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以来口语中“即”用法的演变

2012-04-20徐娟娟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梵志连词音节

徐娟娟

(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 210093)

唐以来口语中“即”用法的演变

徐娟娟

(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 210093)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即”的使用范围有所变化。借助唐代以来口语语料的分析,可大致考察“即”的用法演变过程。

即;唐代;口语

《现代汉语词典》中,“即”有以下几个义项:即11)靠近;接触:若即若离。2)到;开始从事:即位。3)当下;目前:即日。4)就着(当前环境):即景。5)姓。即2〈书〉1)就是:非此即彼——只与“非”连用,“不是……就是”之义。2)就;便:一触即发。3)连即使。[1]637可见,“即”已不单独使用,只作为一个语素,为实义;而它用作虚词,只出现在书面语中。

《汉语大字典》列出“即(卽[2]314)”16个义项:1就食。2就;接近;靠近。3到,达到。4迎合;符合。5登。6追逐;寻求。7今。8古代法律专门术语。9半。10舍。11烛头烬。12同“堲”。1)疾;憎恶。2)烧土为砖。13副词。1)表示时间,相当于“就”、“即刻”。2)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仅”。3)与“非”连用,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不是……就是……”。4)表示强调,相当于“就是”。14介词。1)表示方式、依据,相当于“就”、“按照”。2)犹“就地”之“就”。15连词。1)表示相承,相当于“则”、“乃”。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3)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尽管”。16姓。[2]316-317其中有13项为实义用法。对照《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其大部分实义用法及一些虚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可见“即”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使用范围有所变化。作为一个词而不是语素,其实词用法消失,虚词用法范围缩小,口语中很少使用。

本文选用唐五代到清初反映口语面貌的语料,探讨“即”用法的演变情况。

一、唐五代“即”的用法

(一)表示判断

“即”用在主语和宾语中间,兼有副词和系词功能,相当于“就是”。如:

兄卽清河崔公之第五息,嫂卽太原王公之第三女。(游仙窟)

你道生时乐,吾道死时好。死即长夜眠,生即缘长道。(王梵志诗·王你道生时乐)

“即”与“是”连用,相当于“就是”,加强肯定语气。如:

言语卽是文字。(六祖坛经)

故仏慈悲,开此方便,用建盂兰盆者,卽是其事也。(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

“即”还可与“是”构成“即……是(也)”结构。如:

即此山是也。(游仙窟)

佛法平沉,卽此便是。(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

(二)表示即刻

“即”为副词,表时间连接,先后两种动作行为相继发生,相当于“就、便、立即、马上”等。如:

众人皆大笑,一时倶坐,卽唤香儿取酒。(游仙窟)

虑恐楚使相逢,不得久停,至岸卽发。(伍子胥变文)

雀儿出来,不问好恶,拔拳卽差。(燕子赋)

(三)表示转折

“即”为副词,相当于“却”。如:

因何闻法卽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六祖坛经)

夫妇拟百年,妻即在前死。(王梵志诗·夫妇拟百年)

(四)表示范围

“即”为副词,表示仅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仅仅、只”,有时与“只”连用。如:

皇帝亦见,宣问皇后:“缘卽罪杨坚一人,不干皇后之事。”(韩擒虎话本)

推五岳卽须臾,喝太阳海水,时向逆流。(叶浄能诗)

各自观察,莫错用意,经中只卽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性不归,无所依处。(六祖坛经)

(五)表示实现

同副词“既”,“已经”之义。此用法《汉语大字典》未收,《故训汇纂》收义项“即当为既”[3]286。如:

朕未登机之日,卽有皇后,及至登机已来,全无子息。(叶浄能诗)

儿替阿耶来,新妇替家母。替人即到来,条録相分付。(王梵志诗·用钱索新妇)

(六)表示进行

介词,下接表行为发生时间、处所或条件的词语,相当于“当、就着、就在”等。基本用在时间前,如“即日、即时”等。此用法今只在书面语中保留。如:

卽时豁然,还得本心。(六祖坛经)

我卽如今设何计,除灭不交出世间。(破魔变文)

师曰:“你卽今是什摩?”(祖堂集·卷五·龙潭和尚)

(七)表示假设

假设连词,用在复合句的前一个分句,表假设,相当于“假使、假如、要是”;用在后一个分句,表结果或推论,相当于“则、那么”等。如:

十娘咏曰:“双燕子,可可事风流。卽令人得伴,更亦不相求。”(游仙窟)

贪钱险不避,逐法易成难。即今不如此,宁随体上寒。(王梵志诗·壮年凡几日)

师曰:“众生若闻,卽非众生。”(祖堂集·卷三·慧忠国师)

(八)表示因果

承接连词,表上下两事相因。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表示结果;前一个分句表示条件或情况。相当于“便、就、则”。如:

又与少年新妇常相见,好卽共有,恶卽自知。(秋胡变文)

自古有言:军慢卽将殀,主慢卽国倾。(韩擒虎话本)

既无人缚汝,卽是解脱,何须更求解脱?(祖堂集·卷二·僧㻮)

(九)表示让步

让步连词,用在复合句前一分句,表让步,后一分句表结果。相当于“即使、即便、纵使、尽管”等。如:

自性起念,虽卽见闻觉之,不染万境,而常自在。(六祖坛经)

有幸得逢君子,虽卽家中不被,何惜此之一餐?(伍子胥变文)

王卽情偏宠,其如命不长。(欢喜国王缘)

(十)表示归属

主谓之间,表示陈述对象属“即”后面所述情况。或相当于“是”,或可省略。如:

臣卽生鲁邑,长在魏川。(秋胡变文)

羊即披毛走,人着好衣裳。(王梵志诗·身如圈里羊)

两共前生种,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王梵志诗·贫穷田舍汉)

此义项《汉语大字典》未收。《故训汇纂》收义项“即,犹是”,取例为《战国策·魏策四》“即王有万乘之国”[3]286。原句为“卽王有万乘之国,而以一人之心为也”[4]889-890,“即”与句末“也”连用,表判断。

前引《王梵志诗》几处“即”即便去掉,对句义以及句子通畅没有影响,可以看作是为了凑满一句诗的五个音节,没有实际的结构或意义作用,并不像现代汉语系动词“是”那样在结构中不可或缺。

还有一些“即”亦无明确的实际意义,与“是”字或其他谓词连用,凑足音节。如:

杨坚启言皇后:“某缘力微,如何卽是?”(韩擒虎话本)

对曰:“向阿谁说卽得?”(祖堂集·卷三·慧忠国师)

(十一)表示承接

与“遂、便”等构成双音节连词“遂卽、便卽、卽便”等,表示前后相继关系,相当于“于是、然后”等。如:

(十娘)亦不辞惮。遂卽逶迤而起,婀娜徐行。(游仙窟)

诸善知识,若在学地者,心若有念起,卽便觉照。(神会语录·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

惠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卽辞亲,往黄梅凭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六祖坛经)

(十二)双音连用

与其他副词连用,词义虚化,双音化明显。如:

舜子当卽知是父母小弟也。(舜子变)

人生在世,有身智浮名为二足,忽卽有身而无智,忽卽有智而无身。(㠠山远公话)

要餐顿可食六七十料不足,或卽隐身没影……(叶浄能诗)

唐五代口语语料中,“即”很少有实词义。最多的是用作表动作先后相承的副词、表两事相承的连词,以及与“便、遂”等构成双音副词。作“就”或“就是”,表示判断或加强肯定语气的用法也较多。“即”在唐五代虚词用法很多,范围较现代汉语更宽泛。

二、宋代“即”的用法

(一)表示判断

兼作副词和系词,相当于“就是”。如:

“而生其心”,谓此心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卽真也。(大慧普觉禅师书·答刘宝学)

诵数,卽今人读书记遍数也……(朱子语类·总训门人)

与“是”连用,相当于“就是”,加强肯定语气。如:

真俗不二,即是圣谛第一义。(碧岩录)

盖饥而食者,卽是从里面出来。(朱子语类·总训门人)

与“是”构成“即……是(也)”结构,表判断。如:

他南方魔子,便说卽心是佛。(碧岩录)

盖卿问:“……明道曰‘卽此是恻隐之心。’……”(朱子语类·总训门人)

(二)表示即刻

副词,相当于“就、便、立即、马上”等。如:

自南使过泸沟河,卽焚桥梁。(三朝北盟会编·茅斋自叙)

并吞吴越,七雄交战,卽渐兴楚汉。(刘知远诸宫调)

(三)表示转折

副词,相当于“却”。如:

其鸿河尔、天池北朝言未了公事,使人虽闻,卽不敢归奏。(乙卯入国奏请)

前来蒙丞相惠书,止是说淮南不得屯驻军马,卽不曾见说占据之事。(三朝北盟会编·绍兴甲寅通和录)

(四)表示范围

副词,相当于“仅仅、只”,或与“只”连用。如:

萧相公、梁学士在代州界逐次相见,实卽只闲争相织罗公事,何曾的当商量地界?(乙卯入国奏请)

若雄州不与回报,或虽有回报,内称只是回谢,更无可商量,卽恐北人未肯令臣等依例过界,臣等必直在雄州等候。(乙卯入国奏请)

(五)表示进行

介词,相当于“当、就着、就在”等。如:

且到达磨即今在什么处?(碧岩录)

卽时仓卒治行。(三朝北盟会编·绍兴甲寅通和录)

(丑)卽日恭惟,愿我捉得一片牛皮。(张协状元)

(浄)卽刻共惟台候万福!(张协状元)

以上“即”后接表时间的词,此外还有后接表条件的指示代词“此”。如:

事多质不美者,此言虽若未是太过,然卽此可见其无志,甘于自暴自弃,过孰大焉!……(朱子语类·训门人)

(六)表示假设

假设连词,相当于“假使、假如、要是”,或“则、那么”等。如:

如臣等过界方说,卽与牒去事理无异,但免致界首邀难往复。(乙卯入国奏请)

若下面不免回改,卽恐愈伤事体,费力收拾。(乙卯入国奏请)

(七)表示因果

承接连词,相当于“便、就、则”。如:

及交燕月日,兀室云:“只为所取户口未足,卽无交割月日。”(三朝北盟会编·燕云奉使录)

两下进兵夹攻契丹,卽军马不得过关。(三朝北盟会编·茅斋自叙)

(八)表示让步

相当于“即使、即便、纵使、尽管”等。如:

良嗣错愕失词,答云:“元议割还燕地,若燕京不得,即西京亦不要。”(三朝北盟会编·茅斋自叙)

良嗣惊窘云:“某意但了燕山事,卽吾曹成功,恐因山后坏却,宣赞何苦相戾?”(三朝北盟会编·茅斋自叙)

(九)表示归属

主谓之间,表示陈述对象属“即”后面所述情况;或与“是”字或其他谓词连用,凑足音节。如:

乃俊自出官已来,立到战功,所至今来官资,卽不曾有分毫过犯。(王俊首岳侯状)

且毕竟如何卽是?(碧岩录)

唤卽荣贵来临乡临郭,身褴褛,说不得万千寂寞。(刘知远诸宫调)

(十)双音连用

构成双音节词“遂卽、便卽、卽便、随卽”等,相当于“于是、然后”等。如:

婆子道:“物事自卖在人头,未得钱。支得时,卽便付还官人。”(简帖和尚)

米谷般过一边,不敢动一粒,修完山寨了毕,卽便出还,不敢久住。(杨温拦路虎传)

石崇听得,随即推篷探头看时,只见月色满天,照着水面;月光之下,水面上立着一个老年之人。(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宋代语料中还有“卽目(目卽)”一词,表示“马上”或“将要”之义。如:

知远却对:“今有九州岛安抚,卽目招军,我去投事,特来与妻相别。”(刘知远诸宫调)

请君目卽出门,休在这里!(张协状元)

(十一)当下之义

名词,当下,目前,现在。如:

又复不要山后,则燕人志向不一,争端在即,祸衅叵量,尚何自谓功耶?(三朝北盟会编·茅斋自叙)

(十二)到,开始从事

动词,到,开始从事。如:

燕王卽位,改怨军为常胜军。(三朝北盟会编·燕云奉使录)

五代史:汉高祖者,姓刘,讳知远,卽位更名暠,其先沙陀人也。(刘知远诸宫调)

与唐五代相比,宋代语料中“即”出现频率明显降低。最多的用作表动作先后的副词,用作下接表行为发生时间、处所或条件的介词,以及当“就”或“就是”、表加强肯定语气的副词。此外,构成双音节副词的用法也较多。此外,与唐五代相比,宋代语料中出现实义语素用法,如“即位、在即”。

三、元明“即”的用法

(一)表示判断

相当于“就是”。如:

是年十一月,惟庸亲往说善长,善长犹趦趄未许,卽国史所记“惟庸西面坐,善长东面坐”是也。(牧斋初学集)

与“是”连用,相当于“就是”,加强肯定语气。如:

“天之明命”即是上天与我的明德。(鲁齐遗书·大学直解)

(二)表示即刻

副词,相当于“就、马上”等。如:

将女子郝丑哥施恨,卽于舌上烙讫三下。(元典章)

善长不为动,更令以淮西地啖之,卽叹息而起,遂自往面订逆谋。(牧斋初学集)

(三)表示进行

相当于“当、就着、就在”等。如:

徽宗闻言甚喜,卽时同高俅、杨戬望李氏宅来。(宣和遗事)

伟王卽日引兵逃遁。(新编五代史平话)

卽今朝庭差俺到彼,双表议夫节妇。(团圆梦)

(四)表示假设

相当于“则、那么”等。如:

时中书省凡有实封到京,必先开视,其有言及己非者,卽匿不发,仍诬罪其人。(牧斋初学集)

(五)表示承接

与“遂、便”以及“随”等构成双音节词,相当于“于是、然后”等。如:

暂离家,卽便转。(小孙屠)

成吉思随卽起去,至巴泐渚纳海子行住了。(元朝秘史)

(六)与副词连用,义虚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卽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鲁齐遗书·大学直解)

(七)前接谓词,无实义

次日往北行,猫儿庄里边歇一夜,出大边墙。次日往卽宁海子东岸。(正统临戎录)

(八)到,开始从事

小官在南衙开封府为个府尹,方今大宋仁宗卽位,小官西延边纔赏军回来。(杀狗劝夫)

后头打围的人们撞着射杀,便那一日卽位布政殿,国号高丽。(朴通事)

元明语料中,“即”出现频率较宋代更低,用法也更少。除了较多作表加强肯定语气的副词外,就是作连接时间的介词,或构成“便即、遂卽”等双音节词。

四、《红楼梦》中“即”的用法

本文选择《红楼梦》作为明末清初语料。下面是《红楼梦》前八十回“即”的主要用法。

(一)表示判断

相当于“就是”。如:

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第一回)

相当于“就”,加强肯定语气。如:

我那边的人有怨我的,姐姐听见也即同怨姐姐是一理。(第七十三回)

黛玉笑道:“何妨。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何必分析得如此生疏。”(第七十九回)

(二)表示即刻

相当于“就、马上”等。如:

当下即命小童进去……(第一回)

今日一邀即至,谁知都信真了。(第二十八回)

这儿子慌了,便问:“心见铁即死,如何针得?”(第七十五回)

(三)表示进行

相当于“当、就着、就在”等。如:

即今秦氏之丧,族中诸人皆权在铁槛寺下榻,独有凤姐嫌不方便。(第十五回)

宝玉的意思即刻便要叫人烫黄酒,要山羊血黎洞丸来。(第三十一回)

即时叫起宝玉,快洗脸,换了衣裳快来。(第七十七回)

(四)表示假设

相当于“假使、要是”,或“则、那么”等。如:

若有果有善根能醒悟,即可以超脱轮回。(第七十七回)

(五)表示因果

表上下两事相因,相当于“便、就、则”。如:

且有吐血旧症虽愈,然每因劳碌风寒所感,即嗽中带血,故迩来夜间总不与宝玉同房。(第七十七回)

(六)表示让步

相当于“即使、即便、纵使、尽管”等。如:

子兴笑道:“说着别人家的闲话,正好下酒,即多吃几杯何妨。”(第二回)

若妹子在世,断不肯令你进来,即进来时,亦不容他这样。(第六十九回)

(七)表示承接

相当于“于是、然后”等。如:

正好忽逢此一惊,即便生计,向宝玉道……(红楼梦·第七十三回)

(八)表示“就着”

表“就着当前环境”之义,如“即景”。

贾政道:“既这样,限一个‘秋’字,就即景作一首诗。若好,便赏你;若不好,明日仔细。”(红楼梦·第七十五回)

再也要铺陈些富丽,方才是即景之实事。(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红楼梦》“即”的用法有限,表示动作相继发生这一用法较多,用作连接时间的介词较多。表示让步的用法也出现了一些。在作副词、连词时,语境口语性较弱。“表动作相继发生”这一用法虽然例句较多,但更多使用“便”字;表示让步,文言性较强。

五、结论

通过整理,我们得出表1(“+”代表该时期有此用法,“-”表示没有这一用法)。

本文使用的语料主要为《近代汉语语法数据汇编》[5],唐五代、宋、元明这三本的篇幅相差不大。出现频率上,“即”在唐五代卷中出现700余处,仅《王梵志诗》中就有100多处,而在宋代卷中只有200多处,元代明代卷中仅50处左右。

使用范围上,唐五代时期“即”在口语中的虚词用法很多,而越是往后,虚词用法就越少,很多用法都被后来的“便、就”等取代。

表1 唐以来口语中“即”的用法对照表

续表1

第1类用法在四个时段都存在,但元明之后“即……是(也)”结构几乎不见;第3、6类用法一直存在;第4类用法,其中表因果和让步在元明时未见,但整体来看四个时段也都存在;第2类用法又分4种,整体上看从唐五代到明清逐渐减少,其中表两动作连接的用法一直保存。不难发现,这些从唐代以来一直保存的用法,也是“即”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最常见的用法。而第5、7类用法,在这些口语材料中本就不多见,再加上这些用法中“即”逐渐虚化,因而就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此外,“即”的使用还呈现出在双音节词中相对更多的倾向。如第6、8类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就保留了上列几种,而“即”仅作为一个语素,保留在这些书面语色彩突出的双音节词中。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一)[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3]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G].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刘坚,蒋绍愚.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G].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996.

The Evolution of the Character“Ji”in Spoken Chinese since the Tang Dynasty

XU Juan-juan
(School of Liberal Art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the character“ji”has been changing from the archaic Chinese to modern Chi⁃nese.This paper examines the application evolution of the character“ji”by analyzing the corpus of spoken Chi⁃nese since the Tang Dynasty.

“ji”;the Tang Dynasty;spoken Chinese

H031

A

1008-2794(2012)01-0075-06

(责任编辑:顾劲松)

2011-10-18

徐娟娟(1984—),女,江苏丹阳人,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梵志连词音节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诗二首(其一)
拼拼 读读 写写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早期大乘佛典書面流傳舉證:“梵志”與“樓至”
和曾梵志抽雪茄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
王梵志独特的“翻着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