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泄泻治验1则

2012-03-31孙莉娜孟静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利小便脉弦舌体

孙莉娜,孟静岩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

导师孟静岩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对内科疾病尤其对中医药治疗脾胃病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随诊,亲聆教诲,获益匪浅,现撷取孟老师治疗慢性泄泻1例,介绍如下。

1 病案举例

张某,男,54岁。2011年4月7日初诊,患者泄泻多年,大便日2~4次,便质如糊,偶呈水样便,腹胀,肠鸣,常食后即泄,腹痛,泄后痛减,偶间完谷不化,饮食油腻后泄泻加重,口干,纳可。舌红无苔,舌体胖大,脉弦细。证属脾虚失运,清浊不分,久病及肾。治以温肾健脾止泻。方选四神丸加减,处方:补骨脂15 g,肉豆蔻15 g,吴茱萸12 g,五味子10 g,白芍20 g,炙甘草10 g,陈皮10 g,焦白术30 g,防风10 g,泽泻15 g,莱菔子30 g,猪苓10 g,佛手10 g,葛根15 g,大腹皮10 g,砂仁10 g。5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嘱忌食油腻辛辣生冷食物,注意劳逸适度。4月11日2诊:大便日2~3次,大便仍成糊状,偶见完谷不化,口干减轻,肠鸣、腹痛减轻,舌红无苔,舌体胖大,脉弦细。效不更方,加茯苓30 g,桂枝10 g,黄芪15 g,莪术10 g,7剂,服法如前。4月18日3诊:大便日2~3次,稀便,舌红无苔,舌体胖大,脉弦细。加生地黄10 g,此方加减服用月余后随诊,大便基本成形,日2~3次,舌红,见少量白苔。

按:泄泻日久,辨证施治应与温肾健脾止泻之剂。方中用补骨脂与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相配温肾暖脾散寒,固肠止泻,焦白术、白芍、陈皮、防风相合补脾胜湿止泻,柔肝理气止痛泄。泽泻、猪苓利水渗湿,分利小便。甘淡渗利之品,易伤耗阴津,配以白芍、甘草酸甘化阴,调肝和脾,葛根升阳止泻,除烦止渴。莱菔子、大腹皮行气消食除胀,佛手、砂仁温中化湿,理气和胃。复诊时见泄泻症状有所缓解,故加茯苓、桂枝加强利水渗湿,健脾行气之功,病症日久,日久必脾胃气虚,升降失调,宜造成胃气阻滞,胃络血瘀,故加黄芪、莪术健脾补气,消积化瘀。3诊症状减轻,仍舌红无苔,加生地黄清热养阴生津。

2 体会

泄泻为临床常见病症,以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如水样为主要症状[1]。究其基本病机在于脾胃功能受损,湿困脾土,运化失司,小肠泌别清浊及大肠传化功能失司。病位在肠,脾虚湿盛为病机关键,健脾化湿为治疗大法,贯穿始终。泄泻日久不愈,影响肝肾等脏腑,若单从脾或肾治疗,往往难以取效。清·叶天士指出:“久泄无有不伤肾”“久泄必从脾肾主治”。对于水泻,“利小便实大便”之法的运用非常重要。此法源于《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之说。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治泄9法中将利小便之淡渗之法放于首位。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与二便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若其功能失调,则水液不能下渗膀胱,反而随糟粕下行,引起泄泻。故通过利小便之法,调节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减少水液随糟粕下行,而使水液正常下渗膀胱,以达到“利小便实大便”的功效。因此,孟老师对于久泻不止,在健脾化湿、温肾的基础上配合渗利水湿之法治疗,恢复脾肾之阳,使脾胃健运,功能正常,水湿得化,泄泻自止[2]。但应注意专事淡渗之品易伤耗阴津,渗利太过可引起口干舌燥、心烦不寐等阴伤病症,故宜为辅不宜为主,宜暂用而不宜久服。

[1]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4.

[2]高文艳.王长洪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用药经验[J].沈阳部队医药,2010,23(4):253-254.

猜你喜欢

利小便脉弦舌体
基于一种局部图像增强和改进分水岭的舌体分割算法
国医大师熊继柏治胃痛医案两则
清热利湿,凉血护阴法治疗银屑病四则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综述
手脚冰凉,两张古方暖起来
望舌可预测中风
《伤寒论》辨小便在黄疸病中的应用
新疆地区不同民族老年舌体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
安氏Ⅲ类骨性Ⅲ类与安氏Ⅰ类错畸形舌体形态位置及舌骨位置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