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不同类独立权利要求之间单一性的思考

2012-04-01熙,郭

电视技术 2012年2期
关键词:内衬专用指南

李 熙,郭 亮

(国家知识产权局 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北京 100190)

责任编辑:任健男

单一性,是指一件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应当限于一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属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的两项以上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可以作为一件申请提出。也就是说,如果一件申请包括几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则只有在所有这几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之间有一个总的发明构思使之相互关联的情况下才被允许。

单一性条款的立法目的之一是便于专利申请的分类、检索和审查。在专利审查实践中,合理运用单一性条款通常能够有效地限制一件专利申请中权利要求的数目,在当前我国专利申请数量飞速增长的形势下,这一点对于专利审查员而言尤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样地,深刻理解单一性的内涵也有助于专利申请人撰写出权利要求项数合理的申请文件,提高专利申请文件撰写的质量,这对于电视技术领域的企业、研究院所等专利申请主体以及参与专利活动的从业人员同样是适用的。不言而喻,切实掌握单一性的判断方法,对于提高专利申请撰写和专利审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 问题的提出

所谓“不同类”独立权利要求,是指独立权利要求的类型不同,比如一项产品发明和一项方法发明。关于不同类独立权利要求的单一性,《审查指南》[1](以下简称《指南》)第二部分第六章第2.2.1节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摘录如下:

“不同类独立权利要求之间是否按照引用关系撰写,只是形式上的不同,不影响它们的单一性。例如,与一项产品A独立权利要求相并列的一项专用于制造该产品A的方法独立权利要求,可以写成‘权利要求1的产品A的制造方法,……’,也可以写成‘产品A的制造方法,……’”

以上内容作为一个单独的自然段出现,其中并未规定黑体文字成立的前提条件,从而容易使读者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即无论如何,不同类独立权利要求是否按照引用关系撰写都不影响它们之间的单一性。

如果从单一性的内在要求来看,判断权利要求之间是否满足单一性,就是看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实质性内容是否属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即判断这些权利要求中是否包含使它们在技术上相互关联的一个或多个相同或者相应的特定技术特征,而与它们之间是否按照引用关系来撰写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上述结论表面上似乎站得住脚。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来看以下案例分析。

2 案例分析

为避免技术细节对于议题的干扰,首先借用《指南》中的一个现成示例来说明问题。

2.1 案例一

《指南》第二部分第三章第3.2.5节提供了一个关于玻璃杯及其制造方法的示例,其中,制造方法对于产品具有限定作用,即“在特定温度下退火的步骤”使得制得的玻璃杯的微观结构发生变化,在耐碎性上比现有技术有明显提高。

据此,归纳得到如下权利要求:

1)一种制造玻璃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特定温度下退火的步骤A。

2)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制造的玻璃杯,其特征在于,包括杯体B和杯脚C。

3)一种玻璃杯,其特征在于,包括杯体B和杯脚C。

可以看到,一方面,权利要求1与权利要求2之间存在引用关系,而且,由于权利要求1的方法使得权利要求2的玻璃杯在耐碎性上比现有技术有明显提高,体现了发明对于现有技术所作的贡献,因此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2之间在技术上相互关联,具有相应的特定技术特征,因而具有单一性。另一方面,权利要求1与权利要求3之间不存在引用关系,同时,它们之间相同的技术特征仅为“玻璃杯”,而该特征显然应属于现有技术,因此,权利要求1与权利要求3之间没有相同或相应的特定技术特征,因而不具有单一性。可见,在该案例中,不同类独立权利要求是否按照引用关系撰写决定了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单一性。

从这一结果来看,黑体文字部分的结论显然不能成立,也就是说,“不同类独立权利要求之间是否按照引用关系撰写,只是形式上的不同,不影响它们的单一性”是存在前提条件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前提条件应当是什么?《指南》中的相关表述又应当如何理解?

继续来看第二个案例。

2.2 案例二

同样地,为了便于讨论,笔者从一个实际案例中提炼出以下内容:发明申请记载了一种吸声内衬,其技术方案是通过基料、填料的选用得到一种原料易得、成本低廉的吸声内衬,同时,还记载了吸声内衬的制造方法,其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底面呈锯齿形的模具来浇注。

假定权利要求如下:

1)一种吸声内衬,其特征在于,由基料A和填料B组成。

2)一种制造如权利要求1所述吸声内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底面呈锯齿形的模具来浇注内衬。

3)一种制造吸声内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底面呈锯齿形的模具来浇注内衬。

可以看到,权利要求1与权利要求2之间存在引用关系,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尽管独立权利要求2写明是制造如权利要求1所述吸声内衬的方法,但是,该方法并非专用于制造权利要求1中的吸声内衬的方法,而是专用于制造表面为锯齿形吸声内衬的方法,其中,采用底面为锯齿形的模具并不是针对吸声内衬所选基料、填料而作出的改进,也即这种制造方法的技术方案与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之间没有技术上的联系,或者可以认为,权利要求1的产品对于权利要求2的方法没有限定作用,从而,权利要求1与权利要求2之间没有相同或相应的特定技术特征,因而不具有单一性。再来看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3,这两个权利要求不存在引用关系,而且它们之间显然也不存在相同或相应的特定技术特征,因而也不具有单一性。可见,在该案例中,不同类独立权利要求是否按照引用关系撰写不影响它们之间的单一性。

根据以上结果,由案例二得到的结论与案例一相反,而与上文《指南》中黑体文字部分的表述相符。那么,案例一、案例二与黑体文字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来进行探讨:

1)对于案例一和案例二,注意到,虽然两者结论相左,但是它们也存在相同之处,那就是,方法权利要求和与该方法权利要求无引用关系的产品权利要求之间不满足所谓的“专用”关系。其中,根据《指南》第二部分第六章第2.2.1节的定义,“专用”是指该“专用”方法使用的结果就是获得该产品,两者之间在技术上相关联。换言之,“专用”应当是指方法权利要求和产品权利要求之间具有相同或相应的“准特定技术特征”(是否成为特定技术特征还需考虑权利要求与现有技术的关系)。在此意义下,如果方法权利要求和产品权利要求之间满足“专用”关系,则它们之间具有相同或相应的“准特定技术特征”[2-3]。一方面,如果该“准特定技术特征”进一步成为特定技术特征,则该方法权利要求和产品权利要求满足单一性的内在要求,因而具有单一性,同时,由于满足单一性的内在要求,这一结果不会因为权利要求引用关系的不同而改变。另一方面,如果该“准特定技术特征”未能成为特定技术特征,则该方法权利要求和产品权利要求不满足单一性的内在要求,也就不具有单一性,同时,由于不满足单一性的内在要求,这一结果同样不会因为权利要求引用关系的不同而改变。总而言之,在满足“专用”关系的前提下,方法权利要求和产品权利要求之间是否按照引用关系撰写都不影响它们的单一性。反之,如果方法权利要求和产品权利要求之间不满足“专用”关系,则由于权利要求之间的引用关系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即具有限定作用(案例一)或不具有限定作用(案例二),从而使得它们之间是否按照引用关系撰写,在单一性问题上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2)对于上文列出的黑体文字,由《指南》相关章节的内容可知,在该段文字之前,《指南》列举了六种可允许包括在一件申请中的不同类独立权利要求的撰写方式,其中,产品权利要求和方法权利要求均满足“专用”(或“专门设计”)关系,同时,在该黑体文字之后,《指南》紧接着给出了示例:“例如,与一项产品A独立权利要求相并列的一项专用于制造该产品A的方法独立权利要求,可以写成‘权利要求1的产品A的制造方法,……’,也可以写成‘产品A的制造方法,……’”,在该示例中,产品权利要求和方法权利要求同样满足“专用”关系。由此,根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断,上述黑体文字应当理解为在满足“专用”关系的前提下成立,即当满足“专用”关系时,不同类独立权利要求之间是否按照引用关系撰写不影响它们的单一性。令人欣慰的是,这种理解方式与通过1)中的分析而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3 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讨论可知,《指南》中关于“不同类独立权利要求之间是否按照引用关系撰写不影响它们的单一性”的表述绝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而是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因此在阅读相关内容时,应当注意联系其上下文语境来进行理解。对此,笔者还认为,可以对《指南》中的相关表述进行适当调整,比如修改为:“属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的不同类独立权利要求,它们之间是否按照引用关系撰写,只是形式上的不同,不影响它们的单一性。……”。其中,增加的限定条件“属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完全符合单一性的定义,因此修改后的表述在理论上是稳妥的,另外,通过强调“属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可以使读者在学习单一性的判断原则时,将注意力放在单一性的定义本身,而不会受到权利要求的撰写方式等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避免“断章取义”,对不同类独立权利要求的单一性与其撰写方式之间的关系产生错误的理解。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指南[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吴观乐.专利代理实务[M].2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3]尹新天.中国专利法详解[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内衬专用指南
体能测试专用鞋
体能测试专用鞋
体能测试专用鞋
高耐磨Al2O3-SiO2-ZrO2陶瓷内衬复合钢管制备研究
聚乙烯内衬复合油管失效分析
浅谈混凝土反坎可周转钢筋内衬施工工法
爱它就给它专用的设备
指南数读
磷酸反应槽内衬碳砖膨胀试验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