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宅基老娘舅”的平安担当

2012-07-07严爱华

检察风云 2012年21期
关键词:娘舅纠纷村民

文/严爱华

“宅基老娘舅”的平安担当

文/严爱华

奉贤区的金汇镇,是上海的一个大镇,也是一个名镇,更是个“人口导入型”程度颇高,但治安环境好的“平安社区”。

目前,金汇镇区域面积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1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418万人,来沪人员9.712万人。2010年来,该镇先后获上海市2010年度平安社区、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上海市文明镇等荣誉。

2010年,金汇镇被上海市政府确定为大型居住社区建设重点项目后,金汇镇党委政府针对房屋大动迁引发的拆迁补偿、房屋买卖、家庭财产分割及老人赡养等各类纠纷,以贯彻实施新颁布的《人民调解法》为契机,因地制宜地推出了一项名为“宅基老娘舅”的矛盾化解新机制。“宅基老娘舅”队伍,充实了农村村民小组的调解力量,确保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中,消除在源头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目前,以“宅基老娘舅”为基础,奉贤区正在全区各镇、开发区推行“平安宅基”系列创建活动,包括建立“宅基调解网、宅基普法网、宅基互助网、宅基防控网、宅基安全网”等五大网。

民间调解力量全覆盖

“运用民间调解力量,让身边的人关注、关心并化解身边的事,快速、便捷、效果好!”金汇镇政法书记顾军介绍说,尽管目前人民调解组织网络较为健全,但村民小组调解力量较为薄弱。宅基老娘舅队伍的建立,将民间调解力量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填补了空白点,实现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全覆盖网格化管理。

目前,金汇镇“宅基老娘舅”队伍共有成员123名,覆盖全镇18个行政村、360多个村民小组,且都是具有调解基础、在村民中有一定威信的老党员、老干部和退休法律工作者、退休教师,平均年龄59岁。

对这支民间队伍,金汇镇高度重视,将其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的重点项目来抓,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组成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 “宅基老娘舅”项目工作小组和督查小组,在全镇各行政村内设置“指导站”,具体指导和管理各村民小组“宅基老娘舅”工作,并予以经费保障。

金汇镇综治办主任陈军告之,对每一位“宅基老娘舅”,综治部门都会统一颁发聘任书,实行“三定”即“定区域、定职责、定目标”。规定“宅基老娘舅”必须在本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导、管理下开展工作;把“排查发现矛盾、调解民间纠纷、参与治安巡逻、开展法制宣传、传递维稳信息”等作为“宅基老娘舅”的主要职责。为此,综治办专门印制《宅基老娘舅工作手册》人手一份,规范工作流程、受理范围,制作调解协议书等,做到每项活动有记录,调解纠纷有台账,典型案例有报道,考核评奖有依据。

今年5月17日,金汇镇还专门举办了“宅基老娘舅”业务培训班,对全体“宅基老娘舅”进行法律业务和调解技能、技巧集中培训,并通过组织开展法制讲座、邀请上海电视台《新老娘舅》调解员柏万青授课、观摩“新老娘舅”节目制作现场及开展以会代训、以案论法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宅基老娘舅”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调解工作能力。

据统计,金汇镇“宅基老娘舅”矛盾化解机制运作一年多来,成效较为显著,共开展排查1000余次,发现不稳定因素159起,化解民事矛盾纠纷95起,开展法制宣传157次,接待咨询7000余人,受教育者4.1万多人次,有效防止民事纠纷的激化及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

“宅基老娘舅”调解有激情

“一条长凳、一杯茶,唠嗑之中解绳结,这是‘宅基老娘舅’为村民们化解纠纷的真实写照。”在陪同我们到东星村“宅基老娘舅”指导站的路上,金汇镇司法所所长李翠华欣然告之,这些老人曾经在各自的岗位上发过热发过光,现在每天活跃在村头、场角、宅中,哪一家闹矛盾了,他们第一个上门调解;哪一个村民不开心了,他们第一时间来开导;发现不稳定因素了,他们不辞辛劳地奔忙……尽管是义务,没有报酬,但每天的充实生活让“老娘舅们”找回了过去所拥有过的那种激情和成就感。

在东星村,我们见到了被村民们亲切称之“老娘娘”的“宅基老娘舅”徐金芳。这位已76岁的“老娘娘”,看上去很健朗,也十分健谈。在旁的村书记介绍说,徐大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曾担任过金汇镇的党委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当了八年,奉贤区人大代表当了30年,对农村的风土人情、村里家家户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多年的领导岗位工作,她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调解经验,而且在村民中说话有分量,化解纠纷效力高。自从当上“宅基老娘舅”后,她更是精神焕发,每天走东家串西家。哪家老人病了,她上门问寒问暖;哪家遇到困难了,她及时向村委反映,给予适当补助;哪家有纠纷了,就拉着他们坐下来耐心开导劝解。

徐金芳有一套调解工作法,针对不同家庭不同事,采取不同方式,有的放矢进行化解。

王家的儿子做生意赚了点钱,与一外来女子搭上后,便抛弃了糟糠之妻。王家两老很伤心,找徐大妈倾诉,想请她做和事老,促成儿子复婚。

徐大妈对王家的情况很清楚,其媳妇是个传统的农村妇女,勤俭持家,贤惠本分,对公婆很孝敬。离婚后她一直独守着这个家,其内心总想保住一个完整的家。要促成他们复婚,关键在于王家的儿子王峰。

徐大妈以“宅基老娘舅”的身份找王峰聊了几次,从前妻的善良贤惠谈起,到老人们内心的苦楚、心愿,语重心长地引导、劝说,希望他能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不久,王峰的母亲患重病,前妻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去看望,并主动承担了照料义务,王峰搭识的女友却连家门也未踏进。两者鲜明的对比,让老人更感伤心。“老娘舅”抓住这一机会,再次找王峰谈,促使他内心受到震动。经“老娘舅”及父母的反复劝导,王峰终于回心转意,与前妻破镜重圆。

前不久,徐大妈在串门时得知李家的老父亲病得很重,赶紧去看望。躺在床上的老李断断续续说,他家房子要拆迁,会不会影响新房的安置。徐大妈听懂了,老李知道自己来日不长,担心新房套数减少。她当即安慰道,分房按原定套数不会改变的,劝他安心养病。

对动迁家庭容易引发内部纠纷具有敏感意识的徐大妈,趁老李还能说话的机会,提前介入,帮助解决其老伴日后生活。她召集李家的子女,根据子女与老人的意愿,对老人日后的居住及相应的生活保障一一作了妥善安排,老李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发挥“五大员”功能促平安

别看“宅基老娘舅”每天在宅基附近转转看看,与村民们坐在一起唠唠扯扯,却发挥着“五大员”的功能:

在与村民们闲聊中,老娘舅充当了“矛盾排查员”。 农村一个宅基地居住了好几户人家,有的是氏族连亲带故,平时一直在来往。哪家有矛盾了,家家闻知。老娘舅只要到宅基地转一转,即能及时排查到不稳定因素。至今,“宅基老娘舅”共开展排查活动620余次,排查发现不稳定因素90余件次。

“纠纷调解员”是“宅基老娘舅”的主要职责。对经过排查发现的各类矛盾纠纷,“老娘舅”们能解决的就当场调解;不能解决的即与村调委会干部联系,共同化解,并对所有纠纷作详细记载,归档立卷。

老娘舅们兼作“治安巡访员”,积极参与对居民小区、工地、市场、商店、学校等场所的治安巡访,维护地区的治安秩序,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

老娘舅们承担了“法制宣传员”义务,他们通过制作宣传版面和小册子,利用“法制宣传月月行”和“宣传大篷车三下乡”等活动载体,走村入户、走户入室,把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及安全防范知识送到村民当中,为群众送法上门、排忧解愁。镇司法所还印制了一套10本的法制宣传小册子,包括《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继承法》等,由“老娘舅”带到每一个宅基宣讲。

老娘舅们还发挥了“稳定信息员”的作用,他们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主动了解掌握辖区内“人、地、物、事、情”的基本情况和动态信息,每月向镇综治部门上报四条以上有价值的舆情信息,为上级部门提供依据,及时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

去年4月,一位“宅基老娘舅”在巡查中发现,金汇村有一户人家近日经常有一些年轻人进入后,紧闭大门,四周窗户则是昼夜关闭。“老娘舅”熟知这家主人已搬进城区,平时很少来,怎么会冒出这么多人进进出出呢?具有较强敏感性的“老娘舅”便对这家多了个心眼,经过几天的走访,终于证实这是一家开在宅基内的无证网吧。于是,“宅基老娘舅”立即向镇有关部门汇报。不久,金汇镇社稳办和工商所联合取缔了该无证网吧。

“宅基老娘舅”这支农村最基层的民间调解队伍,夯实了人民调解力量,许多纠纷通过“宅基老娘舅”第一时间的调解,即可将矛盾解决在源头,消除在萌芽中,对司法调解无疑起到了一个减压和推动作用,奉贤法院对金汇镇推出这一创新机制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国庆节前夕,民三庭路保文庭长专程到该镇司法所,就如何为“宅基老娘舅”增添法律新元素、提供法律支撑进行了探讨,并当场研究制定了具体方案,通过“传、帮、带”三种方式提升“宅基老娘舅”依法调解水平:一是传授专业知识。以真实案例为教学素材,围绕最新的法律法规,通过专题讲座、法官释法、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宅基老娘舅”进行法律素养培训,提升其化解矛盾的基本功;二是帮助会诊疑难杂症。针对社会关系复杂、矛盾突出的疑难案件,由法院经验丰富的老法官参与会诊,寻找矛盾根结,提供针对性的咨询意见,促使纠纷妥善化解;三是带领旁听庭审。选择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案件,组织老娘舅观摩庭审过程,让他们通过了解司法程序、评判要点以及调处技巧,取长补短,增强化解纠纷能力。

编辑:靳伟华 jinweihua1014@sohu.com

猜你喜欢

娘舅纠纷村民
邻居装修侵权引纠纷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署名先后引纠纷
小娘舅
小娘舅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用“情”化解离婚纠纷
老娘舅
我与娘舅的父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