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槟榔文化探析

2012-03-20孙文刚

文化学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黎族槟榔海南

孙文刚

(三亚学院人文分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槟榔(Areca catechu L.),为我国四大南药之首,是海南省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长期的栽植过程中,槟榔与海南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并逐渐形成了海南独特而丰富的槟榔文化。本文立足古今文献和海南民俗,拟对海南槟榔文化的形成、内涵和形成原因作些探讨和分析。

一、槟榔释名与海南槟榔文化的形成

槟榔属棕榈科,是热带主要的植物之一。据有关记载,引种中国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在中国,槟榔俗名较多,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至汉代。汉武帝元丰元年(前110年),西汉设置南海、交趾、日南等九郡,其中就包括海南、越南等槟榔产地,而后汉武帝破南越,槟榔作为百余本奇花异木之一被移植到关中的扶荔宫(今陕西韩城境)。[1]司马相如《上林赋》曰:“留落胥余,仁频并闾”。其中“仁频”(频音宾),就是今之所谓的槟榔。最早详细记述槟榔的文献是东汉杨孚的 《异物志》。在这部著作中,他对槟榔从植物学角度作了考察:“槟榔若荀竹生竿,种之精硬,引茎直上,不生枝叶。其状若桂。其颠近上未五六尺间,洪洪肿起,若槐木焉。因拆裂出若黍穗,无花而为实,大如桃李。又棘针垂果其下,所以卫其实也。剖其上皮,煮其胃,熟而贯之,硬如干枣,以扶留古贲灰并食。下气及宿食、去虫、消谷,饮啖设为口实。”文字对槟榔的生长特性和食用方法、功效等作了详细说明。此后,三国魏时期,吴普《吴普本草》亦谈及槟榔,其文曰:“槟榔一名宾门……又名螺果。”槟榔又有了宾门、螺果的新名称。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下载:“槟榔,树高十余丈,皮似青桐,节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枝不小,调直亭亭,千万若一,森秀无柯。端顶有叶,叶似甘蕉,条派(脉)开破,仰望眇眇,如插丛蕉于竹杪;风至独动,似举羽扇之扫天。叶下系数房,房缀数十实,实大如桃李,天生棘重累其下,所以御卫其实也。味苦涩。剖其皮,鬻其肤,熟如贯之,坚如干枣,以扶留藤、古贲灰并食,则滑美,下气消谷。出林邑,彼人以为贵,婚族客必先进,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一名宾门药饯。”[2]嵇含对槟榔外部特征、食用方法、药用功能等作了全面的阐释,并且已经开始超越了植物学范围,引入了民俗文化学考察视阈。至此,槟榔又被称为“宾门药饯”。南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下记载:“小而尖者为鸡心槟榔;大而扁者为大腹子。”[3]根据形状不同,槟榔又有鸡心槟榔和大腹子之别。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岭南人吠之以当果食,言南方地湿不食此无以祛瘴病也。”槟榔又被名为洗瘴丹。

以上文献大多是从植物学、医学等角度诠释槟榔名称的。然而,在人们长期的嚼食槟榔的过程中,槟榔的民俗文化意义也被慢慢的凸现出来,下面就将笔者掌握的古今文献兹录如下:

宾与郎皆贵客之称。嵇含的 《南方草木状》言:交广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如邂逅不设,用相嫌恨。则槟榔名义,盖取于此。[4]

越谣云:“一槟一榔,无蒌亦香。扶留似妾,宾门如郎。”宾门即槟榔也。又云:“槟榔为命赖扶留。”[5]

“槟字从宾,榔字从郎,言女宾于郎之义也”,寓意夫妻相敬如宾。[6]

槟,通宾,榔,通郎;谜语“先是朋友,后为夫妇”的谜底就是“槟榔”。“送槟榔”为聘,文化意义深刻。西晋时期,左思《吴都赋》有“槟榔无柯”之赞;“送槟榔”寓意坚贞不渝,不节外生枝。岛民认为,槟榔树干笔直,树身浑圆,“送槟榔”表示“一心一意”、“婚姻和美”。[7]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槟”与“宾”同音,而粤语中“槟榔”与“宾临”谐音,不仅如此,嚼槟榔所产生的唾沫是红色的,而红色表示吉利,因此,献槟榔寓含“宾临大吉”的意思。[8]

综上所述,槟榔最先只是海南人普遍喜爱的一种食物,先有嚼食的习惯和文化,而后经过语言的谐音与人们的联想,槟榔才与民间婚俗、社交习俗等发生了联系,这期间海南槟榔文化才得以产生形成。当然,作为一种经历漫长历史而形成的文化形态,海南槟榔文化有着极为丰富内涵,下面将择其大要作些探讨。

二、海南槟榔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日常生活的美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槟榔是海南人、尤其是黎族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道美食,甚至还有“以槟榔为命”的说法。[9]在海南人长期的槟榔嚼食中,逐渐产生了有关槟榔的食文化。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关于食法。清光绪补刊本《琼州府志》卷五曰:“槟榔生食,必以扶留藤古贲灰相含嚼之。吐去红水一口,乃滑美不涩,下气消食,俗为槟榔为命,赖扶留于此。古贲灰即砺蚌灰也。贲乃蚌之讹,瓦屋子灰亦可用。”[10]近代《海南岛志》说得更为清楚,其曰:“食时将槟榔纵破为四,纳于口中,别取篓叶一片,涂以蚌壳灰浆,混而嚼之,随嚼随吐,流涎如血。若遇数人聚坐一堂,则地面可使尽赤。……海南西部人民,如崖县、临高、昌江、感恩等处嗜此极伙,女人尤甚。”[11]今黎族人王国全的《黎族风情》一书也对槟榔的食法作了描述:“吃槟榔,可生吃或干吃。生吃采下槟榔果,用刀切成若干小片(如小指大小),果壳和内核一起嚼食。干吃,把成熟的槟榔摘下,放锅内煮熟,然后切成两块,用藤片穿成一串串吊起晾干,长期吃用。吃槟榔的配料是:一个槟榔片,一块蒌叶,一撮螺灰,卷成一束。瘾大者,还要配上适量的烟叶。”[12]上述两则文献对槟榔的日常吃法作了描述。除此以外,槟榔还有一些特殊吃法,如唐代段公路的《北户录》卷二曰:“今琼崖高潘州以糖煮嫩大腹槟榔”。[13]清光绪补刊本《琼州府志》卷五曰:“今郡人食槟榔,又以荔枝嫩叶揉成饼,名曰茶饼,加入合食。”[14]南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下载:“槟榔产诸蕃国及海南四州,交趾亦有之。春取之为软槟榔,俗号槟榔,鲜极可口;夏秋采而干之,为米槟榔;泽之以盐,为盐槟榔。”[15]糖槟榔、茶饼槟榔、盐槟榔等就是槟榔的特殊吃法。

二是关于槟榔的食效。东汉杨孚的《异物志》已经谈到了槟榔的功效:“槟榔扶留,可以忘忧。”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则较为全面描述了嚼食槟榔的四大功效:一曰醒能使之醉。醒而食之则醺然颊赤。二曰醉能使之醒。醉后食之则醉意顿解。三曰饥能使之饱。饥而食之则四体充盛。四曰饱能使之饥。饱后食之则胀闷立消。[16]南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下载:“小而尖者为鸡心槟榔;大而扁者为大腹子。食之可以下气。”[17]明唐胄《正德琼台志》卷七《风俗》记载:“人无贫富皆酷嗜之,以消胀,能忍饥而不能顷刻去此”。[18]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木语》载:“实未熟者曰槟榔青,青,皮榖也,以槟榔肉兼食之,味厚而芳,琼人最嗜之。”[19]槟榔不仅口味芳醇,而且可以消胀、忍饥、下气。

(二)恋爱婚姻的信物

槟榔不仅是海南人的一种美食,而且也是海南人恋爱婚姻中的重要信物和礼品。海南黎族男女的恋爱、定婚、纳聘、结婚等全程都离不开槟榔。如在恋爱中,海南黎族民间情歌唱道:“隔河槟榔绿成荫,心想采摘怕水深;掷个石子试深浅,送口槟榔试哥心。一口槟榔一口香,二口槟榔暖心房;三口槟榔来做媒,吃侬槟榔即侬郞。”还有的唱道:“口嚼槟榔又唱歌,嘴唇红红见情哥。哥吃槟榔妹送灰,有心交情不用媒。”槟榔成了男女青年恋爱中的重要媒介。订婚时媒婆上门提亲也带着槟榔,如清咸丰《文昌县志》载:“定婚自少时,谓之‘送槟榔’,以纳聘兼用槟榔为礼也。”[20]民国《感恩县志》载:“婚礼,则举邑皆用槟榔。媒妁通问之初,即以彩帕裹槟榔、茶蒌至女家,向其亲属说合。至女家允诺,首次定婚送聘,谓之‘吃槟榔’”。[21]清光绪补刊本《琼州府志》卷三曰:“至婚礼,媒妁通问之初,洁其槟榔,富者盛以银盒,至女家非许亲不开盒。但于盒中手占一枚,即为定礼。凡女子受聘者,谓之吃某氏槟榔。此俗延及闽广。”[22]槟榔作为海南婚姻中不可或缺的礼品,其在定婚仪式中有着潜在的认同意义:“红蒂槟榔吃嘴香,吃哥槟榔领哥情,槟榔如金蒌如宝,吃哥槟榔哥屋人。”[23]此外,在海南黎族传统的迎亲、结婚中也要用到槟榔,而且,据调查,今天海南万宁、陵水、三亚一代的农村在迎娶拜堂期间仍有散发槟榔给前来道贺的亲友嚼食的现象。

(三)人际和谐的桥梁

海南人在交往中用槟榔待客的风俗,古来有之。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载道:“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24]、“俗重此物,凡交接必以为先客”,[25]不仅正式待客如此,就连日常人际间的交往中也“俗重槟榔,亲朋往来,非槟榔不为礼。”[26]“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27]凡探亲访友、劳作闲谈间,都会习惯地从衣袋里掏出槟榔,互相吃请,犹如请人吸烟一样。朋友熟人相遇,如果不以槟榔为敬,则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因此,槟榔成了促使人际关系和谐的桥梁。甚至海南民间还有“一口槟榔大过天”的说法。“有斗者,甲献槟榔则乙怒立解。”[28]黎族人之间、黎族峒与峒之间出现纠纷,只要一方同意敬对方一口槟榔,双方矛盾就立刻消除。

(四)祭祀和年俗中的圣果

在海南,也有将槟榔用于祖先和神灵祭祀的习俗。屈大均《广东新语》载:“至持以享鬼神,陈于二伏波将军前以为敬。”[29]槟榔成了愉悦神灵、保佑平安的圣果。此外,海南陵水、三亚等还有春节敬槟榔的年俗。在过年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足量的 “槟榔角”,即把一个槟榔切成四瓣,再把蒌叶涂上特制的调料后叠成小三角状,名之“槟榔角”。到了大年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时,就把两小瓣槟榔配上一个“小三角”放在掌心,然后双手捧着,边说着新年祝福边恭敬递上。长辈笑着接过槟榔,分发给晚辈红包。槟榔拜年蕴含吉祥如意、尊重礼让的特殊含义,因此,今天我们仍然还能在陵水、三亚一代农村过年时看到这种民俗。还有把槟榔同时用于祭祀和年俗的,如《海南岛志》记载:“‘元旦’,进茶果、槟榔、甘蔗、米花拜祖。礼毕,幼者敬长者以槟榔,长者给以封包。”[30]

(五)文人和民间的记述

海南槟榔文化不仅表现在有关的槟榔的食俗、婚俗、社交和祭祀习俗、年俗中,而且还表现在历代文人和民间的作品中。这些以槟榔为题材的诗词篇章、民歌民谣、传说故事以及以槟榔为名的历史痕迹,都是海南槟榔文化重要载体。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被贬海南儋州后,与黎人生活在一起,他亲眼目睹海南姑娘啖槟榔,留诗云:“不用长愁挂月村,槟榔生子竹生孙。暗麝着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题姜秀郎几间》)诗歌描述了海南姑娘头簪茉莉、口嚼槟榔、芳香袭人的情形。苏轼亲自嚼食槟榔,也有同样的感受:“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东坡草药诗》)同时,苏轼还留有《食槟榔》、《咏槟榔》等诗。其《咏槟榔》诗云:“异味谁载向海滨,亭亭直干乱枝分。开花树杪翻青箨,结子苞中皱锦纹。可療饥怀香自吐,能消瘴疠暖如熏。堆盘何物堪为偶,蒌叶清新捲翠云。”明海南临高才子王佐的《咏槟榔》则在苏轼“红潮登颊”的摹写上进一步作了发挥:“绿玉嚼来风味别,红潮登颊日华匀。心含湛露滋寒齿,色转丹脂已上唇。”槟榔风味别具,食之使人面红唇丹,气色沃然。清代文人任兆麓曾寓居海南六载,留有竹枝词云:“榔花尝过又榔青,此味从来未惯经。日日红潮登满颊,不知能醉复能醒。”[31]海南民间也有大量以槟榔来传情达意的歌谣和故事传说。如乐东县黄流民歌《摘槟榔》:“女:我摘槟榔我园里,与你都无乜关碍。有关碍人送给你,不关碍人你勿来。男:妹摘槟榔在园里,与哥当然有关碍。见熟槟榔口水滴,见生槟榔谁想来。”[32]此为海南男女探情之歌。保亭黎族民歌《吃哥槟榔领哥情》:“槟榔青青荖青青,吃哥槟榔领哥声。槟榔如金荖如宝,吃哥槟榔领哥情。一个槟榔破四瓣,吃口槟榔心里念。哥欲厚情与实意,吃哥槟榔口口甜。”此为黎族男女慕恋之歌。[33]五指山地区广为流传的《槟榔的故事》,则再次给我们印证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三、海南槟榔文化的形成原因

海南槟榔文化的形成绝非偶然,它既与海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而且还与当地的经济与生产方式、宗教文化、审美观念,以及传统和外来习俗的影响密切相关。

(一)地理与自然环境

海南属热带地区,水木丰茂,潮湿地热,故有“瘴乡”之说。久居其地,则有可能被湿热之毒和瘴疠之气所侵,已至患病染疾。出于槟榔具有可以下气、消胀、健胃等药用价值的考虑,它被用于日常嚼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所以我们认为地理与自然环境是海南槟榔文化形成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

(二)经济与生产活动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槟榔产区,尤其进入宋代,琼州府已开始向朝廷进贡槟榔。据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八《花木门》记载,海南岛最初只在五指山附近种植槟榔,且规模较大,当地居民获利良多。后各地槟榔商贩络绎不绝,广州官司每年槟榔税收就达数万缗。[34]明清时期,岛内槟榔种植范围已从五指山向四周扩展,如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记载:“槟榔,产琼州,以会同为上,乐会次之。儋、崖、万、文昌、澄迈、定安、临高、陵水又次之,若琼山则未熟而先采矣。会同田腴瘠相半,多种槟榔以资输纳,诸州县亦皆以槟榔为业。岁售于东西两粤者十之三。于交趾、扶南十之七。”[35]由此可见,海南已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槟榔种植区和槟榔输出地。槟榔种植和贸易已成为海南重要的经济和生产活动。清人任兆麓曾于乾隆丁亥年(1767年)至琼游历,留有竹枝词云:“滋生从不羡牛羊,树艺何知重稻梁。但说灌园能致富,逢人只是看槟榔。”[36]这种把槟榔多少等同于财富多寡的观念严重影响了海南婚俗中的槟榔文化。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载:“琼俗嫁娶,尤以槟榔多寡为辞。”[37]槟榔成了财富、地位的象征,而且此风愈演愈烈,清光绪《定安县志》载:“婚礼,必择门户,专用槟榔。初以庚帖请庚。贴者,书女之生年庚甲也。男家报可,则奉金银钗环以从。已而纳币,则两家各用婚书,槟榔动以千万计。至有以金银为蒂者,采币、猪羊、酒果、茶面,为女家是命。已而请期,已而亲迎,仿六礼行之。”[38]清嘉庆《会同县志》载:“婚礼,纳采多用槟榔,富者加猪、酒、米粿,雕金银花以饰榔蒂,盛以银盒,至女家奉各亲眷。”[39]槟榔只是海南婚俗礼品之一,然数量如此巨大,“动以千万计”,加上其他各种礼金、礼品以及豪华包装所形成的厚财之风,往往导致男性贫困者难以娶妻。后来经政府明令禁止才逐渐省用,甚至只用少数几颗,在今天婚礼中槟榔大多只具有象征意义了。

(三)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秦汉时期,中国南方百越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即“骆越”,而一般认为海南黎族源于“骆越”人。著名学者凌纯声认为,百越族群具有一系列的文化特质,如刀耕火种、梯田、嚼槟榔、树皮衣、文身、凿齿、穿耳、做月等。[40]由此可见,海南人“嚼槟榔”的食俗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当然这种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秦汉以后中原汉族文化的强势进入,海南本土的槟榔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海南黎族人历来崇尚婚恋自由,不受父母和外人干涉,更无礼制约束而言,如《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传》载道:东汉时,“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唐宋时期,李德裕、苏轼等很多知识分子被贬海南,这些人也将汉族文化带到了海南,汉文化不断与海南本土文化互相渗透、融合。明代以降,由于海南籍儒家学者丘濬等人大力的推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汉族婚姻礼仪渐渐在海南流行起来。[41]“纳采”纯系汉族婚姻习俗,后来被海南黎族人所借,并且与他们酷嗜的槟榔结合,海南槟榔的角色实现了明显的置换,即由以前的美食变成了海南婚俗中的重要礼品。相反,由于文化融合的双向性,一些移居海南的汉族人也接受了槟榔,并将之作为自己纳采的礼物。所以,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是海南槟榔文化的成因之一。

(四)海南黎族独特的审美观念

海南槟榔文化的形成还与海南黎族独特的审美观有着密切联系。唐刘询《岭表录异》中记载:“久食,令人齿黑。故南人有雕题、黑齿之俗。”雕题,即文身;黑齿则与嚼食槟榔分不开。海南原始先民崇尚以“黑齿”为美。女人牙齿不黑被认为不美,甚至有“白齿如犬齿”的说法。为了达到实现这一目标,海南“男重烟丝女槟榔”,女性长期嚼食槟榔,则红潮登颊,唇丹齿黑,加之传统社会又以红色为吉祥之喜事,所以嚼食槟榔慢慢成了海南爱美女性的一种审美时尚。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中有竹枝词云:“日食槟榔口不空,南人口让北人红。灰多叶少如相等,管取胭脂个个同。”[42]嚼食槟榔甚至可以代替化妆使用的胭脂,由此可见,海南黎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对海南槟榔文化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

四、结论

综上所述,海南自古就有栽种和嚼食槟榔的习惯,并由此衍生了槟榔用于社交、婚礼、祭祀、年俗、诗词歌谣、民间故事等具有民俗和社会意义的槟榔文化,并且流传至今。海南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骆越“嚼槟榔”的文化特质、汉族礼制文化、槟榔生产经济活动、海南黎族独特审美观念都是海南槟榔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除中国的海南、台湾、广东、湖南等地外,东南亚的越南、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文莱、印尼、老挝,以至南亚的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地也有类似的槟榔文化。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槟榔文化相比,海南槟榔文化有何特色,以及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伟大工程中海南槟榔文化该如何发挥它的独特魅力,这些问题还有待探讨。

[1]陈直.三辅黄图校证(卷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75.

[2][27][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下)[M].丛书集成初编本.

[3][15][17][宋]赵汝适.诸蕃志校释[M].杨博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6.186.186.186.

[4][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槟榔[M].

[5][19][28][29][35][37][42][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7.630.629.629.629.628-629.629.629.

[6]郭声波,刘兴亮.中国槟榔种植与槟榔习俗文化的历史地理探索[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4):10.

[7]蒙乐生.槟榔传奇故事[J].今日海南,2010,(8):46.

[8]杨秋.东莞槟榔歌的缘起、功能及其民俗意义[J].岭南文史,2003,(2):39.

[9][明]张天复.皇舆考(卷九).广东[M].四库全书存目本.

[10][14][22][25][清]张岳松.琼州府志(卷五)[M].台湾: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光绪十六年补刊本.

[11][20][21][26][30][38][39]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1104.1114.1125.1111.1103.1116.1118.

[12]王国全.黎族风情[M].广州:广东省民族研究所,1985.40-41.

[13][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二)[M].丛书集成初编本.

[16][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篇(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3.247.

[18][明]唐胄.正德琼台志(卷七).风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140.

[23][32][33]中国歌谣集成海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海南卷[M].中国ISBN中心,1997.248.221.248.

[24][34][宋]周去非.岭外代答[M].屠友祥校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35.179-180.

[31][36][清]任兆麓.学吟集·海南纪事[A].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中华竹枝词(四)[C].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3142.3142.

[40]凌纯声.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M].台湾:台湾连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330.

[41]丘濬.大学衍义补(卷五十).家乡之礼[M].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236册.

猜你喜欢

黎族槟榔海南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8月海南气候动荡 农作物减产剧增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槟榔之味《粤中见闻》:“以槟榔肉兼食,味厚而芳。”
蒙药槟榔十三味丸的抗抑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