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品油价改革不应再爽约

2012-06-11马红漫

新民周刊 2012年46期
关键词:工作日成品油变动

马红漫,博士、专栏作者,财经频道主持人Columnist

伴随着国内成品油价下调,调整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呼声再起。有媒体近日称,发改委早已明确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方向,即加快调整频率。业内人士认为,成品油调价周期很可能将缩短至10天左右。

新成品油定价机制虽然几易其稿,但至今未能揭开面纱。不可否认,石油消费涉及国计民生,主管部门必然要对其慎之又慎,但当前着眼于价格变动“红线”设计的改革并未摆脱政府主导的窠臼,盯住海外原油市场的方式也难免导致油价变动与国内市场供求相脱节,彻底厘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还需从长计议。

从目前透露的新成品油定价方案看,主管部门或将把国际市场原油平均价格连续变化的时间由“22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无论国际油价涨跌幅如何,届时都对其进行硬性调整。可见,新方案强调了国内外油价的联动,随着定价机制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短期成品油价格波动趋于频繁,这在客观上加大了市场判断的难度,投机行为将得到一定遏制。但一个现实问题是,“10个工作日”的设计虽有进步但依然偏长,仍无法保证国际油价变动信息及时传导至国内市场,定价公式僵化的问题難以得到实质性突破,甚至有部分消费者担忧新定价机制会让“涨快跌慢”现象加剧。

更为关键的是,新旧定价机制中完全盯住海外原油价格的思路并不妥当,毕竟国际油价波动主要取决于其自身供求并和当地投机因素。在国产原油成本远低于进口的条件下,紧盯国际油价涨跌的做法难以摆脱“攀高”之嫌。实际上,在最近16日宣布油价下调之前,许多加油站已经开始推出价格折扣优惠,以期在需求疲软之时维系原有市场份额。这表明,成品油定价机制未能完全“接地气”。即使定价机制改革将盯住的原油市场扩容至布伦特、迪拜、辛塔和阿曼四地,也只能视作一次技术性改进而已。

其实,对于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反应普遍较为平静。目前执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自2009年5月颁布实施以来,消费者对油价的普遍感受就是“涨快跌慢、涨多跌少”,未来增加变动频率的价格改革也无法根本扭转这一局面。此前基于稳定物价、遏制通胀等原因,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之时,国内成品油调价往往并不到位;而当国际油价从最高点滑落之时,国内油价却需先还清“历史欠账”,补足前期上调不足部分,短期内也不可能下跌到位。时至今日,CPI指数已回到“1时代”,通胀压力明显减轻,且国际油价接连下挫、人民币强劲升值,消费者对国内油价下跌充满期待,但是本月16日成品油价格的下调却出乎市场预料延后一日执行,这难免让定价机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受到质疑。其实,截至11月14日,国际油价变动已触及“22个工作日” 和“ 4%”两条红线,市场据此测算调价窗口已经打开,一些车主半空着油箱坚持着降价时点来临、加油站也纷纷增添工作人员准备迎接凌晨加油高峰。然而,成品油价格在15日零点却并未如约下跌。

这次成品油降价“爽约”让消费者感到失望,而对于市场的疑惑主管部门也未给出解释,这也足以表明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行政主导意味非常浓厚。如果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不能触动这一问题肌理,那么目前成品油市场的各种痼疾都难以得到根治。当然,当前国内石油市场结构仍处于明显的垄断格局之中,市场竞争不充分导致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折中方案进行过渡。但无论如何,行政部门在成品油定价中“一言堂”的特征都应渐次得到淡化。

市场价格只有反映出市场实际才具有现实意义。既然国际成品油市场价格都可以做到随行就市,中国的成品油市场也没有理由坚守多工作日滞后定价的原则。对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而言,从来都只有只争朝夕的问题,而不存在循规蹈矩人为拖延的理由。

猜你喜欢

工作日成品油变动
成品油出口下降19%
成品油管道运行优化的研究进展
北上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石油成品油销售业务发展的一些思考
变动的是心
关于休闲的量的问题的考察
成品油市场回顾与展望
对《资本论》中工作日问题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