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伤性骨感染的临床分型及临床意义探讨

2012-06-02周俊桐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7期
关键词:窦道髂骨外伤性

周俊桐

创伤后骨感染(Post-traumatic osteomyelitis)指的是四肢发生创伤后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通过创伤治疗后或者发生创伤后继发院内感染导致微生物进入到骨组织中,创伤组织的增殖作用下使其继发骨感染,其治疗难度大,易迁延不愈。本文通过观察探讨外伤性骨感染的临床分型、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总结其临床意义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74例外伤性骨感染的患者,男41例,女33例,年龄在16~72岁,平均年龄为(53.1±1.4)岁,病程在3个月至21年,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Ⅰ型10例,Ⅱ型41例,Ⅲ型23例,具体如下:Ⅰ型为轻度感染,没有游离死骨形成、骨外露和生成窦道,在内固定术后常见;Ⅱ型为中度感染,有明显的死骨形成,合并内固定外露、窦道或<3 cm死骨形成;Ⅲ型为严重感染,有明显的骨缺损或者死骨形成,内固定外露。根据不同分型进行对症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

1.2 方法 对Ⅰ型的10例,均采取Ⅰ期手术治疗,常规清创后,使用内、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并给予持续性灌洗引流;对Ⅱ型的41例,采取Ⅰ期手术治疗,常规清创后,使用内、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并给予持续性灌洗引流,联合病段切除、软组织移植术,并采取二期手术治疗,采取自体松质骨植骨治疗;对Ⅲ型23例,均采取Ⅰ期手术治疗,常规清创后,使用内、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并给予持续性灌洗引流,联合病段切除、软组织移植术,并采取二期手术治疗,对缺损在3~6 cm的患者采取游离髂骨移植治疗,对缺损在6 cm以上的患者采取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对手术区域血管不丰富的患者,采取大块游离髂骨移植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人工关节外科学》中关于关节疼痛、活动的内容,并联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以下疗效标准[1],显效:经治疗后4~8个月,X线显示患肢骨头完全愈合,无疼痛,C反应蛋白、血沉及血常规恢复正常,治疗后关节能进行正常活动;有效:经治疗后4~8个月,X线显示患肢骨头基本愈合,关节出现酸痛,但仍能正常活动,C反应蛋白、血沉及血常规好转;无效:经治疗后4~8个月,X线显示患肢骨头出现病变,进行日常活动时关节剧烈疼痛,无法正常活动,C反应蛋白、血沉及血常规结果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疗效、复发率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版本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3个月,Ⅰ型10例中,经规范化治疗后皆骨性愈合,感染皆得到良好控制,无1例复发;Ⅱ型41例中,给予局部皮瓣对创面覆盖治疗后,二期手术皆采取自体松质骨植骨治疗,复发1例,采取重新灌洗并引流后治愈出院;Ⅲ型23例中,其中采取大块游离髂骨移植1例,带血管腓骨移植6例,游离髂骨移植3例,复合游离组织移植13例,皆为骨折完全愈合,髓腔顺利再通,无1例死骨形成或出现溶骨性破坏,患者的肢体长度均衡,其邻近的关节功能皆恢复良好。不同分型的治疗效果、远期复发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不同分型的治疗效果、远期复发比较(例,%)

3 讨论

在骨外伤后,若在外伤部位出现感染,容易在骨折端出现一个炎症病灶区域,继发脓肿。而感染又会进一步以骨折端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继发骨膜、骨髓、骨质的感染,一般以骨破坏为早期的感染表现,会引起创伤部位的软组织发生坏死,随着脓肿压力不断增高,还会形成窦道。一旦发生骨组织或者骨膜的大段缺血坏死,骨修复作用就受到阻碍,也就是说,在骨感染的患者中,骨折愈合困难,尤其是发生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容易由于缺血继发感染,形成死骨。

本文通过对74例外伤性骨感染的患者根据其临床特点进行临床分型,针对性进行治疗,皆取得良好效果,Ⅰ型患者总有效率为90.0%,Ⅱ型总有效率为90.2%,Ⅲ型总有效率为91.3%,不同分型的治疗效果、远期复发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显示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分型采取合适的分期治疗,疗效理想。对Ⅰ型患者,属于轻度感染,一般无内固定松动,无骨痂形成,也无进行性感染等,因此,治疗以防治感染及预防复发为主,一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外固定支架固定后,放置引流及持续冲洗;对Ⅱ型患者,属于中度感染,有部分死骨形成,骨外露及窦道形成等,因此,治疗除Ⅰ型治疗处理外,还需要采取二期手术对感染病灶坏死组织进行处理,若骨折端的修复功能良好,可采取自体松质骨植骨术;对Ⅲ型患者,属于重度感染,且往往合并有严重的死骨形成,有窦道,内固定外露等,局部的软组织条件较差,因此,需要再Ⅱ型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组织移植治疗,并根据感染灶的范围选择手术术式[2]。

综上所述,对外伤性骨感染患者进行临床分型,综合性分析后对应采取分期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有效缓解病情,减少复发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张垄,同志超,庄岩,等.外伤性骨感染的临床分型及临床意义.实用骨科杂志,2006,12(3):201-203.

[2] 王谦,袁恢明,张垫,等.外伤性骨髓炎的临床分型及临床意义.美中国际创伤杂志,2009,8(2):14-16.

猜你喜欢

窦道髂骨外伤性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髂骨取骨术后继发髂前下棘骨折一例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髓芯减压术自体髂骨移植术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联合治疗战创伤致早期成人股骨头坏死
腹部手术后腹壁窦道形成原因及处理
慢性窦道的诊治
外伤性歪鼻的手术矫治
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疗效观察
双套管冲洗负压吸引治疗窦道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