是先加碘盐后加醋, 还是先加醋后加碘盐, 芹菜中的碘含量与同样在 130 ℃下起锅后加碘盐时芹菜中碘的含量相比要低得多。130℃下起锅后加碘盐时芹菜中碘的含量为 13.28 mg/kg,保存了原始加碘量的 39%, 而同样温度下先加碘盐后加醋和先加醋后加碘盐时, 芹菜中碘的含量分别为8.99 mg/kg和7.33 mg/kg, 分别保存了原始加碘量的 26.4%和 21.52%, 表明了酸性条件下, 食盐中的无机碘更容易挥发, 碘的丢失量更大。这个实验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 在使用食盐加碘时, 为了提高碘的生物可利用性, 除了控制烹饪温度不要太高和烹煮时间不要太长外, 同样需要注意控制 pH条件, 尽可能避免在烹饪时加醋。

图7 含碘芹菜碘溶出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Fig.7 Plot of dissolved quantity of iodine in iodine-enriched celery vs. soaking time

图8 醋对碘损失量的影响Fig.8 Plot of iodine loss of iodine-enriched celery by adding vinegar during cookingⅠ– 130 ℃起锅时加盐; Ⅱ– 130 ℃加盐后加醋; Ⅲ– 130 ℃加醋后加盐; Ⅳ– 130 ℃起锅时加盐; Ⅴ– 130 ℃中间加醋。

对于含碘芹菜来说, 从图8中可以看到, 在130 ℃的温度下经过90 s的爆炒, 中间加醋后芹菜中的碘含量为 30.68 mg/kg, 保存了约 79%的原始含碘量,与在相同温度和相同爆炒时间下, 起锅后加盐和盐爆锅两种情况下芹菜中的碘含量分别为31.07 mg/kg和 30.88mg/kg, 分别保存了约 80%和 79.5%的原始含碘量相比, 无明显差异, 这说明了含碘芹菜在烹饪过程中, 加醋使pH条件改变, 不会造成碘的丢失,即不影响碘的生物可利用性。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 烹饪过程中加醋使蔬菜呈酸性, 会加速来自碘盐的无机态碘挥发, 从而降低了碘的生物可利用性, 而对于通过植物碘强化的含碘蔬菜中的有机碘不产生影响。

3 结 论

芹菜对碘的吸收速率随外源碘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在低碘浓度下(<0.5 mg/L), 芹菜对IO–3的吸收为主动吸收, 而对 I–的吸收为被动吸收, 而在较高浓度下(≥0.5 mg/L), 对 IO–3和 I–均为被动吸收; 在低浓度下, 芹菜对碘的吸收速率表现为IO–3> I–, 这与低浓度下芹菜对 IO–3的吸收为主动吸收有关, 而在较高浓度下, 则表现为 I–> IO–3, 这与 I–的离子半径小于IO–3更有利于植物吸收有关。芹菜对外源碘的吸收与积累是有一定限度的, 随着芹菜中碘吸收量的逐渐增加, 芹菜与外界之间碘的浓度差的不断减少,芹菜对碘的吸收速率变慢。

食盐加碘在烹饪过程中, 随着温度的增高, 碘的损失增大, 在100~160 ℃下市售芹菜爆炒90 s后加碘盐, 碘损失率可达 54.8%~80.34%, 而对于通过植物碘强化的含碘芹菜, 碘损失率为3.0%~40.77%。

在烹煮过程中, 碘盐中的碘几乎全部溶入汤水,在蔬菜中的碘很少, 随着烹煮时间的增加, 保留在汤水中的碘含量不断减少, 在100 ℃下烹饪5 min,芹菜和汤水中的碘含量分别仅为原始碘含量的1.56%和 29.03%, 而对于通过植物碘强化的含碘芹菜, 在烹煮过程中只有极少量的碘从芹菜溶入汤水,在100 ℃下经过烹饪5 min, 芹菜中的碘含量仍保留原始碘含量的85.26%。烹饪中加醋会促使碘盐的进一步丢失, 而对于通过植物碘强化的含碘芹菜不产生明显影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每日碘的摄入量: 10 岁以下儿童为 40~120 μg, 成人为 150 μg, 孕妇为 175 μg, 乳母为 200 μg, 对于中国人来说, 如果仅仅依靠食盐加碘, 难以保证每日碘的补充, 这是因为碘活泼的化学性质, 加上中国高温烹调的饮食习惯, 使得碘盐中的无机碘容易丢失, 最终不能有效地被人体吸收。而通过植物碘的强化培育含碘蔬菜, 使得海藻碘经过生物地球化学转移成为有机态碘, 不仅大大增强了碘生物稳定性, 在烹饪过程中能够得以保存, 从而确保人体在膳食中得到自然补碘, 而且植物性食物中的有机碘更能够被人体吸收。因此, 通过蔬菜植物碘的强化方法, 培育含碘蔬菜, 在膳食中人体自然补碘, 将是彻底消除碘缺乏病最有效的途径。

:

[1] Delange F. Iodine requirements during pregnancy, lactation and the neonatal period and indicators of optimal iodine nutrition [J]. Public Health Nutr, 2007, 10(12A): 1571–1580.

[2]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s Fu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ssessment of the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and Monitoring Their Elimination: A Guide for Programme Managers (2nd ed) [M].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1: 103p.

[3] Hetzel B S.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DD) and their eradication [J]. The Lancet, 1983, 322(8359): 1126–1129.

[4] Hetzel B S, Delange F, Dunn J T, Ling J, Mannar V, Pandav C.Towards the Global Elimination of Brain Damage due to Iodine Deficiency: A Global Program for Human Development with a Model Applicable to a Variety of Health,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M].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1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实现2010年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行动方案[Z].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6.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rogram of action achieving the 2010 target to eliminate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Z]. Beijing: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6 (in Chinese).

[6] Hans Bürgi M D. Iodine excess [J]. Best Prac Res Clin Endocr Metabol, 2010, 24(1): 107–115.

[7] Feldt-Rasmussen U. Iodine and cancer [J]. Thyroid, 2001,11(5): 483–486.

[8] Graham R D, Senadhira D, Beebe S, Iglesias C, Monasterio I.Breeding for micronutrient density in edible portions of staple food crops: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J]. Field Crops Res,1999, 60(1/2): 57–80.

[9] Welch RM, Graham R D. Agriculture: The real nexus for enhancing bioavailable micronutrients in food crops [J]. J Trace Elem Med, 2005, 18(4): 299–307.

[10] Weng Huan-xin, Yan Ai-lan, Hong Chun-lai, Qin Ya-chao, Pan Lehua, Xie Ling-li. Biogeochemical transfer and dynamics of iodine in a soil-plant system [J], Environ Geochem Health,2009, 31(3): 401–411.

[11] Weng Huan-Xin, Jing-Ke Weng, Ai-Lai Yan,et al. Increment of iodine content in vegetable plants by applying iodized fertilizer and the res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iodine in soil [J]. Biol Trace Elem Res, 2008, 123(1–3): 218–228.

[12] 余孝颖. 内蒙高腐殖酸地下水中碘的分布特征与 IDD病的关系[J]. 环境科学, 2000, 21(3): 56–59.Yu Xiao-ying.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odine in humic acid-high underground water in Inner Mongolia and their relations to iodine defect disease [J]. Chinese J Environ Sci,2000, 21(3): 56–5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3] 翁焕新, 洪春来, 夏天虹, 包律婷, 刘会萍, 李德望. 蔬菜植物碘强化—— 一种人体自然补碘的新途径[J]. 科学通报,2012 (出版中).Weng Huanxin, Hong Chunlai, Xia Tianhong, Bao Lüting, Liu Huiping, Li Dewang. Vegetable iodine biofortification: A new approach of natural iodine supplementation [J]. Chinese Sci Bull, 2012 (in press).

[14] 连兆煌. 无土栽培原理与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2.Lian Zhao-huang.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of Soilless Culture[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 1994: 32 (in Chinese).

[15] Michaelis L, Menten M L. The kinetics of invertin action [J].Biochem Z, 1913, 49: 333–369.

猜你喜欢

市售碘盐芹菜
“低钠盐”和“无碘盐”选吃有学问
芹菜也会“变脸”
亦食亦药话 芹菜
芹菜百合
“碘”亮人生共享健康
四招识别真假碘盐
四招识别真假碘盐
市售威灵仙饮片的质量分析
14种市售抗菌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
市售泡菜中生物胺含量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