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巨鹿之战中项羽胜利的主要原因再探——以《孙子兵法》为视角

2012-04-02鲍家树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巨鹿士卒义军

鲍家树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2)

秦末的巨鹿之战,可谓秦军与义军之间的决定性较量,义军破釜沉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本文拟以《孙子兵法》为视角来看待这场扭转战局的关键之役。

一、巨鹿之战历史回溯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与秦朝上将军章邯交战,兵败战死。为避免义军被秦军各个击破,项羽、刘邦与吕臣等主动率部退守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

章邯大胜之后,认为“楚地兵不足忧”[1]304,于是率军渡河北上,配合由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急调至河北的秦将王离,攻击邯郸义军,大破之。赵王歇、赵相张耳等被迫退守巨鹿,赵将陈余收集常山(今河北石家庄东)的残余部队几万人,驻扎在巨鹿以北。秦将王离、涉间包围巨鹿,章邯将自己的军队驻扎在巨鹿西南的棘原,“筑甬道而输之粟”[1]304,保证王离军队的粮草供应。两部打援兼顾,形成掎角之势,合围巨鹿。巨鹿城内日渐“食尽兵少”[1]2579,情势岌岌可危。无奈之下,赵王歇遣派使者向楚怀王求援。

其间,因张耳多次催促,陈余不得已,曾遣兵五千试攻秦军,几乎全部阵亡。齐、燕、魏等援军闻讯救援,在赵军驻地安营扎寨,筑有多座营垒,但却都不敢纵兵迎战。后来,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任次将,范增任末将,率军北上,以解巨鹿之困。其他各路将领都隶属于宋义。行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此为一说),宋义被秦军的气焰所吓,停留了四十六天,逡巡不前,欲坐收渔翁之利,后被主战的项羽怒杀,并追杀了宋义之子,斩草除根。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黥布、蒲将军都听从项羽指挥。

面对这样的局势,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项羽先派遣黥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漳水,获得些许胜利之后,项羽亲率全军渡过漳河,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经过数次激战,楚军“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1]307,秦军遭受巨创,巨鹿之困因而得解。

二、《孙子兵法》视角下项羽胜利原因

如果简单地盲目照搬《孙子兵法》,可能会误认为项 羽 不 懂 用 兵 规 律 。“ 勿 击 堂 堂 之 陈 ”[2]80,“ 敌 则 能 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2]27以为项羽的兵力不如秦军强大,却仍然与敌争锋,破釜沉舟是逞匹夫之勇的鲁莽之举,义军之所以没有被俘获,多凭侥幸。

笔者认为,实则不然,项羽非但不莽撞,相反,更是颇具智慧,勇毅果敢。尽管其年少时对于“万人敌”的兵法只是“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1]294,但能够得到兵学熏陶,而又不拘泥教条,不墨守成规,加之其用兵天赋,巧妙应用,似乎要更胜一筹。义军之所以能够取胜,不乏项羽的战略、战术思想及其对时局的总体把握。笔者试作分析,揭橥如次:

(一)以民为本,与民同意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2]2,须“经之以五事”。所谓“五事”,即与行军战争相关的五方面的情实,“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2]3。其中第一事就是“道”。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2]3所谓“道”,就是民心向背的问题。以民为本,民众就会誓死效命而毫无畏惧。当时,秦末暴政,赋役繁重,刑政暴虐,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全面激化,“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3]2332义军与暴秦形成鲜明对比,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单就巨鹿形势而言,宋义的行为也是不得军心的。他自己没有与秦军作战的经验,只善坐而运策,畏敌如鼠,不顾士卒在“天寒大雨,士卒冻饥”[1]305之时,“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宋义)乃饮酒高会”[1]305。正值荒年,而宋义却牟取私利,置备酒筵,大会宾客。项羽指责其“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1]305,最终取得了部下的支持。

(二)视卒如亲,仁严兼备

项羽要推翻暴秦,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手下齐心攻秦的士卒,故而能够宽待士卒,同甘共苦。“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1]2612这虽是韩信眼中的项羽,但也可间接得悉项羽对士卒的关爱。

《史记·项羽本纪》三次提到“士卒”——“士卒冻饥”、“士卒食芋菽”、“(宋义)不恤士卒而徇其私”,亦足见项羽对士卒的体恤。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2]113项羽视卒如亲,共患难,同生死,又严明法纪,不溺爱,不骄纵;在奖掖提拔有功士卒的同时,又主张军令严明,“令之以文,齐之以武”[2]103,恩威并施,赏罚分明。

(三)兵情主速而不贵久

在巨鹿之战前,项羽曾劝说“卿子冠军”宋义伐秦救赵,“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1]305他希望与赵军里应外合,并力攻秦,快速打垮秦军的态度。但是宋义却以“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1]305为由,断然否定,提出“夫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1]305,欲拖延时间,坐山观虎斗。项羽怒斥:“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1]305项羽认为,承敝秦军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2]121在项羽率军引兵渡河之时,全军“持三日粮”。兵贵神速,“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2]121。“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2]12用兵作战,计谋不足但靠神速可以取胜,但没有听说讲求计谋而旷日持久、拖延战争时日的。实际上,两军对峙的时间越长,对义军有百害而无一利,毕竟敌强我弱;而且“人情之理,不可不察”[2]121,士卒心理上积聚的不安与胆怯会越来越严重,粮草的后勤供给也不占优势,所以,一味地耗时,待师老兵疲,义军甚至有可能从内部瓦解。况且,只要秦军稍有喘息,或者有充分的时间请来救兵,巨鹿之战的结果或被改写。

项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续地快速突击,使敌人来不及抗拒,进而各个击破,分而歼之。

(四)奇正相生,趋其不意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2]46在巨鹿之战的过程中,项羽大胆打破常规,灵活地运用了正兵与奇兵的配合。项羽先“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1]307,封绝章邯所筑的甬道,中断王离军队的粮草给养,从而阻断章、王二部的后勤通路。在粮道破坏、“战少利”的情况下,他又出奇兵,破釜沉舟,引兵渡河。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2]47正兵贵先,奇兵贵后。出正迎敌,出奇制胜。个中变化,只有上将军项羽通晓。他坚决分兵合击,各个击破,断其粮道,切断秦军之间的联系。正奇相佐,这样一个战局布置足以混淆秦军的判断。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2]47项羽临机能谋,将破釜的奇兵以正兵为后盾,正兵与奇兵相配合,从而获取巨鹿之战的胜利。

(五)求之于势,死地后生

项羽在引兵渡河之时,采取了一种非常策略,“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1]307缩食、毁住、阻行,行军作战的后备必需,几乎被项羽自毁得一干二净。然而,就是在破釜沉舟的精神激励下,不战胜毋宁死,武装成穷寇的士卒,士气大振,“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1]307,个个振奋,杀声震天,分割截击,九战而胜秦军。

“死地”是“示之以不活”的“无所往者”[2]117。士卒在处于无路可走、不得不战之时,强烈的力战求生意念得以迸发,最终拼死一搏,殊死奋战而无所畏惧。《孙子兵法·九地篇》中多次提到置之死地的效用,“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2]122陷于危难境地反而军心稳固、听从指挥;进入敌境纵深之地,士卒就会合力抵御而不涣散。这种情况下,士卒不令则行,彼此紧附互助,勇猛异常。

“深入则专,主人(按:敌国)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2]122,这是进攻敌国的一般规律。心志专一,夺获敌人的粮草,也是死地之士们求得生存的唯一途径。至此,项羽创造了一种绝佳的态势,“势”出现了转移,以患为利,原本的“劣势”变成了“优势”。关于“势”,《孙子兵法·兵势篇》中有一段经典的论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2]53义军在不得已之时,发动短促猛烈的攻势,秦军便难以招架。

“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2]125项羽很好地把握了作战过程中的“势”与“节”,指挥若定,“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2]53,一发而不可阻遏,激发了士卒的抗秦情绪。

三、结 语

《孙子兵法·谋功篇》中关于预知战争胜负有五条箴言: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项羽凭借着对全局的把握,杀宋义,破秦军,获得了巨鹿胜利;相形之下,赵将陈余没能坚持“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2]112的原则,“使五千人令张黡、陈泽先尝秦军”[1]2579,结果全军基本覆灭。

且不论项羽的综合军事才能优秀与否、军事思想浑厚与否,将才也好,帅才也罢,单就巨鹿之战而言,其所表现出的“智、信、仁、勇、严”[2]3的用兵之道,“并力、料敌、取人”[2]103的临敌应变能力,不容否定。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孙武.孙子兵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猜你喜欢

巨鹿士卒义军
坐公交车闹出的笑话
A novel similarity measure for mining missing links in long-path networks
巨鹿大紫枣获评地理标志商标
河北巨鹿:智慧烘干技术助力金银花产业提质增效
望梅止渴 废寝忘食
吴起治军
唯美食不可辜负
由巨鹿婚嫁方言词汇透视巨鹿的婚嫁习俗
新出唐代张淮澄墓志所见归义军史事考
一曲征歌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