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市场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佐证与启示

2012-04-14刘明明谢鸿昆

关键词:公有制所有制市场经济

刘明明,谢鸿昆

(1.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2.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 271017)

论市场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佐证与启示

刘明明1,谢鸿昆2

(1.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2.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 271017)

市场社会主义是一股肇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思潮,它的主张涉及经济、政治、生态等多方面,但核心价值和主张体现在它对于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佐证和启示。市场社会主义充分论证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结合,并得出市场经济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的结论,从而帮助人们打破了长期以来将社会主义等同于计划经济的思想禁锢。它不仅旗帜鲜明地反对新自由主义,主张国家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序发展的保证,而且立场坚定地反对单一的所有制经济,主张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这些对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混合所有制经济

市场社会主义是一股肇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思潮,主要分布于英美等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以超越资本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为目标,强调市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主张某些公有制形式在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期望利用市场经济来实现社会公正、平等、民主等社会主义目标。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而此时正是我国甩掉单一计划经济的包袱,摸着石头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在艰难的探索历程中,我国从市场社会主义思潮中获益良多。尽管步入21世纪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初步建立,国内对市场社会主义的研究也已接近成熟,但是鉴于这种益处的获得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碰撞中不断提炼出的,所以,通过来自市场社会主义的启示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具现实意义。

一 市场经济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自诩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被世人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样板的苏联,盛极一时却在一夜间分崩离析,出现了亡制亡国亡党的惨痛局面。苏联突然间的崩塌对一些理论提出了挑战,甚至判了“死刑”,同时也将另一些理论推向了高潮,市场社会主义就属于后者。市场社会主义者在苏东剧变之前就高呼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而且必须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他们论证说,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表现出高效率、富有创新性等,是市场经济的作用而非资本主义制度的功劳,而市场经济是中性的,它没有制度属性,它可以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也不排斥社会主义制度。所以,致力于追求公平价值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即市场社会主义,是一个比市场资本主义更值得期待的组合。很长一段时期,他们的观点遭到了传统社会主义者的排斥。时过境迁,苏东剧变以悲惨的现实证明了他们思想的预见性,“有充分理由相信,苏联制度的失败不应归因于共产主义的平等目标,而应归因于取消市场因而失去与之相伴的激励和竞争。”[1]121

在生产力尚未达到高度发达之时,社会主义离不开市场。我国得出这个结论一方面吸收了诸如市场社会主义等理论流派的主张,另一方面也源于自身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在恢复战后经济初期是有效率的,当经济发展到一个临界点后,越往前发展计划经济的束缚就越大,直至上世纪70年代后期,国民经济如一潭死水,濒临崩溃的边缘。单一的计划经济不仅没有使我们赶超上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差距越拉越大,可谓到了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境地(改革是多方位的,但主要是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向),所以来自现实的沉重教训是促使我国转向市场经济的最大驱动力。最终,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巨大成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这次转向的可贵与成功。

实际上,当今世界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离不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已不再是划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基本标志。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市场经济,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客观上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所以,市场经济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当然,理论认识上的深刻并不等于实践操作上的娴熟,认识到市场经济对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就能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如何发挥市场刺激经济、激发效率等之长,抑弃其自发性、盲目性等之短,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近二十年,市场经济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发展,但远非尽美尽善。对于市场经济存在的负面效应,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的出场。

二 国家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序发展的保证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刺激商品生产者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胜劣汰,也不可避免地由于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自身缺陷的存在,而导致资源浪费,贫富悬殊等等。市场经济的这些缺陷,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来弥补。因此,在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设想的理想社会中,尽管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他们也没有忽视国家干预的作用。如罗默指出:“虽然我至今一直在强调市场的功能,但市场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应该有国家干预。”[1]81在施韦卡特设计的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中,对投资的社会控制是其一大特征,他认为,“平衡的发展要求政府在投资基金的形成(理想地靠税收,而不是靠私人储蓄)和监控其配置两方面发挥主要的作用。自然,市场在这里也发挥作用,但它是第二位的作用。政府必须主导,而不是屈从于投资的自发流动。”[2]米勒也强调,“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并不盲目崇拜和完全依赖市场,而是明确哪些生产和服务要由市场来调节,哪些生产和服务要由国家来调节。”[3]总之,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市场经济的良序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这只无形之手时,也没有丢弃国家宏观调控这只有形之手,正如江泽民所言:“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定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市场本身又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善于正确运用包括预算、税收、转移支付等在内的财政手段,发挥其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监督管理上的重要职能作用,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4]但是,要注意另一个极端的出现,那就是由于国家过度干预而出现政府失灵。

国家干预市场经济有其必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干预就会产生积极效果,同市场失灵一样,政府也会产生失灵。原因在于:从决策上看,利益集团影响甚至左右政府决策,当政府酝酿政策时,相关的利益集团会极力游说,促使政策对己有利,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力量由于其分散性以及搭便车现象而对政策影响相对较小;从政策的实施上看,行政科层的官僚主义对政策的实施大打折扣,因为国家干预市场政策的具体实施主体是个人,个人的利己性容易导致权力寻租,进而导致政策的实施偏离正轨。总之,国家调节经济是市场失灵的产物,但国家干预的过度发展不仅会导致政策的失效,而且也会产生新的弊端,即所谓的政府失灵。所以,确切地说是合理的国家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序发展的保证。那么如何防止政府失灵呢?

一方面,合理划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权限,保持二者适度的张力。在市场相比于政府更具效率与公平的地方,就由市场主导调节,例如大多数私人消费品的供给;而在政府相比于市场更具效率与公平的地方,就由政府主导干预,例如公共物品的提供,投资的控制等。这个权限的划分应是动态发展的,随时根据实践不断试错、修正,最终,划分出哪些领域比较适合由市场主导,哪些领域适合政府主导。另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朝公共利益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民主的国家宏观调控,既难以得到人们的理解与支持,也很难保证它的公共性。因而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宏观调控决策,监督国家宏观调控者。那么,人民如何参与复杂的决策呢?他们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一般性的原则,而具体细节由政府和专家们操作执行。以当前的热点问题房价为例,房价一直是民众极为关注的问题,对于采取何种措施抑制房价,普通民众可能囿于信息和专业知识而提不出非常合理的建议,但是他们的意见应该是政策的依据。如果多数人认为房价要降到他们承受的水平,政府要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地实现这个目标,否则就违背人民的意愿。

三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大都极力反对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制,认为私有制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一系列弊端的根源,为此,他们设想出了各种形式的公有制,诸如米勒的合作所有制、罗默的证券所有制、施韦卡特的集体所有制等,希望能逐渐取代私有制,最终消灭私有制。但鉴于消灭私有制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无疑是一定时期内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这里所谓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是从宏观层次上讲,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性,即在所有制结构中,既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也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拥有国有和集体成分的合资、合作经济。依此界定标准,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国家中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资本主义国家中私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尽管都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混合所有制和市场社会主义者眼中的混合所有制还是存在着细微差别: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看,我国当前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各行各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意味着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将会长期存在,所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的长久之计;而市场社会主义者则立足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存在只是权宜之计,他们甚至为非公有制经济向公有经济过渡设定了时间表以及具体措施。对于我国而言,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完善和发展,尤其要警惕偏离正常轨道。

(一)必须遏制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比例不断下降的趋势

据新华社报道,[5]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头30年,广东经济处于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时代,如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8.7%。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省多种所有制经济得到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份额不断降低。2001年,全省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为43%,到2005年,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到32.6%,国有和集体比例分别为23.5%和9.1%;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到67.4%,公有制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外商经济(含港台澳经济)之比为32.6∶30.7∶36.7,基本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也就说,公有制经济份额已不足三成。广东公有经济的下滑趋势只是全国的一个缩影。众所周知,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和坚强后盾,因而为夯实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必须遏制公有企业私有化的趋势,遏制的举措是切实改善公有制企业的治理结构,使公有企业的先进性不是依靠政策倾斜或天然垄断,而是依靠公有企业内在治理的优越性体现出来,如更高的效率、民主管理等。

(二)保证公有企业的公共性

公共性是公有企业的本质属性。所谓公共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公有企业的发展遵循公共利益原则,在利润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以公共利益为重。援引中国网报道,[6]受益于2010年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和其油气产量的增长,中石油2010年实现利润1676亿元,相当于日赚4.59亿,与此同时,工薪阶层收入是美国十几分之一的中国,却负担着比美国几乎贵一倍的油价。可以说,在利润与公共利益之间,一些国有企业丢掉了自己的公共性而选择了前者。二是普通民众能够分享公有企业的利润。据中国经济网报道,[7]2010年全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9870.6亿元,同比增长37.9%,主要效益指标创历史新高,面对这样华丽的数据,我们在为国有企业取得巨大成就鼓掌欢呼的同时,却有国有企业离我们太遥远之感,因为国企取得的大部分利润与我们关系不大。尽管部分利润上缴国库后,已经转化为了公共服务,但是笔者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可以考虑在扣除国有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上缴国库利润、折旧基金等资金的情况下,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全体公民直接分享国有企业的部分利润,真正体现全民所有制。在这一方面,罗默的息票经济值得研究和借鉴,即让每个公民持有国有企业的股票,并据此获得部分红利收入。

四 结语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冲破了理论上的顾虑和实践上的羁绊,开创了落后国家通过市场经济迂回建设社会主义的先河。而固守计划经济或者市场经济改革不彻底的社会主义国家,要么以改制谢幕(如苏东国家),要么以落后昭著(如朝鲜);以中国、越南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的前提下,大胆推进市场改革,最终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强国之路。一反一正的经验教训再次警示人们: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走市场改革这条路只有死路一条。

实践上的突破离不开理论上的指引,唯有先进的理论才能有正确的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非创立在一片理论沙漠之上,相反,它既有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支撑,又有诸如市场社会主义等理论流派的佐证。与西方国家漫长的市场经济孕育期相比,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处于初始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唯有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在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彰显出优越性。

[1]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M].余文烈,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2]戴维·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M].李智,陈志刚,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0.

[3]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41.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9-510.

[5]梁钢华.广东省公有制经济份额下降,但主导地位不断提[EB/OL].(2009-10-06)[2011-04-23].http://www.gov.cn/jrzg/2009 -10/06/content_1433277.htm.

[6]余丰慧.中石油日赚4.6亿与油价高美国1倍[EB/OL].(2011-01-17)[2011-03-25].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7_10707.html.

[7]中国经济网.2010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要效益指标创历史新高[EB/OL].(2011-01-17)[2011-01-25].http://www.ce.cn/macro/more/201101/17/t20110117_22148403.shtml.

On the Evid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Market Socialism for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LIU Ming-ming1,XIE Hong-kun2
(1.School of Marxism,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
2.College of Marxism,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271017,China)

Market socialism,an ideological trend of socialism initiated in the 1920s-1930s,involves economic,political,and ecological aspects,but its core value and standpoint is the theoretic evid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our country.Market socialism has fully proved that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socialist system can combine with each other,and has concluded that market economy is the only way to socialism,thereby having helped to break off the false long-held viewpoint that socialism equals to the planned economy.Market socialism not only objects to new liberalism in a clear-cut manner and claims that national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is the guarantee for the wholesom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but also stands firmly against the single system of ownership and proposes that the mixed ownership economy is the effective form of socialist ownership,which all hav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perfect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market socialism;socialist market economy;national macroregulation;the mixed ownership economy

F043

A

1674-5310(2012)-05-0008-04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市场社会主义劳动产权与我国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研究”(11CKS023)。

2012-03-21

刘明明(1986-),男,山东临朐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研究;谢鸿昆(1967-),男,山东济宁人,哲学硕士,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科学哲学和政治哲学。

(责任编辑胡素萍)

猜你喜欢

公有制所有制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
刍论社会主义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