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绚丽的诗情
——浅论岩彩画的写意性表现

2012-04-13

关键词:彩画彩绘工笔

牛 金 梁

(河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绚丽的诗情
——浅论岩彩画的写意性表现

牛 金 梁

(河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在当今中国画坛,岩彩画以其独特的形式美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实岩彩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从汉至唐的一千多年间,它一步步走向灿烂辉煌,宋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渐行渐微。今天我们讨论岩彩画艺术,探究岩彩画“写意性”的表现方法及手段,就是希望为当代中国岩彩画艺术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参考和有益的借鉴。

岩彩画;写意性;随意;自由;抒情

在当今中国画坛,岩彩画以其独特的形式美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从事岩彩画创作的画家越来越多,在某些院校,岩彩画教学已被纳入日常的教学培养体系之中,岩彩画正如一只刚刚绽放的奇葩,闪烁着熠熠动人的光辉。

一、岩彩画与写意性刍议

岩彩画,一个崭新而又古老的名字,说它新是因为过去没有人这样叫过,说它古老是因为这样的绘画形式古已有之。中国早期的云南沧源岩画、广西花山岩画,乃至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岩画、西班牙的阿尔特米拉洞窟岩画以及北非阿尔及利亚的贾巴伦岩画,都是人类古代先民的岩彩画杰作。同时,中国古代彩陶艺术,如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大汶口文化彩陶等,虽然艺术形式各不相同,但所用绘画材料都是先民们开采发掘的天然矿物颜色。关于岩彩画的名字,古代没有,古人称之为“丹青”,现在我们也有学者称之为重彩画。“丹青者”侧重于色彩之直观色相,“重彩者”侧重于色彩之浓重醇厚;“岩彩者”侧重于色彩之本质属性,人们站在不同角度去命名,思想各有所重,各有所依。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绘画艺术也在一天天走向成熟。西汉出现了大量画像石和画像砖,这些画像石和画像砖大部分为刻绘而成,也有部分为彩绘作品,如洛阳的西汉卜千秋墓壁画、山东东平的西汉—东汉墓室壁画。据现今考古发现,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一号墓出土的彩绘帛画,是迄今我国发现的第一幅工笔岩彩画作品[1],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绘画水平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绘画脱离了原来的依附装饰功能,而走向了自身的独立。上述这些古代的彩绘作品,从其所用材料上考证分析,无不是以天然矿物色为主绘制而成的。汉之后的三百多年,中国的工笔彩绘作品在经历了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后已完全走向成熟,出现了像顾恺之、展子虔、吴道子、阎立本、张萱、周昉、李思训、李昭道等大家,他们的许多作品成为了迄今无法逾越的高峰。在这期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兴起,寺庙洞窟为中国工笔彩绘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展示舞台,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才为我们留下了诸如敦煌莫高窟、榆林窑、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珍贵文化遗产。同时值得一提的还有历代的墓室彩绘壁画,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至唐代时可谓登峰造极,陕西历史博物馆墓室壁画珍藏馆收藏了陕西地区出土的墓室壁画珍品近几千平方米,其气势之恢宏,刻画之精微,色彩之绚烂,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无庸讳言,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同时也是我国绘画艺术的巅峰,特别是工笔岩彩画的巅峰。唐代以后,水墨画渐兴,工笔岩彩画势微。王维的一句“夫画道之中,唯水墨最为上”[2]592成为岩彩画发展的一个无形的束缚,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再次为这种偏见推波助澜,使全国绘者崇南贬北之风盛行,工笔岩彩画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几乎无人问津,只有在寺庙洞窟和地下墓室中被民间画工所传承延续。“崇水墨而贬工笔”的社会风气一直影响了中国画坛近千年,时至今日,其影响仍在。

中国画坛在经历了“八五美术思潮”之后,大批的中国画画家特别是工笔画家,开始思索中国工笔画发展的未来,他们一方面从西方绘画艺术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开始从传统绘画中挖掘探索,还有一些画家赴日留学,从日本画中寻找中国岩彩画的突破口。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三十年来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像唐勇力、胡明哲、唐秀玲、张小琴、苏百均、张导曦等中青年实力派画家。同时在他们的教导下,一大批岩彩画新锐正在成长壮大,中国岩彩画的发展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二、岩彩画写意性的表现方法

中国传统岩彩画从其一开始就有很强的“写意性”,无论是古老的岩画,还是绚烂的陶器,或是汉墓帛画、莫高窟佛教壁画、唐代的工笔岩彩人物,青绿山水、墓室壁画等,无不具有很强的“写意性”,它们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写意性”,在造型上、艺术语言上和精神表达方面同样具有“写意性”,并且它们的“写意性”的表现手法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当今的岩彩画作品和传统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画材种类的不断增多,绘画手法的不断创新,以及审美观念的时代变迁,都直接影响着当代岩彩画的时代面貌。今天的画家大都有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勇于革新的勇气,他们的岩彩画作品已呈现出多元并存的艺术面貌,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以传统线描为基础,以天然矿物色和植物色为依托,传统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的作品,这一类属渐进型风格。二是以色彩为主要表现手段,弱化传统线描的表现力度,借鉴传统壁画、日本岩彩画和西方印象派及现代派的表现手法,使传统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的作品,这一类属跨越型风格。三是以日本现代岩彩画为基础,努力探寻日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作品,这一类属东洋型风格。无论是哪一种风格类型,在当下的中国岩彩画发展过程中都不失为一种探索,相对而言,渐进性风格更容易为国人所接受和认可。

为什么要在中国岩彩画的创作中提到写意性的概念?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有关岩彩画在当前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中国画当前的发展现状仍然是“彩”、“墨”并行的时代,并且水墨画作品在人们心目中无形中还是比彩绘作品更受到青睐和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千余年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是水墨作品较彩绘作品更容易体现中国美术的“写意精神”。当代的传统工笔彩绘作品,在艺术表现方面由于其工细严谨的画风,很容易陷入“匠气”的误区,这个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从事岩彩画创作的画家所认识并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在努力克服着。根据个人艺术实践及对大量优秀岩彩画作品的观摹分析,对岩彩画的“写意性”表现也浅略悟得个中三味,现在将其提出来和大家共同切磋讨论,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一)精神的“写意性”表现

一位贤者说过:“绘画之美,美生于心,画中无文,则画不可读;无心,则画不能明其志也。”文者,叙事也;心者,精神也。绘画的本质是人类精神情感的产物,作品要想打动观众,首先要打动他的精神和心灵,所以作品的构思和立意很重要。纵观过去许多优秀的作品,无论其是工笔还是写意,是水墨还是彩绘,它们的构思和立意都是很好的。以全国第十届美展和第十一届美展的两幅金奖作品为例:一幅是袁武的《抗联组画》,一幅是孙震生的《回信》,他们的作品尽管形式不同,手法不同,但构思和立意却都很值得人们深思。袁武的《抗联组画》表现了抗日期间东北抗日联军在茫茫雪原艰苦卓绝的抗战生活,情节撼人心灵,催人奋进。孙震生的《回信》表现了藏区孩子给支持他们的远方“亲人”回信的场景。作品画外有话,发人深思。我们当今的许多岩彩画作品无论是哪一种风格,作者刻画的不可不谓精到,不可不谓新奇,但他们都忽略了最根本的一点,那就是作品是传递画家思想情感的工具,如果所创作的作品从思想情感方面连自己都打动不了,怎么去打动别人?“写意性”的精神追求、“浪漫式”的艺术思维是成就一幅优秀作品的关键,这一点对于其他画种如此,对于岩彩画亦然。

(二)构图与造型的“写意性”表现

其实,中国画艺术无论是何种题材,何种手法,其构图和造型从一开始便被赋予了很强的写意精神。中国画的构图从整体上来说是平面的、二维的视觉空间,从画家的观察事物的视觉方式上讲,古人称“平远、高远和深远”[2],我们现在称散点透视,这一点和西方的焦点透视存在很大差别。中国画的构图从整体上说是自由的,超时空的,它有着道家“逍遥游”式的夸张和浪漫,又有着儒家“中庸”式的静穆和大气。中国当代岩彩画的发展应该继承我们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将传统优秀文化成果与现代优秀文化成果相融合,创造出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岩彩画艺术。

中国画造型是典型的“意象”造型,它既不是完全西方式的具象又非完全西方式的抽象,而是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似与不似”式的“心象”。中国古代画家描绘自然万物的方式不是完全靠写生得来,他们更多靠的是目识心记式的传移摹写,这样的观摩方式注定了中国画的造型不可能像西方写实绘画“写真式”的真实,但却让我们知道什么叫归纳概括和表现本质,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程式化的弊病,但毕竟为我们留下了诸如莫高窟壁画、唐代工笔人物、墓室壁画、永乐宫壁画等不朽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当代绘画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当代岩彩画艺术造型表现,除了要向西方学习外,还要向传统学习。画家在进行艺术表现的时候,要多探索、多思考形象特征的表现方法,创造出个性鲜明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这是一个画家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也是绘画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艺术语言的“写意性”表现

艺术语言是构成作品的基本手段。作品的用线、设色、虚实处理乃至颜料、纸张、毛笔等工具材料是构成一幅作品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其中线与色是中国画艺术语言基础之基础。唐、五代以后水墨山水渐兴,工笔岩彩人物和青绿山水势微,水墨画以其特有的艺术面貌征服了众多画家的眼睛,同时大批文人雅士也加入到水墨画队伍中来,中国水墨画艺术得到了空前发展。水墨山水代替工笔岩彩人物及青山绿水成为宋元以后的主流是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其过程有其自律性。水墨山水较工笔岩彩人物、青山绿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庄禅哲学的文化精神以及唐宋以后人们的整体社会审美心理。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呈下行走势,多年战乱使世人的心灵渴望平静和安宁,在这样的社会心理作用下,水墨画以其“朴素”、“雅致”、“淡泊”的面貌迅速统治了人们的心灵,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另外,水墨画笔墨语言变化丰富微妙,特别是后来随着生宣的发明创造,更是把水墨画推向了发展的高峰,它更适合于画家即兴式的描摹把玩、抒发情怀,不像岩彩画那样需要许多道工序才能完成[3]。

我们讨论水墨画艺术语言“写意性”的问题,就是希望能为岩彩画的“写意性”表现提供必要的参考。其实,今天的岩彩画创作手法多种多样,它虽然需要一定的制作程序,但我们还是有许多办法能使它体现出一定的“写意性”,避免因反复制作渲染导致的“僵化”、“板气”的弊病,如底肌的随意性制作,泼色、喷色、滚色、揉纸等技法的运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画家的表现处于一种相对自由、随心所欲的精神状态。同时,在渲染的方法介入虚染法、皴染法、撞色法、没骨法、磨、洗等也可以使画面呈现轻松活泼的艺术效果。总之,岩彩画在表现的过程中并非“一平到底”,它留给画家自由表现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运用它把握它,这需要画家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实践创新和善于发现,我们有信心,也一定能做得很好。

[1]李松.中国美术——先秦至两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56.

[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592.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0—155。

[责任编辑迪尔]

J229

A

1000-2359(2012)02-0264-03

牛金梁(1972-),男,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画教学工作。

河南师范大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2011-09-20

猜你喜欢

彩画彩绘工笔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彩绘“未来之星”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夏日》国画工笔
清早期 午门西番草三宝珠彩画
赵丹娜作 岩彩画《忘却》
清 碧云寺菩萨殿天花彩画
中国岩彩画的开拓者
彩绘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