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2012-06-09梅雪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5期
关键词:腹针腧穴风湿

梅雪峰

(重庆市綦江区三江街道卫生院康复科,重庆401431)

腹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梅雪峰

(重庆市綦江区三江街道卫生院康复科,重庆401431)

目的 了解腹针常规针刺,熟悉腹针常用腧穴及定位,探讨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科2005年3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腹针组和电针组。结果 腹针组痊愈率与电针组相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5)。结论 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优于电针。

腹针;腹部腧穴;腰椎间盘移位

我科自2005年3月至2011年8月,采用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2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均为同期治疗的门诊、住院病人,采用简单的随机分组方法,患者就诊后计算机赋予随机数,奇数为腹针组,偶数为电针组。腹针组102例,男65例,女37例;20~45岁78例,46岁以上24例;病程1~6月40例,7~12月35例,一年以上27例;其中腰痛伴一侧下肢痛49例,腰痛伴双侧下肢痛9例,单纯一侧下肢痛44例。电针组98例,男51例,女47例;20~45岁62例,46岁以上36例;病程1~6月38例,7~12月32例,1年以上28例;其中腰痛伴一侧下肢痛50例,腰痛伴双侧下肢痛7例,单纯一侧下肢痛41例。

1.2 治疗方法

1.2.1 腹针组 主穴:中脘、水分、气海、关元。配穴:急性腰椎间盘突出者加水沟、印堂,病程较长者加气穴,以腰痛为主者加外陵、四满,合并下肢痛者加气旁、患侧外陵、下风湿点,并灸神阙。根据病程长短而决定针刺深浅,病程短浅刺,病程长深刺[1],手法采用轻刺激,以无酸、麻、胀为宜,高血压病人禁灸。

1.2.2 电针组 采用电针,主穴取腰夹脊穴、肾俞、患侧秩边。配穴:患侧风市、阳陵泉、悬钟,得气后接通华佗牌电针仪,用连续脉冲波,电流以患者适宜为度。

2组均留针30min,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第5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但活动较多仍有隐痛不适感。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活动后症状加重。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无变化。

2.2 治疗效果 腹针组痊愈率与电针组相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腹针组平均治疗20次,电针组平均治疗26次,2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n(%)]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的“痹症”、“腰腿痛”范畴,辨证多与脾肾精血亏虚、督脉失养有关,加之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跌仆挫伤,以致脉络闭阻,气血失和,不通则痛。笔者通过取任脉的气海、关元以及肾经的石关、气穴来培补元气,通调督脉气血;取足阳明胃经腧穴外陵以补后天气血不足;而水分是治疗腰部疾病的特定穴。诸穴合用达到补脾肾、疏通经络之功效,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现代医学通过CT、MRI研究发现,正常人腰椎间盘突出30%而无症状,这一事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非手术治疗提供了依据。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突出的髓核压迫神经根,致使其周围组织长期受压而产生水肿、充血、粘连、纤维组织增生等继发性无菌性炎症而引起疼痛。

“腹部深如井”,比喻人体的腹部既有腹壁的厚度,也有腹腔的深度。腹壁组织解剖具有不同的结构,从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直至腹膜壁层。如针刺透过腹膜脏层,即深入腹腔内。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浅在皮下浅筋膜,深至不过腹横肌其间的各层次组织。这不仅是针灸学明确规定的针刺解剖深度,同样也是腹针针刺的有效层次。腹针施术应严禁刺入腹腔内。由于腹壁的痛觉呈现弥散性,痛觉不敏感,使腹穴与其它部位腧穴表现出不同的针感反应。传统针刺时产生酸、麻、胀、痛、重等得气感,大多认为出现针刺得气感,并向病变部位循针感传时,所谓“气至病所”疗效才好。腹针的针刺,一般无酸、麻、胀、痛、重得气感,但在中、深刺时,术者针刺时可有“手下沉紧”、“阻挡”或“如鱼吞饵”等手感,并出现“刺至病所”之显著疗效,让患者在毫无痛苦下,使腹针治疗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一快速出现的针刺疗效,被许多患者誉为“神针”或“神奇的疗效”。

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①足少阴肾经: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②足阳明胃经: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③足太阴脾经:大横穴。④任脉:中脘穴、下脘穴、气海、关元穴、中极穴。腧穴定位:上风湿点-脐上1.5寸,旁开2.5寸;上风湿外点-脐上1寸,旁开3寸;上风湿上点-脐上2寸,旁开3寸;下风湿点-脐下1.5寸,旁开2.5寸;下风湿下点-脐下2寸,旁开3寸;下风湿内点-脐下1.5寸,旁开1.5寸。

韩氏[2]认为腹针的轻刺激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起到较好的镇痛作用。本研究也初步得出结论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优于电针,安全无痛,值得临床推广。

[1] 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5.

[2] 韩济生.针刺镇痛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210.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5.031

1672-2779(2012)-15-0043-02

苏玲

2012-06-05)

猜你喜欢

腹针腧穴风湿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重庆市中医风湿专科联盟举办诊疗规范研讨会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旅途止泻按脾腧
两种风湿骨病中药候选组方的急性毒性研究
腹针结合仙人揉腹法治疗经间期出血案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风湿骨痹口服液急性毒性研究
中药秦艽治疗风湿痹症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