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文化应弃“变现”思维

2012-04-19本刊编辑部

民生周刊 2012年7期
关键词:少林寺故居三亚

旅游文化应弃“变现”思维

丁永勋媒体评论员

急于把地方独特的自然资源或政策资源变现,而不注意提升形象、培育文化,虽然短期内可以带来旅游收入的爆发式增长,但对于地方长远发展却非常不利。

这些天,著名旅游目的地三亚因“宰客”被密集关注,而且蔓延到厦门、丽江、香格里拉等地。在众多报道和评论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来自一位普通游客。这位不怎么在乎钱只为休闲的散客,在美丽的三亚遭遇各种不便、各种冷遇和各种收费之后,终于忍不住发了脾气:“除了要钱,你们还想过啥?”

只想赚钱,不愿投入,投资更偏好投硬件赚“快钱”,不愿意花力气改善服务,这是三亚和其他被曝出“宰客”的旅游城市通病。这种做法,急于把地方独特的自然资源或政策资源变现,而不注意提升形象、培育文化,虽然短期内可以带来旅游收入的爆发式增长,但把旅游这种长期的口碑行业当成一锤子买卖,对于地方长远发展非常不利。此次,三亚就为它的短视付出了代价。

将要为此付出代价的,还有河南少林寺景区。因为管理混乱,保护不力,著名的禅宗祖庭面临“摘帽”危险。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对少林寺景区进行了暗访复核发现,其游览环境、旅游接待设施、旅游秩序、管理服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评分较低,距离“5A级旅游景区”标准差别较大,要求“限期整改”。

与三亚不同的是,少林寺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还面临文物保护和文化保存问题。在这方面,不但不应把赚钱放在第一位,还需要政府和民间大量花钱。虽然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不同,但“保护第一”是公认的原则,且政府应该承担主要的投入和保护责任。

保护和开发利用,并不总是矛盾的,但要分清主次先后,保护是前提和目的,经营开发只是手段。但如果只顾赚钱,不愿投入,以尽快变现的思维搞旅游开发,必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冲突,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以此来观察近期“梁林故居”被拆除,就容易理解支撑强拆的逻辑。在文物保护者眼里,这座普通宅院,代表着老北京的历史文化风貌、著名知识分子的生活踪迹,以及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但在另一些人看来,如果不能吸引大批游客,带来经济效益,就没有多少价值,白白浪费了稀缺地段的土地资源,不如及早拆除,建起高楼大厦,或便于经营的历史文化街区。

从“梁林故居”算不算文物,到原样保存还是“维修性拆除”的争议,都反映了开发和保护、“赚钱”和“文化”的冲突。在经营性思维主导之下,著名的遗产被过度开发,大量不能赚钱的文物则被拆除。其实在此之前,多少像梁林故居一样的文物建筑已经变成瓦砾。

在文物保护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大量的名人故居或历史建筑,成为所在城市固定的风景。这些文物建筑,不管私有还是归公,不管是否对外开放,都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无论政府还是开发商,只有投钱保护的份儿,不能随意改变其结构和用途,更不能说拆就拆。

只顾赚钱,过度逐利,对个人和组织来说,是唯利是图的短视行为,不可能长久;对政府来说,是唯GDP主义,荒疏了最重要的公共服务和保存文化职能。无论是对不可代替的自然资源,还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都应抛弃急功近利的“变现”思维,回到保护第一的正途上来。这不仅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也是对未来负责的表现。如果光顾眼前利益,留下一堆残山剩水和文化瓦砾,会被子孙后代戳脊梁骨的。

猜你喜欢

少林寺故居三亚
宋 文彦博 楷书宿少林寺诗拓片
卫立煌故居
海南三亚之旅
『贵州小三亚』——罗甸
魂兮归来返故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三亚的海
我要去少林寺
清凉寺与少林传承
三亚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