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与反思判断力在科学中的作用

2012-04-23刘漫

社会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理性

摘 要:

康德哲学中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对科学的证成。《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的理论用途及《判断力批判》中的反思判断力对经验性规律的系统统一性的作用,这两者与科学的体系性之间不仅存在一定的关系,而且这两种认识能力之间具有承接和角色转换。理性或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判断力对理性的这种承接关系表现在,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这个较为模糊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将理性的“终极目的”的先天原则在经验世界中表达出来,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能力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合目的性原则的确立保证了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系统性的作用。

关键词:理性;反思判断力;自然科学的系统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4-0135-08

一、从《纯粹理性批判》到《判断力批判》

1781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作为其批判哲学体系的开端,康德此时在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提出,“这个批判必须首先摆明形而上学之可能性的源泉和条件,并清理和平整全部杂草丛生的地基”①。康德时代是牛顿科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但是牛顿科学的出现不能直接解决形而上学的困境,反思过去形而上学的失败,康德认识到形而上学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②,要正视形而上学的倾向,我们需要一个公正无私的法庭的审判,“这个法庭不是别的,正是纯粹理性的批判”③。因而,纯粹理性批判的首要任务是为形而上学奠基。

ゴ恿硪环矫胬此担科学振兴的时代带给了康德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试图通过类比的方式,把数学、物理学已成功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引入形而上学,由此引发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建立科学形而上学的道路上,他宣称“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④。纯粹理性批判,以理性自身的法则来对自身进行批判,首先由对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奠基开始,在此基础上才能回答“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如何可能的”⑤的问题。因而,纯粹理性批判首先从“人为自然立法”,对人的知识能力进行批判,并对知识的界限和范围进行考察开始。

タ档露匀鲜赌芰Φ幕分从低级的感性,进到知性,最后达到最高的理性。感性是接受性的能力,正是康德对先天直观形式的发现,划开了现象和物自体的界限,从而实现了哥白尼式革命的倒转。知性是规定性的能力,是“人为自然立法”的根本,它通过纯粹知性概念来做判断,保证了知识的客观有效性。理性是原则的能力,是人最高级的能力,但它也是形而上学谬误的根源,因此成为康德悬置知识以便为信仰留下地盘的重点。限制了知识的范围后,理性在信仰和道德的地盘另有一番天下,这是理性在实践方面的用途。理性在理论方面有什么运用呢?一方面,当它试图判定对象,并把知识扩展到超出可能经验的限制时,它就完全是辩证的,会产生先验的幻相,这就是过去形而上学失败的根源。我们通过对认识能力的批判,认识到这种幻相的根源,努力防止它的欺骗;另一方面,康德说“一切在我们力量的本性中建立起来的东西都必然是合目的的并且与这些力量的正确运用相一致的,只要我们能够防止某种误解并找到它们的真正的方向”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A642/B670-A643/B671,第506页。

,理性及它所建立起来的先验理念在认识中也有积极的作用,那就是理性对知性的调节性作用。康德说“没有理性就不会有知性的任何连贯的运用”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A651/B679,第511页。

,理性致力于知识的系统化,在科学研究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1790年,《判断力批判》出版,它的面世是伴随着康德对一种独立的认识能力——反思判断力——的先天原则的发现而来。因而,作为对判断力的批判,这本书虽然涉及从审美到有机体理论的广泛题材范围,但贯穿始终的概念却是反思判断力。判断力作为知性和理性的中间环节,担当着沟通自然和自由的重要任务。保罗·盖耶认为在《判断力批判》中至少包含六种反思判断,它们是:针对自然法则的系统性的反思判断;对自然美的审美判断;对崇高的反思判断;对艺术品的反思判断;对有机物的反思判断;以及对自然自身作为一个系统的反思判断

Paul Guyer, Kants Principles of Reflecting Judgment, Paul Guyer(ed.):獽ants 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 Critical Essays, Lanham, 2003, page2.

。先不论这种分类方式是否正确合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这六种确实是《判断力批判》中谈论过的话题。这其中,“对自然美的审美判断;对崇高的反思判断;对艺术品的反思判断”属于《判断力批判》前半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考察的内容;“对有机物的反思判断;以及对自然自身作为一个系统的反思判断”,是后半部分“目的论判断力批判”考察的内容;只有“针对自然法则的系统性的反思判断”似乎只在康德为《判断力批判》所写的前后两个导言中谈及

《判断力批判》第一导言写于该书成书之前,出版前碍于第一导言太长,康德重新写了第二导言。但康德并没有否定第一导言的价值和意义。

シ此寂卸狭Χ宰匀环ㄔ虻牡鹘谛宰饔糜搿洞看饫硇耘判》中理性对知性的调节性作用之间是否存在一致性,以及这种一致关系如何反映康德前后思想的变化,是学者长期争论的热点

如在Paul Guyer的论文《理性和反思判断力:康德论系统性的重要意义》(Paul Guyer:Reason and Reflective Judgement:Kant on the significance of Systematicity, Nous, 24, 1990, p17-43)文题即点明了理性和反思判断力在系统性上的关联性。另外,涉及对康德科学统一性的研究,及涉及对《判断力批判》整体起源的研究中,多涉及这一话题,但因为研究视角的差异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也有较大的差异。具体可参看Philip Kitcher:The unity of Science and the Unity of Nature(in Paolo parrin,ed.,Kant and Contemporary Epistmology,p253-272)、Irmgard Scherer:The Crisis of Judgment in Kants Three Critiques——In Search of a Science of Aesthetics(New York:Peter Lang -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1995)等。

。而对于这一点,我曾经在一篇旧作中进行过研究,我认为这两者之间具有一种类似性和承接关系,正是反思判断力与理性的暗合,成为它能够沟通自然和自由的能力的源泉

刘漫:《试论目的论判断力在判断力中的位置——读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今天看来,这种看法仍算不上错误,但是不够细致,更何况,我在那篇论文中将反思判断力对自然法则的调节性作用与目的论判断力混同在一起,这种做法无论如何失于武断。因而我会在第三部分内容中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并提出新的观点。

ヒ陨鲜嵌浴洞看饫硇耘判》中的理性及《判断力批判》中的反思判断力,它们与知识的系统性相关联的背景描述,并引出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文中的任务是先对理性和反思判断力在科学中的作用加以较为详细的考察,论证反思判断力对理性的思辨性用途的承接关系。在此基础上接着进一步讨论《判断力批判》中的反思判断力相对于理性的思辨性用途的角色转换。

二、知性、理性、反思判断力与科学的系统统一性

ス赜诳蒲В康德认为其根本特点是系统的统一性,“系统的统一性就是使普通的知识首次成为科学、亦即使知识的一个单纯聚集成为一个系统的东西”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A832/B860,第628-629页。

。但这种系统的统一性,是某种特定意义上的系统统一性。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区分知识围绕知性概念的系统统一性与围绕理性概念的系统统一性。前者形成了“普通的知识”,只有后者“使知识的一个单纯聚集成为一個系统的东西”,最终促成了科学的形成。

ィㄒ唬┲性与科学的系统统一性

ピ1786年发表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康德从自然科学中区分出了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所谓形而上学,在这里的定义是“仅仅出自概念的纯粹理性知识叫作纯哲学或形而上学”,“自然科学只能由其纯粹部分,即包含着其他一切对自然的解释的先验原则的部分中,推导出这一命名的合法性,并且知识靠了这纯粹部分才成为本义上的科学”

[德]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邓晓芒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5页。

。这个形而上学定义中的纯粹理性我们应该作广义上的理解,它包含知性、判断力与狭义理性的高级认识能力。然而,使得自然科学成为本义上的科学的纯粹部分,是仅仅出自纯粹知性概念的知识。“使一个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系统,尤其是有形自然的形而上学系统臻于完善的构架,就是范畴表。因为没有更多的纯粹知性概念可以涉及到事物的本性。在四类范畴,即量、质、关系、还有样态的范畴之下,必定可以产生出某种一般物质的普遍概念的甚至是一切的规定性,因而甚至也必定可以产生出一切可以被范畴先验地思考的东西,可以在数学的构想中呈现的东西,或可以在经验中作为确定的经验对象被给予的东西。在这里不可能作更多的发现和添加,顶多可以在也许缺乏清晰性和彻底性的地方作些完善。”

[德]康德: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第12-13页。

知性是规定性的能力,它是我们认识得以可能的基础。从认识的层面来说,我们的每一个经验性判断中,都包含了这个先验的基础。

サ是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基础说明了什么?“在一切称之为形而上学的处理方式中都可以期望有科学的绝对完满性,我们不可能在任何别样的知识类型中期待这样的完满性,而正是在象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中,我们才可能有把握地期待它,在这时它也就是有形自然的形而上学完满性;其原因在于,当对象仅仅必须根据思维的普遍法则来设想时,它就被放在形而上学中考察;当它必须根据(既是纯粹的又是经验的)直观的数据来设想时,则被放在其他学科中来考察。这样一来,由于对象在形而上学中必须随时和思维的一切必然性法则相比较,形而上学就必须给出可以详尽叙述完的那些知识的一个确切的数目;其他科学则由于它们提供着(纯粹的或经验的)直观的一个无限杂多性,因而也提供出思维对象的无限杂多性,就永远达不到绝对的完满性,而是可以无限地扩展;就象在纯粹数学和经验的自然学说中那样。”

[德]康德: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第11页。

因为直观的无限杂多性,经验科学永远无法达到绝对的完满性。但是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基础作为经验科学得以可能的基础,可以有一种完满性,它是由知性原则构成的系统统一性。围绕着这种知性的系统统一性,经验自然科学有无限扩展的余地。

ィǘ)理性与系统的统一性

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辩证论的附录中,康德明确而详细地谈到了知识的系统统一性的理念。“如果我们对我们的知性知识在其整个范围内来加以概览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理性在这方面完全独特地加以指定并力图实现出来的东西,就是知识的系统化,也就是知识出自一个原则的关联。这种理性统一性任何时候都是以一个理念为前提的,就是说,这种理念有关知识的一个整体的形式,这整体先行于各部分的确定知识,并包含有先天地确定每个部分的位置及其对别的部分的关系的那些条件。”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A645/B673,第507页。

知识的系统统一性的理念是一个理性的概念,虽然它与知性两者都是思辨性的运用,都是为了形成有关自然的知识,但相比于知性的系统统一性,它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1.它是悬拟的而不是确定的。知性的系统统一性能够达到绝对的完善性,它能够表象出来,那就是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的原则系统;而知识的系统统一性理念如同其它先验理念一样,无法有“绝对的对象”,而只能有“理念中的对象”,康德认为“它实际上只是一个图型”,借此它没有直接作用于任何对象,只是把知性认识的结果按照其系统统一性组织起来,因而它只是“间接地向我们表象出来”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A670/B698,第524页。

。因为理性的这种普遍不是“本身确定的和被给予的”,它只是“悬拟的”,因而理性在思辨的用途上是假设的运用,而不是无可置疑的运用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A646/B674,第508页。

2.它的作用对象与知性不同。知性的系统性限定了我们规定经验知识的方式,而知识的系统统一性理念的目标是调节知性认识的结果,使得它们形成知识的系统统一性的层级结构。这两种系统统一性的内涵和作用对象有很大的差别。自然的形而上学强调的是一种认识方式的系统统一性,它区别于一般形而上学的空洞概念,为形而上学提供了具体的例证;同时它也为划清知性和理性的边界做了重要的工作,以防止我们的自然研究扩展到这个完善性的体系之外,因为超出这个体系我们也就超出了认识的边界。在思辨哲学的地盘上,感性给出了经验性杂多的呈现方式,可能经验的范围是无以穷尽的,它的界限只是它的先天直观的形式,也就是只有在感性中呈现出来的东西才能够成为经验,才有被认识的可能性。而在此对象范围内,知性给出了经验得以规定的方式,这些方式具有有限的完满的系统统一性,我们不可能用超出这些方式的其他别的方式去规定感性杂多。与之相对照,“理性永远不直接和一个对象发生关系,而只和知性发生关系,并借助于知性而和理性自己的经验性运用发生关系,所以它并不创立任何(关于客体的)概念,而只是整理这些概念,并赋予它们以在其最大可能的扩展中所可能具有的那种统一性,也就是在与诸序列的总体性关系中的统一性,知性则根本不是着眼于这个总体性,相反,知性所注意的只是诸条件的序列处处都借以按照概念而完成的那种连结。所以理性真正说来只把知性及其合目的性的职能当作对象,而且,正如知性通过概念把杂多在客体中结合起来一样,理性那方面也通过理念把概念的杂多结合起来,因为它为知性行动的目的设立了某种集合的统一性,不然这些知性行动就只是致力于分殊的统一性”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A643/B671-A644/B672,第506页。

。理性为知性的分殊的统一性设立了更高一级的目标,就是知性的认识结果之间也形成更大的系统统一性。在此目标之下,理性既在做帮助知性已形成的知识形成系统统一性的知识体系的梳理工作,又作为启发性的原则帮助知性不断扩展经验性科学知识的疆域。

3.它不具有构成性的客观性,但是具有不确定的客观性。理性在帮助知识形成系统统一性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调节性的而不是构成性的。知性为自然立法,在形成经验知识的过程中,知性起到的是构成性的作用,它成为知识的客观普遍有效性的一部分保证。理性不直接构成知识,它没有创立任何关于客体的概念,只是整理那些概念,它帮助知性梳理它所形成的知识,为知性建立更高的目标,使得知性的行动具有集合的统一性,因而它的作用是调节性的而不是构成性的。然而,“理性的寻求统一性这一法则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没有这种统一性就不会有任何理性,而没有理性就不会有知性的任何连贯的运用,并且在缺乏这种连贯运用的地方也就不会有经验性真理的任何充分的标志了,所以我们必须就这种标志而言把自然的系统统一性绝对地预设为客观上有效的和必然的了”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A651/B679,第511页。

。理性在知识上虽然只具有调节性的作用,但对于知识的这种调节性运用仍然具有一种尽管是想当然的、不确定的客观有效性

杨祖陶、邓晓芒:《〈纯粹理性批判〉指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7页。

。这是因为在认识的过程中,虽然理性不是立法的能力,它与知性之间仍然有一种依存关系,它们发挥的作用不同,离开理性,知性就不会有连贯、协调有序的运作,它的正常功能都得不到保证。

4.它是启发式的原则。理性的知识统一性的理念通过它的三个逻辑原则——同类性原则、特殊化原则和连续性原则,提供给我们完善自然科学知识的系统性的线索。它们不仅能使我们对已经认识到的经验知识进行整理、分类,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对未经过加工的理性直觉进行处理,以形成探索和扩展经验性知识的思路和线索。

ィㄈ)反思判断力与科学的系统统一性

ピ凇杜卸狭ε判》第一版导言第IV节:对判断力成为系统的经验中,康德论证到:“所有那些流行的公式:自然采取最短的路程——它不作任何无用的事——它在各种杂多形式中不作任何跳跃(continuum formarum 拉丁文:连续律)——它在种的方面是丰富的,但在类的方面却很节约,如此等等,这些无非都正是对判断力为了使经验成为系统、因而也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确定一条原则所作的同一个先验表达。能够先天地建立起这样一条自然法则的既不是知性,也不是理性。这是因为,自然在其单纯的形式法则中(由此它就是一般经验的对象)遵照着我们的知性,这一点是很容易看出来的,但在特殊法则方面,在这些法则的多样性和不同质性方面,自然就摆脱了我们立法的认识能力的一切限制,这就有判断力的一条单纯的预设,即为了判断力的独特的运用而从经验性的特殊随时攀升到更普遍而同样是经验性的东西,以便把经验性的诸法则统一起来,而上述原则所建立的就是这种统一。我们也决不能把这样一条原则算在经验的账上,因为只有在这一原则的预设下经验才可能以系统的方式进行”

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附录一《判断力批判》第一导言(译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142页。Immanuel Kant:Knitik Urteilskraft,herausqeben von Heiner Klemme,Hamburg:Felix Meiner Verlag,2009,pp.502-503.

ピ谏鲜鲆文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康德把判断力的统一性认为是经验性诸法则的统一性,这是高于知性的统一性之上的统一性,但是它与理性的统一性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回到《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辩证论附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康德认为理性的系统统一性理念在这三条逻辑原则之下,它们是“诸形式的同类性原则、特殊化原则和连续性原则”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A658/B686,第516页。

。这些与判断力为了经验的系统性的先验表达至少是有相重合的部分。“它在各种杂多形式中不作任何跳跃(continuum formarum 拉丁文:连续律)——它在种的方面是丰富的,但在类的方面却很节约”,这三条原则正好对应于理性的连续性原则、同类性原则和特殊化原则。但是康德又说,“这些无非都正是对判断力为了使经验成为系统、因而也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确定一条原则所作的同一个先验表达。能够先天地建立起这样一条自然法则的既不是知性,也不是理性”。判断力也是为了让经验性规律成为一个统一性的整体,它的作用也是对经验性概念和经验性特殊规律的整理,这是跟理性一致的,所以基本上可以断定,康德在这两个地方是在谈论同一个问题。但为什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辩证论附录中认为是理性理念的三条逻辑原则,在《判断力批判》的导言被说成是对一条先验原则的“同一个先验表达”,并且既不是知性又不是理性能建立的呢?这引起了我们对第三部分问题的思考,而这个在《判断力批判》中使经验性规律成为一个系统统一体的原则,就是判断力自己为自己建立起来的先天原则——合目的性的原则。

三、反思判断力相对于理性的角色转换

ト说母呒度鲜赌芰Ψ治知性、判断力和理性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知性为自然立法,其先天原则为“合规律性”;理性为自由立法,其先天原则为“终极目的”;判断力没有自己的领地,它只对自己立法,“这种能力借此只是给它自己而不是给自然界提供一个规律”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其先天原则为“合目的性”。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辨证论附录中谈到的理性的理论方面的用途,它不能为自然立法,因而它的作用只能是调节性的。但是理性毕竟是同一个理性,由于“纯粹理性批判在其与思辨理性结合时的优先地位”, 并且由于“这种结合绝不是偶然的和随意的,而是先天地建立在理性本身之上的,因而是必然的”,理性的思辨用途与实践用途之间必然存在着根源性的关联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167页。

ピ凇洞看饫硇耘判》“纯粹理性的建筑术”中,康德说,“在理性的治下,我们的一般知识决不允许构成什么梦幻曲,而必须构成一个系统,惟有在系统中这些知识才能支持和促进理性的根本目的。但我所理解的系统就是杂多知识在一個理念之下的统一性”,“这个理念为了实现出来,就需要一个图型,即需要一个从目的原则中先天得到规定的本质性的杂多和各部分的秩序”

[德]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A833/B825 第629-630页。

。早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要素论中,康德就用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法来联结感性和知性这两种认识能力,现在这个“图型”,或“图型的类似物”

[德]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A665/B693 第520页。

又被引入作为理性与知性之间的一个联结。在对它的表达中,康德也不可避免的使用了“目的原则”这个概念,而一切的“目的”都只能出自于理性的根源

详细讨论请参考Paul Guyer的论文Kants Teleological Conception of Philosophy and its Development(Dietmar H.Heidemann ed.:Kant Yearbook 1/2009——Teleology,Berlin:Walter de Gruyter GmbH&Co,2009,p57-97)。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更清楚地把它表达为“合目的性”原则,并且真正地把这个原则建立起来。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用一种比较强硬的方式把理性的作用塞进由知性立法的自然领地,那么《判断力批判》则做了更多的工作,它建立起“合目的性”的先天原则,把理性的思辨的兴趣更自然表达出来,代替了“图型”这个说法。康德费尽心思写出《判断力批判》,反思判断力区别于理性直接对知识的调节性作用有其复杂的动机,在本文框架中很难详细的展开,在此处我只粗略地提出解决的主要步骤:

1、反思判断力通过纯粹审美判断力在认识能力的主观条件上为一切判断力奠基,并建立起合目的性的审美表象。纯粹审美判断也就是鉴赏判断,是无利害、不依赖于概念,而用美和愉悦来规定客体的判断。一方面,“激活这两种能力(想象力和知性)、使之成为不确定的,但毕竟借助于被给予的表象的诱因而一致起来的活动,也就是属于一般人的那种活动的,是感觉,它的普遍可传达性是鉴赏判断所假定了的”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另一方面,“这愉快所能表达的就无非是客体对那些在反思判断力中起作用的认识能力的适合性,而就它们在这里起作用而言,那么这愉快所能表达的就是客体的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ニ淙淮看馍竺琅卸贤ü愉悦感,只建立起合目的性的审美表象。但康德用合目的性的逻辑表象与审美表象沟通起来,建立起把反思判断力融贯为一个整体的合目的性原则。

2、合目的性的逻辑表象或客观的质料的合目的性,是按照概念来评判的。在目的论判断力部分,康德主要谈到了作为自然目的的有机体,以及把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的自然目的论。这两者之中,前者是内在的合目的性的,后者是外在的合目的性的。

グ炎匀蛔魑一个整体的自然目的论(以及由对它的误解而来的自然神论)与反思判断力对经验性规律的系统统一性之间的关系,可以与《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的三个先验理念与理性的知识的系统统一性理念之间的关系做对比理解。理性按照判断的类型,只有三个纯粹先验理念——宇宙整体、灵魂和上帝,分别对应于理性物理学、理性心理学及理性神学,这种三分法也是康德时代对形而上学的区分。这三种理性学又分别对应于物质性自然的统一性、非物质性自然的统一性与整个自然的统一性

参见Ina Goy:Architektonik oder Die Kunst der Systeme——Eine Untersuchung zur Systemphilosopie der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Parderborn:mentis Verlag GmbH,2007,p133。

。而康德后来提出的知识的系统统一性的理念与之并不冲突:如果说三个先验理念看重认识的内容方面,知识的系统统一性理念就着重于对认识的形式和结构的规划,是这三个先验理念某个功能的共同方面的表达。在三个理念中上帝的理念代表了最高的统一性,因而,它也为物理学、心理学中的各个具体学科领域提供了最高的背景。我们在小学科的范围内可以致力于小学科中的系统统一性,但眼界扩大到经验自然的范围内,上帝的理念的最高统一性为我们提供了最后的背景。

ピ凇杜卸狭ε判》中,把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所做的目的论判断,是外在的合目的性的判断,也是一个反思判断。自然目的论作为外在合目的性必须有外在的无条件者作为它的终极目的,这有两个走向:一个是“自然神学”;一个是“道德神学”。“自然神学无论它可能被推进到多么远,却并不能向我们展示有关创造的一个终极目的的任何东西;因为它甚至都没有达到提出这终极目的的问题的地步……而它的常识没有达到自己建立一种神学的意图,相反,它仍然还只是一种自然的目的论”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页。

。只有“道德神学”是可能的,仔细检查自身中“自然神学”的倾向,“我们将会看到,真正说来一个基于完全不同的理性运用(实践的运用)之上的最高存在者的理念先天地在我们里面奠定着根基,它驱动着我们把一个自然目的论关于自然中诸目的的原始根据的有缺陷的表象补充为一个神的概念;而我们也将不会去错误地想想,凭借这个理念,通过理性在自然的世界知识上的理论运用,就完成了一种神学,更不用说就证明了这个理念的实在性了”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5页。

。在这里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第一批判和第三批判的一致性,第一批判中理性的思辨兴趣只凭借理念的调节性作用来表达稍显尴尬和单薄,而合目的性的原则及作为反思判断的自然目的论正是这种理性最高存在者理念在经验世界中的主观的、非实在性的表达。与第一批判相对应,自然目的论也为反思判断力对经验性规律的系统统一性的作用,提供了背景的依托。

3、反思判断力所做的判断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有纯粹鉴赏判断、崇高判断、对有机体的判断、目的论的判断等,这些判断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形成了一个判断。虽然这种判断不是客观有效性的知识,却可以对之做主观的理解。而这些判断本身都通过合目的性的展现,表现了自由在自然中的类比,起到了沟通自然和自由的作用。在《判断力批判》两版导言中都明显地探讨了的反思判断力对经验性规律的系统统一性的作用,但这一点在正文中却没怎么谈及。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反思判断力使经验科学成为系统统一体的作用,并不像后面那些反思判断力的作用一样,形成了一个判断。它不是对经验的主观判断,不是对合目的性原则的建立或体现,它就是反思判断力作为认识能力本身的作用,是合目的性在主观的调节的意义上对知性产生的作用。

结 语

ピ谧匀涣煊蛑兄性是立法的能力,它保证了知识的客观有效性,是我们的认识得以可能的条件。但是,认识是我们的各种认识能力共同参与的结果。我们的认识有两个来源:认识能力的先天来源,和后天的经验性来源。经验性的偶然性和多样性不能通过知性规定下来,因而知性对于经验知识确定性是无能为力的。理性的知识系统统一性的理念为这个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它通过“图型”及理念的三条逻辑原则规定经验的本质性杂多和各部分的秩序,把已经得到的经验性规律和普遍规律整理成相对的(尽管无法完全实现的)系统性体系,并给予在这个系统性体系中能够与其他规律相协调的特殊经验性规律以不确定的客观性。虽然这种客观性仍然向偶然性敞开,等待无穷多的经验的检验,但毕竟有了一种科学意义上的客觀性。另一方面,理性的这种作用也可以体现为科学研究的启发性原则。

ァ杜卸狭ε判》中,康德延续了对理性这种功能的讨论,并把它转交给反思判断力。这是因为,《判断力批判》对合目的性原则的发现和确立为理性在理论方面的用途做了更好地注解。合目的性的原则虽然是反思的、调节性的,但仍然可以对规定性的、构成性的知识形成科学性的体系起到重要的作用。合目的性原则导源于理性的“终极目的”原则,从《判断力批判》的角度来说,它也更好地完成了从自然到自由的沟通。合目的性的原则不仅从审美判断、自然合目的性判断这些反思性的判断上体现出来,它也从对知性的调节性作用上体现出来。所以,康德用反思判断力的作用取代了“理性理念的图型”这个模糊的表达方式,在这个问题上他既有更清楚地、简化地处理问题的考虑,也有哲学体系性角度的考虑。

(責任编辑:周小玲)

On the Role of Reason and the Power of Reflection

of Judgement in Science

——A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Kants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and The Critique of Power of Judgement

Liu Man

Abstract:

A very important task of kant's philosophy is the demonstration of science. On the basis of two of kant's Three Critiques, this paper devotes itself to discuss the theore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reason within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and to discuss how the power of reflective judgement effects the systematic unity of empirical laws within The Critique of Power of Judgement. Furthermor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oth and systematic unity of science, continuity and role switching of these two cognitive power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 that the reason or the power of judgment plays a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ce.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it is through the power of reflective judgement's supplanting of the “schema” ofthe idea in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which is a more ambiguous than the power of judgement. The continuity of the reflective judgement and the reason can be manifested that, Kant expresses reason's priori principle in the emperientical world as the a priori principle of the power of judgement by the principle of purposiveness which is established by aesthetic judgement. It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inciple of purposiveness guarantees the activity of the power of reflective judgement to the systematicness of science.

Keywords:

Reason;The Power of Reflective Judgement;Systematic Unity of Nature Science

猜你喜欢

理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愈发达,世界愈狭小
欲望膨胀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与情感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理性观的反思与当代教育精神的走向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感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