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确定中药剂量时应考虑的因素

2012-03-31余惠莲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2年30期
关键词:体质用量中药

余惠莲

(钟祥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湖北 钟祥 431900)

浅析确定中药剂量时应考虑的因素

余惠莲

(钟祥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湖北 钟祥 431900)

目的:探讨临床用药确定中药剂量时应考虑的因素。方法:剖析药物性质,药物剂型、配伍,患者的年龄、体质、性别及病势轻重,季节,地域等对确定中药剂量的影响。结果:中药分植物类、矿物及贝壳类,植物类剂量要轻,矿物及贝壳类剂量要重;单味比复方用量要重;老年人和儿童的用量应少于青壮年。体质较弱者剂量要轻。女性比男性剂量要轻。急诊剂量要重,慢性病剂量要轻;夏季寒凉清火药用量比冬季要重,南方人温热药用量宜小,北方人寒凉药用量宜小。结论:临床在确定中药剂量时,应从多方面考虑,灵活运用,才能药到病除。

中药剂量;确定;因素

中药剂量是指中药作用于机体能够产生特定效用的量[1]。理想的剂量能发挥最好、最大的疗效,而不良反应最小。很多人觉得中药都是天然材料,多吃一点或少吃一点无所谓,根本不重视中药的剂量规定。还有些人觉得中药的药性比较温和,多吃点能增加药物的疗效。再加上中药多是煎煮的汤剂,觉得煎煮后可能让药物的有效成分散失了不少,于是往往在医生规定的剂量上再自行增加一点点,或者在病愈后还继续服用一段时间的中药,认为这样可以保证病“断根”,不会复发。其实,这样的行为非常危险,即使是中药汤剂也要按量服用,如果剂量超标很容易引起头晕、乏力等副作用。现就临床上在确定中药剂量时应考虑的因素分析如下。

1 与药物性质的关系

中药大多数是天然药,其中又多为植物类或矿物、贝壳类药物。药材质量好者剂量宜少;质量差的剂量宜多。一般植物类的花絮、茎叶,如菊花、桑叶、金银花等因质地较轻,易吸收与挥发,所以剂量较根茎要轻,再如通草,辛香走散者如丁香,苦寒败胃者如黄连等剂量亦宜轻;贝壳及矿物质类药物,如龟板、赭石、龙骨、牡蛎等质地较重吸收较慢,故较植物类剂量要重。鲜品因含有水分剂量宜多,多为干燥药物的1~2倍;干燥药物水分少,有效成分浓度高,故用剂量宜少些。药物性弱力平味淡薄或作用较温和的,可用较大量,如芦根、白茅根等,而性强力峻味浓者用量宜少。毒性大的药物,如乌头类(附子、川乌、草乌等)、马钱子、巴豆等,其性极毒,用量过多易产生副作用,甚至中毒,故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随病情变化而增减,必须严格控制剂量在安全限度内,无毒的中药可以用量稍大些,但对高过敏体质的人可能会有副作用,用量上不要过量。除峻烈药、毒性药和某些精制药剂外,一般中药的常用内服剂量约为:花、叶等质地轻的药物3~10g;金石、贝壳等质地重的药物10~30g;鲜品30~60g。

2 与药物的剂型、配伍的关系

中药剂型不同,用量差别也较大。常用的汤剂是中药剂型中最早被实践证明非常安全的一种,其配伍剂量不同,效果亦异,因味多量大吸收快起效迅速成为汤剂处方的一大特点。而丸剂、膏剂,吸收慢疗效亦慢但比较持久,用量宜小些。

单味比复方用量应重。用单味药治病是指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如甘遂峻下逐水,入汤剂15g以上才能致泻,而研粉吞服只需0.3~0.5g即可致泻,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如单用人参治疗虚气欲脱证,用量10~30g浓煎服,即独参汤为补气固脱之有效良方。若病情较为复杂单味药难以既分清主次又全面兼顾的治疗要求时,便需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其用量可略小。复方中主要药物用量可较大,辅助性药物一般可用低于主药的剂量,如桂枝汤,为解表散寒方,将方中桂枝量加重,即为桂枝加桂汤,却可治疗心阳虚发奔豚症。另外,同一种药物治疗不同的病其剂量也不同。朱良春[2]认为益母草用作“调经活血”时,其用量一般为9~15g,如作“利水消肿”之用,则需大量,始能奏效,因为“矢虽中的”而“力不及彀”,即“药虽对症”而“用量不足”,往往不见效果;而利尿作用若每日30~50g尚不见效,需加至60~75g始奏明显之效,90~120g其效更佳。本品因辛苦微寒,入心肝二经,《别录》曾谓“其子(冲蔚子)疗血逆、太热、头痛、心烦”,引申之以治高血压是可以理解的,但用量也需在60g以上。

3 与患者的年龄、体质、性别、病程长短及病势轻重的关系

1)年龄。患者年龄不同,用药应有区别。一般来说,由于儿童身体发育未健全,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较弱,特别是作用峻猛,容易损伤正气的药物,用量应少于青壮年的药用量。5岁以下用成人量的1/4;5~12岁用成人量的1/2;1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向成人量靠齐。

2)体质。患者的体质不同,对药物的耐受性也不同。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用药量要有所增减,体质强壮者,对药物耐受性高,患病多为实证,用药剂量可稍大,老年人和禀赋较弱的患者,机体抗病能力差,对药物的耐受力较弱,患病多为虚证,用量宜酌减,特别是作用峻烈的攻病祛邪药物易损伤正气,应适当低于成人量,并且特别要顾护中气,即使是用补虚药,也应从小剂量开始,以免虚不受补。

3)性别。女性用药量一般比男性小,如果女性处于月经、妊娠和哺乳期,用活血化淤通经药用量一般不宜过大,还应该特别注意掌握用药品种和剂量,产后患者用量也不能过大。

4)病程长短。新病对患者正气的损伤尚小,患者对药物的耐受力还较强,用量可稍大;久病患者多体虚,对药物的耐受力也较弱,用量亦宜轻。

5)病势轻重。急诊患者用药剂量应加大,轻症患者用药剂量适当减轻。如果轻症患者下药过重,不但造成药力太过,还会伤及正气;对于重病、急性病,非大剂量不能取效的,需加大加重剂量;对慢性消耗性疾病,剂量宜小,长时间服用,若剂量过大,药过病所,欲速则不能达,用药剂量应小些;肿瘤患者病程虽长,但病情重,邪盛正虚,需攻补兼施,多以重量为宜。

4 与季节、地域的关系

1)季节。一年四季气温悬殊,中药也有寒热温凉之分,要依时用药,用药剂量也有不同,如夏季大热易发散,发汗解表及辛温药宜少用,以免火上加油,助热伤阴,寒凉清火药用量可加大;而冬季寒冷多收敛,用量宜小以免雪上加霜,益寒损阳。

2)地域。祖国地大辽阔,有平原、山区、海疆等地区,气温相差较大,在用药剂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南方较热,北方较冷,各地区人体抗病、抗热、抗寒能力不同,南方人多肌肤疏松,使用发汗解表及温热药用量宜小,使用寒凉药可稍大;北方人多肌肤致密,使用寒凉药时用量宜小,使用温热及发汗解表药时用量宜大[2]。干燥地区使用清润药时宜大,温热平原之地清凉药则可多用,并且处于高寒山区潮湿地区时使用辛温燥湿药也宜多。但毒性大的药物应规定剂量,以附子而论,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的某些地区,附子的一次用量很大,往往出现事故,而其他各省市用量却甚小,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药典已对剧毒药作了明确规定,为了保证用药安全,处方均应严格遵照国家药典规定。

剂量是方剂的核心、灵魂,剂量是中医用药的精华,剂量可使药物在方中有君臣佐使之分,剂量不同还可使得某些药物具有双向调节性,剂量可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等。因此处方是否有效,除了辩证明确,施治得当,确定药物剂量就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医生在使用药物、确定药物剂量时若能考虑到以上因素,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临床灵活运用、药到病除的作用。

[1]仝小林,吴义春,姬航宇,等.发现经方剂量[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11):1.

[2]朱良春.朱良春医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201-206.

[3]曹爱侠,谢宏涛.中药剂量与疗效关系的探析[J].现代中医药,2004,24(5):63.

[编辑] 一 凡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10.029

2012-08-18

余惠莲(1971-),女,湖北钟祥人,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

R94

A

1673-1409(2012)10-R060-02

猜你喜欢

体质用量中药
2021年日本钛加工材在各个领域用量统计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大豆种植意向增加16.4%化肥用量或将减少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