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姜艾灸促进腹部术后肠蠕动恢复50例的疗效观察

2012-06-01李艳妍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8期
关键词:艾炷肠蠕动施灸

李艳妍

腹部手术是外科治疗腹部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而术后肠功能的恢复对腹部手术至关重要,肠蠕动恢复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恢复的进展[1]。由于腹部手术及麻醉均可引起胃肠蠕动功能减弱,使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麻痹,重者因肠麻痹时间长进一步产生肠粘连、肠梗阻、肠坏死、中毒性休克、败血症等。腹部术后患者肠蠕动恢复越早,患者进食就越早,患者早进食能够增加机体营养,促进伤口愈合,同时能进食对患者也是一种鼓励,患者良好的精神状态对康复也是一种促进。我科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的5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进行隔姜艾柱灸神厥、足三里穴,与不用隔姜艾柱灸神厥、足三里穴的患者比较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进行隔姜艾柱灸的患者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前,疗效明显。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在我科行腹部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13~80岁,平均年龄(42±18.7)岁,其中胆石症胆囊炎胆襄切除术4例,阑尾炎阑尾切除术31例,胃溃疡、消化道穿孔修补术4例,胃大部分切除术3例,食道癌、结肠肿瘤切除5例,肠梗阻、肠套叠手术2例,肝肿瘤切除1例。对照组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13~85岁,平均年龄(41.3±19.2)岁,其中胆石症胆囊炎胆襄切除术3例,阑尾炎阑尾切除术3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4例,胃大部分切除术4例,结肠肿瘤切除6例,肠梗阻手术1例。两组患者病情、年龄、性别等经SPSS 10.0统计软件包处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实验组:按外科护理常规禁食,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做好心理护理,术后第1天开始选神厥穴、足三里穴进行艾灸。在施灸部位皮肤涂上凡士林,用鲜生姜作为间隔物,鲜生姜切成约0.5 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艾炷燃尽除去余灰更换一壮再灸[2]。一般连灸3~5壮,至灸处皮肤红晕、不起疱为度。每天一次,每次约15 min。对照组:按外科护理常规禁食,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做好心理护理。

1.3 判断标准 肠鸣音恢复的判断标准:在右下腹部作为肠鸣音听诊点,每分钟肠鸣音≥4次,判断为肠鸣音恢复[3]。从术后第1天开始,每日7时、13时、21时分别用听诊器在患者腹部听诊判断肠鸣音的恢复及询问患者肛门排气的时间。通过观察患者腹部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来比较两组患者肠蠕动功能恢复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用t检验分别对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来进行比较,观察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应用t检验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P值均小于0.01。两组比较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意义。

3 讨论

3.1 隔姜艾灸的作用 鲜生姜为辛温解表药,具有散寒解表,温胃止吐功用,属益气、补血、养阴、扶阳之品。艾叶为理血药,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功用,能化瘀、温经止血。而艾灸借艾火的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腧穴,达到温经通络,活血行气,益气扶正,散寒祛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预防保健康复作用。神厥、足三里有调理脾胃、补养气血,扶正壮阳之功。艾柱隔姜灸神厥、足三里能调理阴阳和脏腑,健运脾阳、补中益气、温中散寒、宣通气机、强壮全身。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艾柱隔姜灸刺激神厥、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神厥、足三里隔姜艾灸可有效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尽早排气。

3.2 护理措施 ①施灸前的准备: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神厥、足三里隔姜灸的方法、作用、效果,以及患者的配合。施灸前备齐用物,协助患者摆好体位,一般取平卧位。根据取穴法取神厥、足三里穴位。②正确取穴:神阙穴取法:腹部,脐中央;足三里穴取法:犊鼻穴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或以患者同侧手掌心包住髌骨,向下伸展手指,中指放置胫骨外缘,中指尖所到之处取穴[4]。③施灸的注意事项:施灸过程中应注意施灸顺序,一般是先上后下,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对体弱患者,灸时艾炷不可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施灸时体位要平,防止艾炷倒伏或艾灰脱落灼伤皮肤及烧损衣被;向患者及家属宣传隔姜艾炷灸的目的和相关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使其了解隔姜艾炷灸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施灸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神色及局部皮肤情况,如果患者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甚至出冷汗,四肢湿冷等“晕灸”现象,多为患者精神紧张引起,要及时处理,暂停施灸,让患者平卧休息,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顾虑,让患者放松后再灸,以局部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宜。施灸后要多巡视病房,注意观察患者腹部情况,并告知患者及家属腹部盘气样痛为正常现象。观察施灸后患者局部皮肤有无水泡、掻痒等不适。

本组研究显示,隔姜艾柱灸神厥、足三里可有效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减少腹部术后腹胀、肠粘连等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对腹部术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应琴华,蔡丹艳.穴位注射对术后肠蠕动恢复的护理及疗效观察.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10,5(1):30-31.

[2]刘永兰主编.中医护理学基础.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69.

[3]陈文彬,潘祥林主编.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4-185.

[4]温茂兴,段晓慧主编.中医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4.

猜你喜欢

艾炷肠蠕动施灸
Chinese Acupuncture
中暑
雷火灸干预直肠癌根治术后肠蠕动恢复45例
穴位注射联合艾灸在腹部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芒硝敷脐促进大肠癌术后肠蠕动的临床研究
有的便秘只是药物的副作用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隔姜灸治疗五更泻1例
周围性面瘫用苇管灸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