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风土尚存 现代气象万千
——千年黎寨文门村的生态意象

2012-04-12陈立浩于苏光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门人黎族村民

陈立浩于苏光

(1.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海南 五指山 572200;2.海南省委党校,海南 海口 57000)

采风文门,行走村中,古代历史的遗物,传统的文化,清晰地映入眼帘;村民们的现代生活气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展示出高昂的热情,蓬勃的生机。可以说,千年文门黎寨古代风土尚存,现代气象万千。而这一切又从多个层面凸显出村民开启的生态视角,强烈的生态意识,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生态意象。

意象一词,在心理学里与“物象”相对应,是指人们对其所经历的环境而构成的心理图象,通俗地说就是由此所获得的心理印象。上世纪中期,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将意象概念应用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撰写了《城市意象》一书。我国学者对意象也有不少创见,如刘沛林先生的著述《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①刘沛林.古村落:和摩的人聚空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对我国古代村落的建筑风格、历史文化价值和村落人的生活习俗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研究。我们这里讲的文门生态意象,是在文门访问、调研的过程中,对村里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景观,以及村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实地考察,感到文门人的良好生态意识,获得良好的生态印象。于是,本文便从上述几个方面,对文门的生态意象加以论述。

一、历史文化之生态意象

古寨文门,历史长达千年之上。黎族是海南岛上的世居民族,而文门是一个黎族古村落。黎族数千年的社会发展,在冼夫人于海南执政治理之前,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冼夫人的施政推动黎族地区加速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冼夫人是我国岭南越人的后裔,六世纪时高凉俚人的著名首领,杰出的女军事家、政治和社会改革家。她在梁、陈、隋三朝更替频繁、地方动当不安的时代,竭力维护国家统一,主张民族亲和友好,加强民族团结,为岭南地区和海南岛的社会安定,地方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冼夫人施政方略的感召下,在其先进思想和人格魅力的影响下,海南黎族人民和岭南地区俚族广大民众,纷纷拥护冼夫人倡导民族友好的政策,讲民族团结的大局,走民族和睦相处的道路。海南宝岛人民早就闻知冼夫人的英风懿范,又亲睹其雄才大略之风采,表现出无比的钦佩和爱戴,海南西部儋耳一带,1000多峒的俚僚民众(即黎族民众)纷纷衷言表白,归附百越女杰冼夫人,这为结出岛上的动乱局面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她完成在以往废儋耳郡之地设置崖州的大业后,使海南岛重新统属于中央政权之下,加速了海南黎族地区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海南经济、文化的发展。纵观岭南地区和海南岛在梁、陈、隋三代的平稳过渡和政局稳定,是冼夫人坚持祖国统一、主张民族团的丰功伟绩,致使南越大地的俚族人和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与汉民族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在中原汉民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祖国南方和海南岛的广大民众向往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隋文帝为表彰冼夫人的功勋,特赐其“临振县(后改为临振郡,即在今三亚)汤沐邑一千五百户,赠冯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相传,此期间冼夫人还委白虎将军南来文门寨立坛,与一方黎族首领议谈民族团结友好之事宜。若以上述史料推算,文门也有1400年以的村史。

我们认为,冼夫人在海南施政期间,是一段富有特殊意义的历史。对冼夫人而言,集中地表现出这位巾帼英雄以国家统一为先,以民族团结为重,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为本的革命理念和高尚情怀。对黎族人民来说,广大民众深爱冼夫人的教诲,他们的观念意识、思想感情,都不程度地注入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力尽农事”、安居乐业的概念。这是黎族人民在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创造的精神文明,是颇值得珍惜和传承的民族精神。从某种意义讲,它也是黎族人民的精神生态,或曰是他们意欲构建的精神家园。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人,都是要有精神的。人的精神不只是一种心灵的静态活动,而更是“人最充分的表现为超越自我的一种愿望与活动,因此,凡深刻改变自我的现象,本质上都是精神的。”②(美)考夫尔.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全球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翻译出版社,1998.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的核心是通劳动过程表现出来的创造力,是包括自我和社会改造能力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力量。黎族在冼夫人的感召和教诲下所形成的民族精神,营造的精神生态,是往后黎族人民发展民族经济,推动社会发展,加速海南岛开发建设的强大的精神力量。黎族在坚持“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年代,其民族精神和精神生态又融入了跟党干革命的时代精神,注入了新的革命内容和新鲜的活力。而今,我们在文门村欣喜地看到:黎族千百年来铸造的民族精神和良好的精神生态,正在激励村民以高涨的革命热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海南古代的崖州治所,在今三亚市崖城镇。崖城自海南设置州、县行政首府就有其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崖城素有“诗礼之乡”之称,不少名人旧事、风物古迹,流芒千百春秋。而今三亚的旅游胜地“天涯海角”,离崖州数拾里,这里闻名天下的“海判南天”、“天涯”、“南天一柱”等摩崖石刻,令游客格外醒目,人们目睹这些神奇的字眼,牵魂绕魄,无不进入默想、沉思的梦乡。上述所提及之事,与古老的文门黎村不无关联,它们为文门增添了几份历史文化的古风古韵。对此,我们还要从文门的命名谈起。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钦差大臣苗曹汤边巡海南,行至文门,当地的山川风物令他眼前一亮:只见四周青山怀抱,岭脚、狗尾两河左右于此汇合流入南海,山水相辉映的自然生态环境,给人以得水藏风、祥云紫光高照,此乃一方风水宝地的感觉。于是,他便兴致蓬勃入此地驻足,并欣然以“文门”二字取为村名。“文”自然蕴含历史文化之意,“门”似乎与人的往返进出相关。事实上,古老的黎寨“文门”就是当时州官朝宦驻足隐歇的地方,或曰是他们往返崖州的驿站。钦差大臣苗曹汤就是在文门歇足之后,沿着天涯古道前往“天涯海角”,为后世留下了“海判南天”的石刻,而随后的两任崖州知州程哲、范云梯,也都是在“文门”下马隐歇而后去“天涯海角”,在苍崖巨砾上分别题刻“天涯”和“南天一柱”,使美景胜地“天涯海角”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为厚重。这些古物陈迹,文门的黎族同胞世代珍惜保护,传承至今,使人们在这里感受到良好的历史文化生态意象。

在古村落文门采风,我们听到黎族古老的神话、传说,耳畔传来悠扬的黎族情歌对唱,观赏展出的精美黎锦,跳起节奏明、欢乐的“竹竿舞”,黎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文门古村得以完好的保护、传承、光大,它们又从一个侧面让人们在这里获得良好的生态意象,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文门的文化内涵。

二、“圣林”、“贡果林”及“惊天石”之生态意象

人们常以绿水青山来称赞美好的自然风光,而对于古老黎村文门来说,仅是青山绿水的描述似乎还略有不足。在文门1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处不是充满绿色的生机,无处不是展示出田园的美景。远眺村落四周,座座山丘,林木茂密,古树参天,而左右两侧,是流淌的悠悠河水;行走田间地角,时而稻香朴鼻,时而飞来激越的劳动歌声,眼前呈现出了村民采摘、搬运瓜菜喜悦而繁忙的场景,时而看到村民精细平地办土,播下种籽的期望……;走村串户,家家绿色掩映,户户花果飘香,门前的花草,房旁屋后的槟榔、椰树,构成一幅幅天然成趣的五彩图画。我们还要特别提到文门村民深爱的“惊天石”,精心护理的“贡果园”,它们更是给人神奇的遐想。我们在遐想中赞叹文门的自然风光美,文门的居住环境美,文门的山水、林木、花草、田园和农舍,都是一处一处的美景,而一切都缘由文门人的心灵美,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有着传统的良好生态意识。

文门黎族人民良好的生态意识,是秉承其先民的生态理念而培育起来的。黎族和其他民族一样,有本民族的图腾观念,崇拜多种动植物图腾。图腾信仰,是人类最早产生的一种意识。早期的原始人,过着艰难的采集生活。一个氏族的人群,住在某一个地方,人们在当地采集可以食用的野果、树根和一些小生物作为维系生活的资料。某一种或某几种动植物,为氏族人群长期提供充足的生活资料,它们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久而久之,氏族的人群便认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动植物与他们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是血缘的关系,将它们视为自己的祖先,于是就禁止采集这些动植物了,从此对它们产生敬仰之情,成为崇拜的图腾。图腾意识、图腾崇拜,就是这样产生和形成的。图腾除了实指的而外,还有虚拟的、综合的,比如我们中华民族信仰的龙凤图腾,就是虚拟的崇拜图腾。我国著名史学家岑家梧在《图腾艺术史》一书中,论述了图腾的四大特点,其首要一点就是“原始民族的社会集团,采用某种动植物为名称,又相信某物为集团之祖先,或与之有血缘关系。”原始人缺乏科学思想,他们是用原始思维认识和理解生活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形成一种文化的认同,起着团结群体和统一社会集团的作用。这正如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代社会》一书中所指出的:图腾“意指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在各类图腾中,原始先民崇拜的绿色植物图腾,从生态学层面讲,可以理解为原始先民创造的朦胧生态文化。笔者曾结合黎族崇拜的绿色图腾,对此观点作过具体的论述。①陈立浩.绿色图腾:朦胧的生态文化.琼州学院学报,2004(6).黎族先民崇拜榕树、椰树、酸豆树等,认为这些绿色植物是神树,所以虔诚崇拜之,精心保护之。黎黎原始先民还奉行自然崇拜,在他们看来自然界的水、土、山、石等万物皆有神灵。这些古老的思想意识,至今都还遗存于古老的文门黎寨,对文门人产生影响。下面,我们不妨结合文门黎村的“圣林”、“贡果林”和“惊天石”加以具体的论述。

在文门古村落,黎族人民将古树林尊称为“圣林”。我们在文门采风,一听说“圣林”二字,便顿感肃然起来,对文门人凭添几份敬意。他们嘴上讲“圣林”,心里藏深情。“圣林”二字的丰富内涵,体现黎族古老的生态理念,彰显文门黎族人民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绿色家园的生态文明精神,饱含他们尊重历史、缅怀祖先的深厚情意。所以,文门人将古树林冠以“圣林”之名,把它看得非常之神圣和圣洁。文门黎族人民世代相传一句不成文的村规格言:毁古树,就是对不起历史,对不起祖先。因为古树是历史的遗存,是祖先传承下来的。爱护古树,保护林木,是文门人的自觉行为。在千年古寨文门,屋前、路边挺拔的参天古树,山上成林的古树群落,是文门村独特景观。三亚市林业局曾在文门做过实地考察,对村里的古树进行细致调查、统计,其资料显示:文门村边的古树多达百余株,其中有树龄高达数百年的野芒果树、酸豆树等。说到文门的古树,不得不提到村里的古树群落。在古树落文门的一座山脚下,一片百年古树群落在村民年复一年的保护下,完好无损,生机昂然。有趣的是这里的古树形态各异有的连根而生,有的并肩而长,有的形态容貌相似,村民根据这些古树的特点,将它们拟人化,分别取名为“夫妻树”、“兄弟树”、“姐妹树”等,显得别有一番情趣。

古村落文门的“贡果林”,是一道历史上名人旧事的遗存景观。椐说在清康熙年间,钦差苗曹汤巡边海南时,曾驻足文门,并亲自品尝这里的芒果、荔枝等水果。色鲜味美的南国热带名果,激发起这位钦差大宦效忠皇上的一片深情,于是,他便决定在此辟果园,兴果木,鼓励当地黎族百姓种植佳品果树。为果园成事,苗钦差还告示封园,要求村民齐心治理,严加保护。随后,先后任崖州知州的程哲、范云梯两位太守皆曾亲临文门,考察前苗钦差封园之果林,对果园缺损的地方加以维修,补种了不少果木。数百年来,文门黎族人民对这片果园不知倾注了多少心血,在他们精心护理下,兴旺的果园,一代代的承传下来。在此期间,曾有木材商贩赶到文门,意欲以高价收买这片果园,但文门人不为金钱所动,只以保护历史陈迹为重,以保护果园生态为重。这片果园在文门黎族人民心中,情重如山,情深似海,他们把果园深情地称“钦差林”、“太守园”,更有叫做“贡果林”。如今,文门黎族人民创建文明生态小康村,在原来“贡果林”的基础上创建了新时期的生态园,园区规划6大景区:古树群落区、百果园、天涯文人苑、英雄树风采区、纪念树种植区和文门岭自然资源保护区等。这是文门人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以勤劳的双手描绘出的文门巨幅画卷,谱写的文门美丽华章。

文门古村多奇石,而当地的石族之王就是“惊天石”。号称石王者,固然是因其巨大。据文门村民测量,屹立于文门村天涯古道旁一座山岗的巨石,高其约11米,周长约85米。我们在文门考察所感,文门村民视“惊天石”为王,却不只是因为它的巨大,而是在这墩巨石上曾发生过的那些动听的奇文趣事。它们牵动人心,令人追忆往事。这里的趣文之一,是讲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的事,那时苗曹汤钦差驻足文门,在文门巨石设坛祭天,为当地民众祈祷风调雨顺、生计太平,将恩泽惠及黎民百姓。苗钦差的举动,深深感化民众,文门人为之感激不已;趣文之二,是说在晚于苗钦差为百姓诉求福祉的某一年,文门村惨遭雷击,古树、果林损毁不少,就连苗钦差当年设坛祭天的那墩巨石也未免劫难,石身的后部约三分之一处被巨雷击破宽2米、长11米的长方形大裂口,而裂口两壁平直如斧辟刀切一般。文门村民无法解释眼前现状,认为是“妖雷”所为,便聚集巨石乎天喊地,顿时哭声震天。村民一边吊奠苗钦差,一边祈求上天惩罚“妖雷”。天帝为村民之深情感动,委一大神降伏了“妖雷”。从此,当地民间便有“石破惊天”,文门逢凶化吉,日后平安的说法。曾取道文门去“天涯海角”美景题刻“天涯”二字的清代太守程哲,闻听此民间传说,就把这墩巨石命名为“惊天石”;趣文之三,是描述文门人现实生活中一件难以忘却的事。20世纪40年代,侵华日军侵占了三亚,其魔爪随之伸进文门抢劫,众村民灵机使然,跑到“惊天石”下的石洞躲藏,免遭一大劫难,众人化险为夷,保生命平安。文门人从眼前的化凶为吉,联想到古人曾在“惊天石”上摹拟“村宝”二字,更坚信“惊天石”乃文门之“村宝”,是文门“镇村”的神灵之物。后世文门黎族人民的这种思想意识,与本文在前面提及黎族原始先民认树为神,认石为神,奉行自然崇拜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在古村落文门,我们漫步“圣林”间,观赏“贡果林”,端详“惊天石”,一处一美景,处处美景折射出文门人的良好生态意识。千百年来,文门黎族人民以满腔热情,精心护理“圣林”、“贡果林”和“惊天石”,让这些承载名人旧事的古迹所呈现出的良好生态意象,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上。

三、新农村之生态意象

采风千年古村文门,我们领略了这里的历史文化风韵,受益颇丰。然而,文门黎村所呈现出的强烈的时代气息,更让我们惊喜、赞叹,心中情不自禁地叹曰:今日之文门,真是现代气象万千!这个古老的黎族村寨,焕发出新时代的青春活力。文门历经数拾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了,人民生产水平提高了,1080户人家的人均收入已超过6000元。这里的热带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反季节瓜菜走俏市场,民族风情旅游兴旺发达,文明生态村建设在三亚市率先示范。这里民风淳朴,法纪严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社会公德自觉遵守,整个文门村寨社会和谐安定,村容村貌整洁、明快,全寨的5593名黎族村民,表现出当代新型农民的风貌,高扬着新时期的现代文明精神。文门人正以勤劳的双手,在奔小康的道路上,掀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海南省生态文明示范村”、“海南省村民自治示范村”等荣誉。我们从文门万紫千红的花丛中,采摘几朵小花,借以展示文门新农村之生态意象。

其一,打造庭院经济。文门兴办庭院经济,是远近闻名的。庭院经济既是文门的传统生产,又是村民的聚宝盆。早在上世纪90年代,文门的庭院经济,就成为村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大亮点。1993年4月17日,时任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文门视巡工作,看望村民。他在村民李德辉家问到家里的收入时,李德辉向总书记汇报说:单是庭院的槟榔收入,一年就上一万元。江泽民听后很高兴,指出庭院经济是农村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好途径。那时李德辉的家里,由于注重发展庭院经济,先后添置了碾米机、摩托车、电视机,安装了电话等。

在海南黎族地区,农民种植了一片橡胶林,就有一个“绿色银行”的存册。而文门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家里就有了一笔可观的绿色经济收入。在文门每户村民的庭院,修长、挺拔的槟榔树、四周伸展着羽状复叶的椰子树,挂满鲜果的芒果树,这些热带的名优果木,构建成一道绿色的围墙,将村民的住宅掩映于绿荫之中。在这里,从自然生态层面讲,是一个小小的绿色天堂;从发展经济展面讲,它是村民勤劳耕耘、精心护理的“聚宝盆”。这里既是村民劳作的场地,又是他们休闲的好地方。不少村民在自家的绿色庭院,安装了别致的吊床,劳动之余,就躺在吊床安眠养神,消除疲劳。有游客打趣地说:这小小的庭院绿色天堂,不是仙境胜似仙境,文门人这般惬意的农家生活,是城里人不可能有的。

进入新世纪,三亚市以新时期的创业精神兴办兰花产业。2005年,三亚市承办了“全国兰花保育及可持续利用研讨会”,在会期获得了兰花培植及可持利用的多方面的信息,从而更加激发了兴办兰花产业的热情,增强了发展兰花产业的信心,随后绘制了三亚兰花产业的发展蓝图。如今,三亚市连续举办了数届国际兰花博览会,兰花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笔者曾以《幽兰吐秀 香飘天涯——三亚市三开国际兰花博览会有感》为题,①陈立浩.幽兰吐秀 香飘天涯——三亚市三开国际兰花博览会有感.琼州学院学报,2009(3).为三亚市发展兰花产业助兴。今日文门采风,没想到喜见兰花落户这里的村民庭院。据说,近年来,文门村民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纷纷在庭院种植兰花,这不仅使庭院经济这块绿色天地更加美观,而且也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的村民种植兰花获得了高效率的经济回报,一年的收入可达万元以上。

自古以来,品兰花,养兰花,为中华儿女所喜爱,悠久的兰花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组织部分。海南的自然优势得天独厚,宝岛上的温度、日照和通风等条件,十分有利于兰花生长。国际滨海旅游城市三亚,随着兰花产业的逐年发展,这里将是幽兰遍鹿城,香飘越四海。而三亚市所辖的天涯镇文门村,兴致蓬勃兴办兰花产业,精心培育格韵高远的兰花文化,必将为这里的现代万千气象增辉添彩。

其二,兴办“农家乐”。文门位于著名的“天涯海角”旅游景区北侧旁边,仅2公里的距离。其东西西侧是三亚鹿城、凤凰国际机场和南山文化旅游区,与它们相距也只有10多20公里,所以文门人接触旅游、参与旅游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对旅游素来就有自身的感知、认识和理解。文门千年古寨,集居5000多黎族人民,这里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良好的自然生态,特色的热带高效农业,名优的热带果木等,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文门发展旅游的基础。海南建省后,倡导兴办旅游产业,文门人闻风而动,部分村民就干起了与旅游相关的事,有的在旅游景区卖水果,有的向游客推荐、销售黎族传统织锦,有的组织简单的乡村游,有的办起了“农家乐”,旅游在文门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之中。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旅游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这为文门人发展“农家乐”这种特色旅游项目提供千载难逢的良机,村民便借助这一契机开发村里的旅游产业,先先后后办起了10多家“农家乐”。这里的“农家乐”是以农民家庭接待游客,它是由农民自主创办、自主管理的一种经营实体,为旅游者提供观赏自然风光、体验田园和农家生活、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以及住宿、餐饮和购物等多方面的服务。游者来到文门村的“农家乐”,村民少不了要带领旅游者去到本文前面提到的“圣林”、“贡果林”和“惊天石”等地。他们让游客抚摸路边参天古树,仰望山脚古树群落,致使游客油然产业对自然的格外关爱,对生命的格外珍惜,追求人生的健康,生活的幸福;在“贡果林”,他们向游客讲述历史上的名人旧事,旅游者不仅获得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还参与对往事的评判,对人生的细细品味;游客止步“惊天石”,自然为“石破惊天”的神奇传说开怀大笑,但同时也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而惊叹,进而加深对古人“天人合一”哲理的理解。至于文门的田园风光、民居环境、美味佳肴,以及黎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旅游资源皆具特色,对游客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文门兰天办的“农家乐”,曾接待过18人组成的俄罗斯旅游团。这些俄罗斯客人一到“农家乐”庭院,大伙立即就忙开了,有的品味高雅的兰花,有观尝热带的果木,有的拍照庭院的美景,各行其事,自得其乐。

黎族千百年来勤于耕作稻谷,也善于播种玉米、蕃薯和木薯等杂粮,大米和杂粮是黎族人民的主食。黎族传统的竹筒饭、肉香饭和黑豆香饭颇具特色。黎族先民从采集、渔猎和农耕一路走来,所以,后世黎族人民习惯于采集野菜、竹笋,食用这些天然新鲜、营养丰富的山野菜。文门村民善长反季节瓜菜种植,特别是当地的“天涯苦瓜”、“青豆角”等,这些无公害的蔬菜在市场很受青睐。文门村左右两侧有河水流过,前面又滨临大海,村民也常去水上作业,捕捞鲜活鱼虾食用。文门“农家乐”餐桌上的菜肴都是用上述绿色保健的原材料制作的。这里黎家人的口味嗜好咸、酸、鲜、香,烹调制作,既可凉伴、热妙,又可水煮、烧烤,诸如青妙野菜、竹笋,水煮山笋、山芋头杆、山芭蕉心,烧烤麂肉干等,都是黎家人传统的美味佳肴。“农家乐”备餐,都是精心挑选和制作黎族传统的餐用食品,端上餐桌招等游客,让旅游者大饱口福。在文门兰天“农家乐”进餐的俄罗斯客人,他们就深有感受,认为这里提供的餐饮食品,富有民族和地域的特色,既新鲜可口,又经济实惠,可说是价廉物美。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三亚市的公交车按班次开进了文门村,这不仅为村民进出提供了方便,也为文门的“农家乐”迎来了更多的游客,一家一户的“农家乐”都越办越兴旺了,经济效益也大提升,据兰天“农家乐”讲,一年的收入可达数万元。

其三,创建文明生态村。进入新世纪,海南在建设生态省的进程中出台又一项新的重大举措,全省各市县纷纷选点创建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活动,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融为一体,其主要内容是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2002年3月28日,《人民日报》于一版就报道了海南省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新闻,同时配发了编者的如下评语:

海南省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将优美生态环境、绿色生态经济、新颖生态文化引入广大农村地区,让农民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同时,过上高质量的物质生活,享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海南从本地实际出发,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它的好处在于,既密切了党与农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又找到了一条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有效途径;既带给农民群众一个诗意盎然的美好家园,又在很大程度上让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为农村文明建设找到了一个好的结合点。

千年黎寨文门,在三亚市作为范示点,率先创建文明生态村。这固然是因为文门在生态方面有其优势,具有较好的基础。我们从本文前面描述文门的种种生态意象,已感受到文门黎族人民世代护卫“圣林”和村寨山脚古树群落的传统美德,看到他们保护村里奇石景观的成绩,以及文门人护理“贡果林”的历史。然而,在古村落文门创建文明生态村,这在文门数千的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它是文门人的一件大事。所以,文门人心喜若狂,奔走相告,人们纷纷表示要为文明生态村建设献计献策,贡献一份力量。

在三亚市,天涯镇两级党政领导下,文门人团结一致,以高昂的时代精神擂响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战鼓。他们一边制定规划,一边筹措资金,既有长期的整体规划,又有短期的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做到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活动有蓝图可依,有资金运作。在指导思想上他们把文明生态村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载体,将文明生态村的创建过程视为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高效的好途径。古老黎寨文门村,经过近10年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工作进展快、效率高、质量好,取得可喜的成绩,全村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

乡村人常说,路通财通,有了便捷畅通的道路,就有滚滚的财源来,文门人创建文明生态村,在改道修路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如今这里的交通十分便利,路况也非常良好,文门村虽不是城镇,但在交通路况方面一点不比城镇差。文门靠近省环岛西线高速公路“天涯、雅亮”出口处,与通往“毛公山风景区”的省道(文门村向北30公里)形成“十”字交叉,沿高速公路东行1.5公里到达天涯镇,2公里到达“天涯海角”风景区,再前10公里是三亚湾,15公里是三亚凤凰国际机场,20公里进入三亚市中心;沿高速公路西行15公里到达南山文化旅游区,18公里处是大小洞天风景区。由此可见,现在的文门村的交通,可谓东西南北四能八达。而在村里,大大小小的硬化水泥道路,分别通向文门所辖的自然村、居民小组和公共活动场所;纵横交错的排水沟,疏导村内积水畅流不滞;村里的居民住宅,旧房改造一新,家家改水改厕,燃用沼气,户户庭院的花草果木构成一座座小小的绿色天堂,整个庭院整洁、卫生、宁静温馨;村内人气日渐提升,一家家的“农家乐”迎来一批批游客,他们在这里休闲度假,体验民俗,了解历史文化;村里的田园果木,泛绿飘香,生机盎然。凡此种种,大观文门村容,小看村民庭院,让人们深深感到文门生态良好,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意象,在这里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文门人在创建文明生态村的过程中,不仅对村里的名人旧事、文物古迹备加保护,让这些历史文化保存其良好的生态,而且还激励村民的文化创造活力,组织村民深度挖掘文门黎族人民的传统文化,让本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在生态文明村传承、弘扬,成为文明生态村的精神财富。文门人对村里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经过反复的疏理,精心的挑选,把一件件的非物质文化遗物搬进村里的文化殿堂,成功地创建了文门的“非物质文化博物馆”。文门人如此的举动是何等感人至深,文门人如此的气魄表明他们对文明生态村的文化建设是何等重视。在文化建设的硬件方面,文门也做了不少具体的工作,先后完成了文门村史牌、文门生态园牌、文门生态园志牌、文门奇石和休闲广场石刻等,为村里创造了新的历史文化财富。各自然村建造了休闲小广场、文化室、篮球场、宣传栏等。广场的歌舞表演,球场上的友谊比赛,成了村民生活的组成部分,至于去文化室看书报,在宣传栏宣传时事政治、表彰好人好事,这些也是村民经常乐于做的事。文门古老黎寨蕴藏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村里呈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黎族传统织锦被人们称为民族瑰宝,如今已成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门人珍爱黎锦,世代传承,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黎锦制作的各道工序流程,领略妇女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等高超的织绣技艺,观赏村民家中存放的鲜艳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工艺美术品。黎族的传统民族节日“三月三”,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歌对唱,众人参与的“竹竿舞”,以及民间的传统技竞体育,它们都是文门黎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统经典节目。文门在创建文明生态村的过程中,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这里的群众文化活动远近闻名,很有吸引力,颇具观赏性。2009年11月,文门还成功地承办了三亚市第三届“新农村杯”乡村文化节的开幕式。以“新农村、新农民、新风采”为主题的乡村文化节的兴起,更加激发了文门人的文化创造活力。

纵观千古文门黎寨的历史文化生态,自然环境生态,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所显现出来的种种生态气意,它们交融组合成一盏光源充足的聚光灯,光芒四射的闪射出文门古代风土尚存,现代气象万千的新风貌。

猜你喜欢

门人黎族村民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借衣访恩师
借衣访恩师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