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癌性发热的疗效观察

2012-06-01陆青媛

当代医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消炎痛癌性体温

陆青媛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晚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该并发症的病程长短不一,有时长达数周,但有时甚至可以长达数月[1-2]。此外,癌性发热常难以治愈,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也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3]。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本来身体就十分虚弱,加之长期发热一方面消耗了患者的体力,另一方面还容易使患者产生烦躁、焦虑心理,严重影响着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应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癌性发热,探讨中医治疗癌性发热的疗效,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癌性发热患者,其中男39例,女47例;年龄49~72岁,平均(64.3±4.8)岁;疾病组成: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9例,原发性肝癌16例,乳腺癌15例,宫颈癌13例,胃癌12例,食管癌7例,膀胱癌4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33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癌性发热的诊断标准如下[4]:①患者经临床以及病理学检查确诊患有恶性肿瘤;②体温至少一次>37.5℃,持续时间>2周;③使用抗生素7d后血象未见改变,体温未见降低;④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感染证据;⑤排除过敏反应、药物热反应、输液反应等。

1.3 患者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

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癌性发热的诊断标准;②患者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基本正常;③患者治疗前Kamofsky评分≥60分,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患者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有严重腹泻、精神病等其他疾病;②女性患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③恶性肿瘤转移至下丘脑引起的中枢性发热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分型论治方法如下:①阴虚发热:主要表现为夜间或午后低热,同时常伴随有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津,甚至有裂纹;烦躁,手足心热;脉细数。治疗原则为滋阴清热;基本方包括青蒿30g,地骨皮、生地、鳖甲各15g,牡丹皮、知母、炒山栀子、竹叶各10g。②少阳郁热: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汗出热退,一日发作1次甚至数次;舌质偏红,苔白或黄;脉弦。治疗原则为疏解少阳郁热;基本方包括地骨皮、柴胡各30g,党参、瓜蒌各15g,陈皮、炒黄芩、半夏各10g,甘草、桂枝各5g。③营卫虚弱:本型多见于放疗、化疗后,且患者易感冒;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恶寒、有汗;舌淡、苔白;脉缓。治疗原则为调和营卫,扶助正气;基本方包括黄芪20g,党参、白芍、桂枝各15g,白术10g,甘草、生姜各5g。④湿郁发热:主要表现为午后身热,身重胸闷;纳差,饮水即吐或呕恶;大便粘滞不爽或溏薄;口苦不渴;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宣畅三焦;基本方包括薏苡仁、青蒿各20g,滑石12g,半夏、竹叶、炒黄芩、杏仁、枳壳、厚朴各10g,通草、蔻仁、甘草各5g;如患者伴随有黄疸则加茵陈30g。

1.4.2 消炎痛栓使用方法 将1颗消炎痛栓轻轻塞入患者肛门内约2cm处,12h后再重复给药1次,此后每天晚上给药1次,每次1颗。

1.5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7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且停药后7d内无发热;有效:患者治疗后体温降低,但未能恢复至正常范围,停药后7d内体温稳定;无效:患者治疗后体温未能控制,或略微降低少许,停药后又回升到治疗前水平。

1.6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之间的比较(例)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癌性发热属于“内伤发热”范畴,在治疗方面的主要原则应为补虚泻实、调理阴阳,然后再针对血瘀、血虚、气滞、气虚、阴虚等不同证候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5]。此外,我们还应注重引经药物的使用,往往可以较好的疗效[6]。在本研究中,我们给予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不同的降热方案,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辨证施治,对照组患者接受消炎痛栓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癌性发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1]贾英杰,李小江,张莹,等.中药癌热宁栓剂治疗癌性发热3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8(4):318-321.

[2]张丽莉,于硕,傅华秀,等.2种不同降温方法在癌性发热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0,16(12):146.

[3]吕雪英,张晓琛,杨云梅.罗非昔布治疗癌性发热21例临床观察[J].实用肿瘤杂志,19(2):156-157.

[4]李金彩,朱锐.中医辨证治疗癌性发热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3):34.

[5]李柳,吴勉华.中医治疗癌性发热研究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2):124-125.

[6]刘朝霞,焦中华.癌性发热的中医辨治体会[J].北京中医,2004,23(4):199-201.

猜你喜欢

消炎痛癌性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消炎痛和布洛芬口服及灌肠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口服布洛芬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的效果观察
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消炎痛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效果观察
藏药渣驯及其不同萃取部位抗胃溃疡抗肝损伤作用的比较研究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麝蟾镇痛膏治疗150例癌性疼痛的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