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斯科地铁:激荡人心的建筑交响史诗

2012-03-29图文阿真

重庆建筑 2012年6期
关键词:莫斯科苏联艺术

图文/阿真

莫斯科地铁:激荡人心的建筑交响史诗

图文/阿真

世界上,拥有地铁公交系统的城市数以百计。但将地铁车站建得如宫殿般富丽堂皇,如画廊般异彩纷呈、如博物馆般呈现丰厚历史意象的城市,只有一座,那就是莫斯科。

1935年5月15日,莫斯科满城春色。就在这一天,莫斯科人迎来了属于他们的第一条地铁。一列开往春天的地铁从红色苏联的心脏启程,开始它不断延伸的新里程。

20世纪30年代,苏维埃还是一个获取政权不足20年的“少年郎”。跟英美等西方列强相比,除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之外,在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尤其是工业化、电气化方面,当初的苏联尚在蹒跚起步阶段。但在斯大林铁腕统治之下,一边是光荣与梦想的乌托邦,一边是血腥与冷酷的大屠杀。雄心勃勃的工业化革命,伴随着消灭异己的大清洗席卷苏俄大地。当年,为了修建莫斯科地铁,苏联政府不惜举全国之力,调动了最优秀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团队,从全国各地运来最名贵的大理石和花岗岩,集结了数目庞大的劳动大军夜以继日地工作。

修建莫斯科地铁,最初的动机是基于军事防御考虑,但随着工程的展开和里程的不断延伸,莫斯科地铁的意义也在不断延伸,除了其实用功能,它史诗般的精神价值从狭隘的意识形态缝隙里延伸出来,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得以不断丰富和拓展。

莫斯科地铁全长300km,拥有12条线路182个车站,每天运行的客车多达4000列,形成了一条环线和多条辐射线交错的巨大交通网络,在地下对应覆盖着整座莫斯科城。地铁可直达莫斯科所有的机场、火车站、主要商业中心和街心广场,还可直达众多大型企业和居民社区。站点一般都设在大型公共建筑物的一层,既方便人们上下班、购物、办事,又不破坏城市的整体布局。地铁几乎延伸到了莫斯科市大约1000km2土地的每一个角落。莫斯科地铁最初每天客运量只有17万人次,现在已经超过900万人次,即相当于每个莫斯科市民每天坐一次地铁。莫斯科地铁的运输量占全市公共交通运输量的45%,每天从早晨五时运行至子夜一时。由于地铁的快捷、方便,免去堵车之苦,乘坐地铁每年平均可为每一个莫斯科人节约300小时。

如果说莫斯科地面上的一座座宫殿曾是皇权的象征,属于一代又一代的沙皇,而城市地下这座散发着艺术魅力的巨型宫殿,则属于公众,属于每一个莫斯科人,是名符其实的“人民宫殿”。

10年前,一个清凉的秋日,我从繁华的阿尔巴特大街第一次进入莫斯科地铁站。当电动扶梯将我送入数十米深的地下,眼前的景象出人意料地奇幻,恍惚在深谷邂逅彩虹。脚下是名贵大理石铺设的地面,头上是花卉浮雕装饰的墙柱。一路华灯璀璨,照亮幽长的廊道,绮丽的幻境让我那颗惊艳的心,为之痴迷。后来再到莫斯科,夜游地铁站便成了我不容错过的艺术盛宴,带给我穿越时空、漫游博物馆的独特体验。

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莫斯科地铁,其构造之宏伟、风格之多元,装饰之华美,令人叹为观止。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人才资源。在现有的180多个地铁站中,几乎找不到两个雷同的造型,每个站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由独立的建筑师或团队设计,以精雕细琢的环境艺术塑造出鲜明的个性和气场。当年,来自前苏联广袤国土不同产地的珍贵石材源源不断地运往莫斯科,仅建造站台铺设的大理石就达数十种之多,还采用大理石、马赛克、花岗岩、陶瓷和五彩琉璃,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壁画、雕塑,再配以别致的灯饰,将一座座地铁站打造得如同宫殿般富丽堂皇,置身其间,仿佛走进异彩纷呈的环境艺术博物馆。

从总体上看,莫斯科地铁站仍保留着浓郁的苏维埃历史印记,仅从一些地铁站名(如革命广场站、红色近卫军站、列宁大街站、共青团员站、纺织工人站等)就可见一斑。每一个地铁站都有自己的装饰主题。有的宣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有的颂扬不同时代的英雄人物,有的展示各民族的风土民情,有的描绘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当然还有众多以文学家和他们的作品为主题的装饰艺术。

漫游莫斯科地铁,借助站台的装饰艺术,我再次见证了俄罗斯人的宗教救世情结、英雄主义情结和艺术狂热情结。只不过在苏联时期,宗教救世情结中的拯救者不再是绑在十字架上受难的耶稣,而是以镰刀斧头为图腾的布尔什维克,他们的偶像也不再是信奉博爱的圣徒,而是信奉阶级斗争的列宁和斯大林。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新的线路和站点仍在不断地规划、建设、扩展,随着时代的演变,不仅意识形态在发生变化,美学趣味和建筑技术也在发生变革。列车行经之处,可看到不同时代的主题和趣味纷呈于站台,像是翻阅一部苏俄的历史年鉴,走进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廊。

我知道,只有一种方式可以接近上帝,那就是艺术。这是苏俄钢琴家玛利亚·尤金娜的一句名言。她不仅道出了她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也坦露了一个酷爱艺术的民族灵魂深处的追求。伴随着苏联的解体,它的意识形态早已分崩离析,但它留下的环境艺术仍存活在莫斯科城的地下,它曾经的辉煌也固化其中,成为历史遗迹。试想,如果没有这些艺术载体,极权体制下仅存69年的苏联历史将是多么荒凉。如今,莫斯科地铁早已走出红色苏维埃的里程。尽管一盏盏华灯一如既往辉映着它的大厅和长廊,浮雕和壁画依然承载着昔日鲜活的记忆。然而,照亮人们心灵的,却是渗透在环境里恒久不灭的艺术之光。

责任编辑:黄定坤

猜你喜欢

莫斯科苏联艺术
莫斯科第一届宠物狗节
大雪袭击莫斯科
崛起,莫斯科大公园
车“游”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爆笑街头艺术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