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美学与原生态美术

2012-04-13

关键词:原生态美学美术

潘 颖 颖

(河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生态美学与原生态美术

潘 颖 颖

(河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生态美学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却很广阔,由于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朴素美学观,使其不同于西方美学思想中的“改造观”,从而使整个人类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最终,促使人类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得以解除。

生态美学;天人合一;环境污染;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是近些年在我国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生态学与美学相结合、自然学科与美学哲学交叉形成的新型学科。生态学主要研究以人类为主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美学主要研究人和现实审美之间的关系,虽然前者属自然科学,后者属社会科学,但这两门学科却在涉及人类审美与生态美学观念等一系列问题上找到了特殊的结合点。生态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以人和环境的审美互动为研究重点,其中又分为两个分支,其一是研究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其二是研究人类所依存的生态环境并进行美学探讨。本文主要探讨人类活动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人们在城镇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并相应产生的审美观照和生态文化观。

实际上,在我国久远的古代就产生了十分朴素的生态美学思想,《周易》记载有“天地人,三才之道”,强调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同一性;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人和世间万物共同拥有一个来源——“道”,这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指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可谓早期淳朴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日后封建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战国末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早期形态,封建文化所依赖的社会基础是农耕文明,在农耕文明中,人与自然处于和谐共存的状态中,而且先民普遍对“天”、“地”、“神”带有一种敬畏和崇拜,人类极少干预或者破坏大自然的规律,而是带有敬意地去保护它、爱护它或者欣赏它、描述它,如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及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中描绘的大自然、宋代职业或文人画家笔下刻画的山水美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由道化生的天地自然万物是和谐的,人类活动自然而然身处其中,或有愉悦的审美关照,或有相反的感觉,这些都与人类自身的情感有关。客观上讲,除了暴政和战乱时期外,封建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是和谐的,审美观照是愉悦的、理想化的田园诗意,这点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古园林建筑中体现得尤为完美,例如完好保留至今的北京颐和园,苏州留园、拙政园等,是古人在环境美学方面聪明才智的体现。古代园林建筑反映的审美境界既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佳诠释,也是我国古人在朴素的生态美学领域进行的环境美学经验的探索实践,其中人与环境合而为一、主客体间的和谐共处值得现代社会借鉴。

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不同,西方的现代美学观念建立在康德和黑格尔德的哲学理念的基础上,从客观唯心主义的角度强调人类行为及审美思想对自然万物的支配地位,从而构成现代工业社会的思想基础。不可否认,人类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给全人类带来诸多的生活便利和科技贡献。但是,同样不容忽视的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科技现代化在全球的不断发展,各种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之后出现的环境恶化危机越来越引起全人类的共同关注,因为工业与城市污染、臭氧层遭受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目前全世界所面对的首要危机及十分紧迫的研究课题。对于目前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如物种灭绝与植被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灾害性天气增多等,公认的结论是由于工业化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直接破坏,如由于对木材需求的增长所导致的大面积砍伐森林植被,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南美洲亚马逊热带雨林所遭受的毁坏;其二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所引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所导致的臭氧层破坏及全球气候异常。生态与环境灾难正在超越战争首次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首要威胁。

可见,源自西方文明的现代化的工业发展、城市进程、资源掠夺等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如战争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混淆了人类主体在实践行为中应有的界限,将人类主体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绝对对立起来,因而导致近代以来工业化、城市化的无节制发展以及滥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从而造成无可挽回的生态灾难。针对上述弊端,生态美学主要从两大方面建立了自身的哲学美学基础:首先,生态美学强调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平衡。而这种关系是在动态中保持的。人类作为主体是这一动态平衡系统中的重要分子,不是去冰冷地改造环境,而是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动态平衡;其次,生态美学的另一个特性就是强调万物之间的和谐共生。换句话说,生态美学关注的不只是人类自身的繁衍生息,而是所有这个世界的生命和活力,只有所有物种乃至整个世界的和谐延续才是生态美学强调的重点,这也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哲学美学境界的最高关照。

因此,原生态文化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社会问题,乃至是全世界、全人类所面临的命题。生态美学与原生态美术两者之间关注的问题既具有共性又各有侧重。前者范围更大且侧重自然科学与生命之间的关系,而后者更具体,主要侧重研究社会学、文化学及精神层面,关注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需要保护的带有“原生”性质的艺术品种,例如天津“泥人张”雕塑、中国木板水印画、民间剪纸艺术、各种民间织绣蜡染工艺、古书画装潢与修复技艺、传统木工技艺、金银器工艺等等。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门类由于传承手段落后、后继乏人、生存环境缺失等原因,大多濒临失传或急需保护。

生态美学不应只关注自然环境的和谐与保护,还需保护与人类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类原生态艺术要素。对于原生态美术的保护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保护与原生态美术有关的各种物质要素,如技艺精湛的各种手工艺人及其掌握的技术,各类传统工艺所使用的场所、工具、实物等等。物质要素的保护比较容易理解,实行起来也较为直接,比如改善手工艺人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多投入经费支出,兴建相关博物馆或美术馆,加大对原生态美术相关人力的政策扶持力度等;其二是保护与原生态美术有关的各类精神要素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这种保护要复杂得多,也不容易执行。究其根本不是社会关注度不够或人们漠视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流失,而在于原生态美术所依赖的大的文化环境的缺失。在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下很少有人关注传统文化及原生态美术的生存环境。精神家园的遗失比起物质条件的缺失要可怕得多,如果再加上旅游项目开发或者商业炒作,会使处于消亡边缘的原生态美术环境更加恶劣,对其保护也将更加艰难。

总而言之,原生态美术环境的保护只是生态美学所关注的一个局部问题,由于整个人类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大的环境问题相当突出,加之当前自然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生态美学作为新兴学科必然会受到更多的重视,并最终发展成为与生态学与生命学领域相关的一门显学,从而使人类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最终,促使人类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得以解除。

[责任编辑迪尔]

J201

A

1000-2359(2012)02-0262-02

2012-01-23

猜你喜欢

原生态美学美术
盘中的意式美学
创意美术
外婆的美学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原生态静宁苹果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