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原因及其对策

2012-06-27姚寿福

商业经济研究 2012年18期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化滞后和城乡居民收入低等原因,我国服务业存在规模小、占GDP比重偏低、对经济拉动作用小等问题,因此今后服务业发展应从以市场化改革为基础,着力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以结构调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关键词:服务业 城市化 工业化 城乡居民收入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其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现代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历史表明,随着经济增长,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服务业也进入持续增长阶段,并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业一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得到了不断优化,新兴行业迅速崛起和壮大,在繁荣国民经济、创造就业岗位、服务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中心工作。本文采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有关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剖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对策,以期为我国服务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受理论和认识局限,我国服务业长期发展缓慢,比重偏低。服务业占GDP比重1952年为28.3%,到1980年下降为20.6%,服务业就业比重由9.1%上升为13.0%。28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7.7个百分点,就业比重仅增加3.9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全国服务业增加值1978年为872.48亿元,到2010年已增加到17308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0年较1978年增长了27.62倍,年均增长率达29.08%,高于GDP增速。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缓解就业压力作出了较大的贡献。2010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达38.5%,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从税收贡献方面看,服务业一直是我国税收的重要来源。“十五”期间,全国来自第三产业的税收收入(不含车辆购置税)为43836.0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7.8%,占总收入比重为40.9%;从年度来看,自2005年以来来自第三产业的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均在40%以上,其中2009年高达47%。可以说,服务业初步起到了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出现了积极变化。1980年以来,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传统服务业的增长速度。除住宿餐饮业外,以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在9.24%-12%之间,以商务租赁、科技文化、信息服务、教育、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在1990-2009年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8.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52.32%提高到了2009年的59.75%,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增长点。然而,通过国内外的横向比较分析和我国服务业的时间序列分析与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服务业发展过程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比较低。1982年我国服务业产值比重为22%,在9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倒数第2位。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3.84%提高到了2010年的42.12%。但与发达国家或某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服务业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美国2008年的服务业占GDP比重为77.5%,比我国2010年高出35.38个百分点。2009年,巴西、印度的服务业占GDP比重已分别高达68.5%和55.3%,分别比我国2010年高出26.38和13.18个百分点;英国、德国的比重分别高达78.2%、72.7%,更比我国高出36.08和30.58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发展空间差异较大

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各省市区的发展很不均衡,无论是服务业增加值占各省、市(区)的地区GDP比重还是增加值的绝对数,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差距有扩大趋势。从各地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看,1994年,最高的北京、上海和海南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分别为49%、39.9%、42.9%,最低的是河南,仅为27.6%,最高最低相差21.4个百分点。全国有17个省市区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10年,最高的北京达75.1%,其次是上海,为57.3%,最低的仍然是河南,为28.6%,最高最低相差46.5个百分点。全国有22个省市区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各地服务业增加值的绝对数看,1994年最高的是广东,为1673.52亿元,其次是江苏,为1186.64亿元,山东居第三,为1178.04亿元,最低的是西藏,仅为16.97亿元,其次青海为48.22亿元,广东是西藏的96.82倍。到2010年,居前三位的仍然是广东,为20711.55亿元,江苏为17131.45亿元和山东为14343.14亿元,最低的为西藏,为274.82亿元,青海为470.88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5.36倍。在省区内部,服务业的发展也存在很大差异(张曙光,2011)。此外,还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城市服务业比较发达,而农村服务业发展则相对滞后。

(三)服务业产业贡献率和产业拉动作用不高且呈下降趋势

我国服务业规模虽有了很大扩张,由1978年的872.4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7.31万亿元,但与发达国家或某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相比,目前的规模仍显得很小,对经济的贡献和拉动作用均较小。从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看,1990年,我国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17.3%,2001年达到48.2%,2010年下降为38.5%。2009年,新加坡的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115.9%,印度为64.6%;2008年,法国为164.5%,英国为184.6%,而我国2008年为44%。从服务业对GDP的拉动作用看,1990年,我国服务业对GDP的拉动作用仅为0.6个百分点,2001年上升为4个百分点,2007年达最高值,为6.6个百分点,2010年又下降为4个百分点。2010年,巴西服务业对GDP的拉动3.3个百分点;2006年,印度为5.51个百分点,新加坡为7.04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有待加强。

(四)服务业对就业的需求强度较低呈下降趋势

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强度,一般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两个指标进行衡量。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之比与1的差。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表明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数值越大,则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强;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则相反。1978年以来,我国服务业结构偏离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978年到1984年,我国服务业结构偏离度由0.96下降到0.54;此后虽有所上升,由1985年的0.71提高到1991年的0.78,但此后则逐年下降,到2010年仅为0.25。从就业弹性角度看,根据1978-2010年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和增加值的时间序列,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测算出1978年到2010年的就业弹性为0.1714,其中1978年到2000年的就业弹性为0.332,2000年到2010年为0.163。这表明我国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大而且呈现下降趋势。从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看,1978年到2000年由12.2%提高到27.5%,再到2010年的34.6%,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1980年仅为13.0%,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26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106位。2008年,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为33.2%,远低于英国的76.9%、法国的72.9%和美国的78%(2007年),巴西的59.1%(2006年)和俄罗斯联邦的61.8%(2007年)。这也说明,我国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存在严重的障碍。

制约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我国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不足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对服务业统计数据采集工作较为薄弱外,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低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等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一)城市化发展滞后

服务业所生产的产品绝大部分为无形的服务产品,生产与消费具有时空同时性;从地域分布看,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因为没有一定的人口消费群的支撑,服务业就难以存在与发展。根据国际经验,服务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城市化率均很高。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虽然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了2010年的49.95%,但有学者认为我国近年的城镇化是一种伪城镇化,在城镇化率的计算中包括了1.5亿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但他们并未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也未取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地位、发展机遇和福利待遇(张曙光,2011)。有专家估计2010年我国有1.28亿生活在城镇中的人口没有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徐百柯,2011)。与国外一些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据世界银行数据,2009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平均为50.3%,英国为90%,法国为77.6%,巴西为86%,而我国仅为44%。

(二)工业化进程仍处于中期阶段

工业化是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获得发展的前提条件。根据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经验,服务业是随着工业化及其不断深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只有工业化获得充分发展,才会进入服务经济时代。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虽然呈不断加快和加深态势,但工业化率变化不大,1978年我国工业化率为44.1%,到2010年却下降为40.1%。另外,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测算,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2010年,我国人均GDP为29992元,按汇率6.4计算,为4686.3美元。根据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的标准,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到后期的过渡阶段,因此我国服务业发展也处于中期阶段。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人均GDP仍然很低,2009年美国、法国和德国等人均GDP均在4万美元以上,巴西和俄罗斯联邦也超过了8000美元,高于我国的3686.9美元。因此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比发达国家或地区都低很多。

(三)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较低

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生活类服务行业需要有购买力的需求的支撑。人们的需求层次和结构取决于其收入水平,而收入又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及以上时,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才会出现快速增长。目前我国人均GDP 虽然已超过3000美元,但对服务业的需求规模仍然较小、需求层次较低。这与居民收入较低有关。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受收入水平的限制,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较高。2010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7%和41.1%,因此收入低是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居民收入较低与国民经济初次分配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虽然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由1985年的50.2%下降到2010年的48.78%,居民最终消费总额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8.9%下降到2010年的33.8%,而资本形成总额和政府消费所占比重偏高,抑制了消费对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对外对内开放程度低且市场机制不完善

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程度低是我国服务业发展缓慢和就业吸纳能力低的重要原因。2010年,全国服务业法人单位数为376.4万个,其中国有控股占4.79%,境外控股单位占1.92%,私人控股占45.2%,但58.4%的私人单位集中在住宿餐饮业和零售批发业。另外,我国很多服务业行业还是高度垄断的行业,如铁路、电信、教育、新闻出版、金融保险、广播电视等都是国有垄断行业,而民航、卫生等则存在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因此我国服务业存在着过度竞争与过度垄断并存现象。由于市场化程度不足或过度,很难充分发挥市场在服务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很难提高其吸纳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因此,如果未来政府管制仍然很多,则将严重制约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服务业未来发展的思路

我国服务业目前虽然发展不充分、各地发展程度差距大,但也预示着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根据我国1978-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与人均GDP的时间序列数据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98,回归分析表明人均GDP增长1%,服务业增加值将平均增加1.12%,具有很高的弹性。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发展服务业首先要从思想上、战略上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的意义,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强服务业技术创新(王光辉、刘锋,2010),加快服务业的对内对外开放步伐,解除行业管制,以市场机制促进服务业创新和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在此基础上,应着力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为服务业发展拓展空间

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为服务业的发展开拓广阔空间,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计算,我国城市化率与服务业增加值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24,回归分析表明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服务业增加值平均提高0.5%。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据调查,目前农民工市民化、农村人口城市化面临的阻力主要有户籍制度、住房、社会保障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因此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我国各地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及其相关的子女就学、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廉租房建设,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改善社会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农民工的市民化创造和谐的氛围,使农村人口真正转化为城市人口。根据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应主要加强大中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使城市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促进金融保险、会计法律、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发展。

(二)加强工业迂回生产,提高工业化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导致工业化水平较低,也是工业发展带动服务业发展力度不够的原因。有计算表明,1978-2010年间我国工业化率与服务业增加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只有0.163,回归分析表明工业化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工业化进程与服务业发展的耦合度很低。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分工细化和市场深化,即迂回生产方式(Allyn.A.Young,1928)。生产越迂回、分工越细,市场范围就会越大,所需要的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也就越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会越来越高。工业专业化生产体系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也需要法律服务、金融、会计审计等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现代服务业的更快发展。

(三)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是服务业特别是商贸零售批发、居民服务等生活类服务业获得快速发展的基础。根据我国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计算,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0.98,但回归分析表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服务业增加值具有显著影响,弹性为1.03%,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和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首先需要改革初次分配,提高劳动者报酬。但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今天,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显得更为重要。这就需要改革财税体制,实行“减税富民”政策,通过约束政府部门的消费和投资冲动,有效降低政府消费比例,优化企业税收体系,降低企业税负,建立收入增长与生产率提高相一致的收入增长机制,使收入分配向城乡居民倾斜。

结论

服务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作用。产业的高度发展和人口城镇化是服务业发展的两大基础。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只有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获得充分发展之后,服务业才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经济活动、产业发展的迂回化、复杂化和集聚化,服务业才获得了快速发展。因此,我国的服务业要获得快速地发展,就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第一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一、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为此,应树立产业链思维,立足于产业的整体发展,注重产业链条每一个节点的发展,延伸其产业链条,实行迂回生产方式,即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方式,使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产业发展格局,这样既可以促进一、二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提升其发展质量,并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更广泛的空间,提高服务业的就业需求强度。人口的集聚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要素。因此,随着产业的迂回化和集聚化发展,还需通过户籍等改革,加快人口的城镇化步伐,为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服务业目前面临的一个艰巨而重要的任务是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服务业的转型和升级。服务业的发展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需经历由传统到现代、从低端到高端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应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为重点,调整收入分配,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收入,加快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加快技术研发与创新,加快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以高端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引领和带动我国服务业的转型和升级,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产业贡献率和拉动作用,使现代服务业与高端产业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发展局面,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国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张曙光.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点[EB/OL].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urbanization/20110218/3433939.shtml

2.徐百柯.城市化请慢些,等等那1.28亿人[N].中国青年报,2011-12-4

3.王光辉,刘锋.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商业时代,2010(26)

4.Allyn.A.Young.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Economic Journal,1928

5.姚寿福,张华,丁雪凇.四川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23(2)

猜你喜欢

工业化城市化服务业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