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BCD2评分对临床确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预测

2012-06-02周松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7期
关键词:短暂性危组脑缺血

周松

2009年6月美国卒中协会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定义为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鉴于脊髓缺血的诊断临床操作性差,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组推荐采用以下定义:“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2]。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约有1/3患者可以进展为脑梗死。故早期对于TIA的可能转归进行评估非常重要。而对于基层医院,采用一套简便、可操作性强、准确的评估方法尤为重要。我们选用ABCD2评分[3]方法对于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门诊和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ABCD2评分对TIA发生后7 d脑梗死发生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95例以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男62例,女33例,年龄35~76岁,平均(57.3±12)岁。所有TIA患者均符合2011年6月份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年)操作流程中第3条:对于社区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鉴于常规采用组织学标准诊断不具有操作性,同时考虑到与国际上、既往流行病学研究数据的可比性和延续性,建议仍采用传统24 h的定义,诊断为临床确诊 TIA[1]。

1.2 ABCD2评分[2]法 ABCD2评分法总分为7分,具体的评分标准如下表1。据ABCD评分将TIA患者划分为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三组。

表1 ABCD2评分

1.3 治疗 除控制基础疾病外,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给予拜阿司匹林、奥扎格雷纳、低分子肝素钠、尿激酶、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等治疗。

1.4 脑梗死的评估方法 脑梗死的诊断按照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所有进展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与头颅CT/MRI表现相符,并均为新发的脑梗死灶,以TIA发作后第7天作为为事件观察终点时间点。头颅CT/MRI检查在安徽省巢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完成。

1.5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组间分析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ABCD2评分方法可以得出,随着TIA患者评分分值的增加,患者在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率也随着增加。7 d内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组脑梗死的发生比例分别为11%、36%和64%,且有显著差异(P<0.05,表2)。其中三组间χ2=9.200,P=0.010,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低危组和高危组χ2=6.518,P=0.011,存在显著差异;中危和高危χ2=1.892,P=0.169不存在差异;低危和中危组χ2=4.220,P=0.040,存在显著差异。

表2 7 d内TIA患者ABCD2评分分值和发生脑梗死的关系

3 讨论

1951年美国著名的脑管病专家 Fisher在Arch Neurol Psychiat杂志首先将一过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发作命名为“TIA”。最近美国卒中协会和中国TIA专家组共识推荐的新的TIA定义较前均有较大的改变[1-2]。既往的定义强调的时症状持续的时间(<24 h),在诊断上尤其强调时间,未能明确的界定组织学范围。而新的定义强调了是否有组织学损伤的,而模糊了时间的界定、鼓励医生使用影像学技术观察有无组织学损伤、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干预等。上述定义的变迁对于TIA的诊断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目前大家已经明白TIA需要干预和处理,但对于部分可能转归为脑梗死的患者需要更加积极的干预和处理。目前应用广泛的即为ABCD2评分系统,当然有条件的医院可以结合ABCD 3-Ⅰ评分系统对TIA患者进行评估。评分的目的是判断导致TIA的病因和可能的发病机制,做出最适宜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我们结合我们基层医院的特点选择采用ABCD2对我院就诊的TIA患者进行观察和评估,得出了随着TIA患者评分分值的增加,患者在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率也随着增加。7 d内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组脑梗死的发生比例分别为11%、36%和64%,且有显著差异。我们统计分析发现中危组和高危组的脑梗死的发生率较低位组明显增高,故对于中、高危组患者需要住院积极干预治疗。但在TIA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总发病率(35%)上稍高于部分国内研究(22.34%、27%),这可能与我院为基层医院且处于农村,部分患者可能ABCD2中因素(年龄、血压、临床症状、症状持续时间和糖尿病)外还存在吸烟、饮酒、高尿酸、高纤维蛋白原、高同型半胱氨酸、高血粘度及颈内动脉狭窄较大等有一定关系。同另外此次观察未能将ABCD2中的每一个不同因素同脑梗死的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也未能将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同ABCD2评分相结合来评估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有待以后进一步观察。

从我们研究中得出,虽然基础医院受条件较差、设备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条件限制,但也可选择一套国内外专家切实认可、简单亦操作、对设备等要求不高、结果可靠的评估方法对不同的疾病进行分层管治,达到节约医疗资源,又能准确评估患者不同的危险程度,予以积极干预,从而未预防各类危、及、重症的发生,减少患者、家属及社会的痛苦。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年).中华内科杂志,2011,50(6):530-533.

[2] Johnston SC,Rothwell PM,Nguyen-Huynh MN,et al.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redict very early stroke risk afte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Lancet,2007,369(9558):283-292.

[3]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279.

猜你喜欢

短暂性危组脑缺血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尤瑞克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氯吡格雷结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发作的临床观察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尼莫地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益气活血、舒筋通络法联合西药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炎性反应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