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越边境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制约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以麻栗坡县猛硐乡为例

2012-03-20李锦发

文山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互市边民边境

李锦发

(文山学院 民族研究所,云南 文山 663000)

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因地处中、越两国的边境沿线地区,制约当地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具有特殊的地域性和区位性特点。麻栗坡县猛硐乡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渭川县老寨社、黄树皮县南汀社相接壤,边境线长37公里,乡境内有通往越南的大小通道11条。截至2010年1月,猛硐、坝子、铜塔和昆老等4个村委会有沿边村民2961户12553人。

2008年1月、9月,2010年8月,笔者前往猛硐乡进行田野调查。本文以猛硐乡为例证,从经济、教育等层面对制约中越边境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对策作出初步探讨。

一、边境互市贸易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思考

(一)边境互市贸易情况

2010年1~6月,猛硐乡边境贸易规模为2858万元。其中:进口金额1206万元,出口金额1652万元。进口物资为:狗43.5万元,羊29.75万元,牛495万元,马174.8万元,松明48万元,药材45万元,其它农副产品360万元。出口物资为:各种食糖14万元,各种服装60.9万元,各种布匹16.1万元,各种花线38.75万元,白酒27万元,啤酒13.8万元,香烟98万元,各种食用油14万元,味精57万元,食盐13万元,仔猪16.1万元,肉产品12.6 万元,日用百货290万元,各种炊事用具180万元,其它针织品208万元,建筑材料18万元。在商品出口中,农贸市场互市总额为635万元。

(二)边境互市贸易特点

第一,中越双方边境互市贸易呈现出资源互补、互通有无的特点。中国从越南进口的商品为狗、羊、牛、马、松明、药材以及其它农副产品,中国出口越南的商品为食糖、服装、布匹、花线、白酒、啤酒、香烟、食用油、味精、食盐、仔猪、肉产品、日用百货、炊事用具、针织品、建筑材料。

第二,中越双方边民族源相同、风俗习惯相同、民族心理特征相同,这种因素在边境互市贸易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猛硐乡以瑶族为主体,并居住着壮族、苗族和傣族,瑶族、壮族、苗族和傣族在边境线的越南一侧也有分布。因此,跨境民族是推动中越双方边境互市贸易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中越双方边境互市贸易以初级农产品、农副产品,以及初级工业品为主。

第四,中越双方边境互市贸易以小额贸易为主。

(三)边境互市贸易发展制约因素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各边民互市点通道建设滞后,一般贸易和互市贸易没有实现有序分流。边民互市通道大多为土石路面,晴通雨阻,难以提升互市产品的规模和档次。

二是人员出入境办证困难。2004年4月,云南省公安厅启用新的《出入境通行证》以来,越方也出台了相应持证出入境的规定。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但延长了办证时间,而且增加了办证成本,导致出入境人员大幅减少。尤其是省外人员出入境受到严格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边境互市贸易发展对策思考

一是加大边民互市市场的建设力度。边民互市贸易己成为中越双边经济发展、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但是,各边民互市市场的建设却十分滞后,严重制约了双边贸易的发展。因此,加大边民互市市场的建设力度,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二是简化出入境通行证的办证手续和程序,降低办证费用,便利双方边民开展正常、有序的边境互市贸易。据实地调查,现行《出入境通行证》的办证时间过长,办证费用过高,使中越双方边民开展正常的边境互市贸易,乃至跨境民族间“走亲戚”受到一定限制。为此,部分边民往往暗中跨越边境线往返于中越两国边界地区,这不利于边境管理。因此,迫切需要简化办证手续、程序,降低办证费用,以便利中越双方边民的正常往来,乃至边境互市贸易的正常开展。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一是社会主体的问题。当前,受打工潮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在家的男劳动力为数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成效。在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中,许多干部都表现出不愿意再当村干部,究其原因主要是嫌报酬太低,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充分调动起来。 据丫口村党支部书记兼原村民一组组长王应刚说,村民小组长每年仅领取180元的报酬。

二是群众的思想认识层次不深,建设任务艰巨。不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了解不够全面,理解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准确,干部群众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往往把新农村建设局限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等、靠、要的思想在一些地方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主人翁”主体意识不强。

三是基层干部流失较多,农村人才紧缺。农村地区绝大多数有本事、有经济头脑、能赚钱的人大多外出务工或经商,留在农村的,无论是文化水平,还是自身素质,都要略逊一筹。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严重老化,基层干部队伍后继乏人,在新农村建设中缺乏生机和活力。

四是因自然条件差,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和务工收入,农村贫困面仍然很大,多数群众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广大农民群众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五是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发展问题。虽然近年来整村推进建设项目已逐步深入到边远贫困山区,但部分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的偏远山区仍然是扶贫开发的盲点。就某个贫困村而言,如果扶贫对象仅仅局限于贫困户则整村就不能得到整体性改善,其产业规模也难以形成;如果把扶贫的对象扩大到整个村的所有农户,这势必又会减低对真正贫困户的扶持力度,很难做到整体推进共同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对策思考

一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猛硐乡普遍存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应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变“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现有状况,以确保农作物、经济作物的及时灌溉,乃至农作物的收成。

二是认真落实好农业补贴政策,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实惠。国家实施农业补贴政策,旨在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而逐步解决“三农”问题。

三是应切实认真地做好农村弱势群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公益性事业建设,逐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更加关照基层农村弱势群体,使农村弱势人群的基本生活有可靠保障,确保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是县乡级农业技术科技、畜牧兽医部门应不断加大科技培训经费的投入和实用农业技术的培训力度。地方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对更多的农村群众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培训,将实用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户,逐步提高农村群众的农技技能,为农作物、经济作物的增收创造条件。

五是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活待遇,真正调动起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现行农村基层党支部和村民小组长工作报酬较低的状况,逐步提高工作待遇,保障基本生活,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

六是不断加大乡村公路的建设力度,逐步改善当地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严重制约着猛硐乡经济社会的发展。2008年9月,猛硐乡至麻栗坡县县城的乡级公路为土石路面,经常是晴通雨阻。笔者前往调查时,适逢雨季,经常发生公路塌方而不能正常通行或是被迫绕道而行的情况。2010年8月,笔者前往调查时,猛硐乡至南温河乡新城村的“新猛公路”已改造为弹石路面。虽然“新猛公路”的弹石路与正在修建的文山至船头二级公路相连接,但“新猛公路”的弹石路面等级较低。所以,猛硐乡应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尽快修通全乡范围内的乡村公路,已建成的乡级“新猛公路”和村级公路要提高路面等级,提高通达、通畅率。

三、农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思考

(一)农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一是越南在边境沿线地区实施的优惠政策对中国边民产生了负面影响。越南加大劳动力科技培训的力度,政府无偿提供科技培训费。在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管理编制上,每社设1名农管员。在动物防疫工作中,实行三个村小组一个防疫员,对各种动物免疫注射免费。①

二是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增收步伐缓慢。村与村、户与户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村与村之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富裕户与贫困户的收入差距逐渐加大,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整体脱贫致富带来巨大困难。[1]

三是种养产业结构定位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普遍存在“种粮为吃饭、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为买盐”的小农经济意识,什么都发展、但什么也不成规模的小而全现象较为突出,主导产业规划定位不准,地区比较资源优势未得到有效利用,还没有从根本上树立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新理念。

四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重农轻商”的思想观念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丫口村为例,该村水田少,缓坡田地多。因此,村民普遍使用木犁、木耙、掼盆等传统农业生产用具,并普遍使用人工插秧、收割,没有使用农业机械化进行耕作、收割。同时,村民缺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观念,以及现代化、市场化的观念,生产的目的仅在于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部需要,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意识较为浓厚。

(二)农业经济发展对策思考

一是大力扶持边民互市点建设,鼓励中越两国边民开展正常的边境互市贸易往来。发展跨国小额贸易,加快开发民族特色产品,盘活边境沿线民族地区的区位优势。引导边境地区群众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因地制宜地进行民族特色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充分利用山区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草果、八角、茶叶、竹子等优势产业。

二是合理挖掘和利用边境地区的丰富资源,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结合猛硐乡山地多、气候炎热潮湿、适合发展林产业的特点,大力发展林产业;结合当地农民有养殖生猪、大牲畜的特点,引导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大力发展畜牧业;结合地处边境沿线的区位性特点,大力发展边境贸易。

三是加快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促进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边境沿线民族地区历来是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分裂问题、犯罪问题容易发生的前沿地带,更是展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促进边境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可为边境地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应结合边境沿线地区的实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资源优势(茶叶、八角、草果、笋竹等),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并加强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教育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思考

(一)教育发展制约因素

一是中国与越南双方边境地区的教育优惠政策存在差距。越南政府对边境地区每个村寨均修建1所学校,促进边境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边境地区实施教育“三免费”政策,边境地区小学三年级以下学生的学杂费、书费、资料费等费用均由国家负责;小学四年级至大学毕业,学生衣食住行费用均由国家负责;考取内地学校的学生,其往返车船费、途中食宿费等由国家支付,民族中小学和中等以上专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国家月平均补助生活费50元。[1]虽然中国相继实施了“三免费”、“两免一补”教育政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和“兴边富民工程”,但与越南对边境地区实施全免费的教育优惠政策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2]

二是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不愿扎根边疆而向条件优越的地方流动。越南大幅度提高边境地区的教师待遇,边境一线教师月平均工资比内地教师高20%(100~150元),是当地干部的1.5倍,对工作三年以上的可以无条件调回内地工作。[3]而中国边境沿线地区农村中小学不但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而且大多数教学任务较为繁重,部分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到边境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任教,不少在职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想尽办法向条件优越的地方流动。

三是中越边境民族地区“边疆性”、“民族性”和“边境性”的社会环境因素制约着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成效。猛硐乡具有“边疆性”、“民族性”和“边境性”的多重地域性特点,再加之民族众多,社会发展程度较低,全乡人均接受教育年限偏低,劳动者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国家逐年加大对边境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但是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再加上受早婚习俗影响,学生辍学现象依然很严重。全乡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口占总人口的近一半,劳动者接受新技术、新信息、新经营管理模式的难度较大,原始生产耕作方式、粗放经营现象十分普遍。[3]

四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争的历史性遗留因素制约着中越边境沿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猛硐、坝子、铜塔和昆老等4个村委会边境沿线村寨是中越自卫反击战的主战场,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战争时的防炮洞,因战伤残的边民仍在坚强地生活着,当地群众曾经为10年支援前线而导致贫穷落后。但是,伤残人员因丧失劳动力而造成生活贫困,其子女教育问题举步维艰。当地人民曾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过贡献,如今这些伤残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却成为当地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妥善处置中越边境沿线民族地区因战争致残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维护边疆、边境民族地区社会安定团结的关键性问题。

五是学校食宿及卫生条件较差,学生普遍缺乏营养、发育不良。中越边境沿线民族地区小学和初中学生因居住分散,又都需要在校住宿、吃饭。住校的农村中小学生一般每顿正餐只吃得起一个素菜或一个菜汤,一学期大概可以吃一次左右的肉菜。虽然云南省也核定过对贫困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补助,但对贫困寄宿生补助的人数和金额一定并几年不变,随着“普九”加快,学生人数增多,普遍是让三个寄宿生分享一个寄宿生的补助。[4]笔者在猛硐村中心校实地调查时所看到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六是小学教育软件和硬件资源的双重性欠缺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发展。猛硐村中心校使用汉语进行教学,没有将苗族、壮族两种少数民族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语言差异,语言沟通上存在障碍,一年级的学生尤其如此。因此,教师势必需要同时使用汉语、苗语、壮语等几种语言进行教学。但是,针对在校学生大多为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特殊情况,学校在语文课程的课时设置上有所倾斜和增加。学校针对3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有计算机技术课程,但是学校只配置有一台电脑,再加上专业教师的配备没有能同步到位,不能满足学校开展正常教学工作的需要。学校缺乏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的教师,学生住宿较为紧张,每个床位要同时安排4名学生住宿。

2.教育发展对策思考

一是逐步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树立中越边境沿线民族地区良好的国门形象。在国家财力暂时难以完全保证的情况之下,应优先考虑对中越边境沿线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经费的完全免费。不仅免收书费、文具费和杂费,而且还提供一定的生活费用补助。应加强对中越边境沿线地区学校教育软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以便树立起良好的国门形象。截至2010年7月,猛硐民族小学在校生每生每月享受云南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划拨的30元民族生补助费。同时,在校生还享受国家规定的每生每月50元的生活补助费。目前,猛硐民族小学正在进行“国门学校”的项目建设。这些都是树立国门形象最为根本的保证措施。

二是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对中越边境沿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援助,启动省(市)地区“教材银行”。目前,中越边境沿线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生均图书拥有量都不足,许多家庭除了孩子的课本几乎没有其它书籍。通过城镇地区的中小学生将用过的旧教材和课外图书捐赠存在“教材银行”中,以救助那些经济困难而买不起教材和课外图书的贫困生无偿借出使用,使用完毕后及时归还。

三是紧密结合中越边境沿线民族地区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求,实现课程的生活化和大众化,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使学文化和学技术相结合、预备升学和预备就业相结合、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培养农村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夯实基础。

四是改革中越边境沿线民族地区的现行课程教材体系,加强综合课程的建设,积极鼓励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强课程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组织农科人员与教师充分挖掘当地的各种教育资源优势,共同编写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的乡土教材、实用技术教材,作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基本教材。

五是以双语教学作为推动民族教育发展的突破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此,猛硐民族小学和猛硐村中心校等学校应针对学生大多为瑶族、苗族、壮族和傣族等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1~2年级)和中年级阶段(3~4年级)分别开设瑶语、苗语、壮语和傣语等教学,并辅以相应的汉语教学,使其逐步适应并最终过渡为汉语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注释:

① 麻栗坡县人民政府2008年1月提供:麻栗坡县县情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 麻栗坡县农业局关于农民增收和产业支撑的调研报告[EB/OL]. 麻栗坡县农业局网,http://www.ynagri.gov.cn/.

[2] 麻栗坡县教育局办公室. 边疆麻栗坡县基础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EB/OL]. 教育信息第三期,http://www.mlpjyj.wanxuan.com,2008-01-04.

[3] 盘金贵,滕成达. 边境瑶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EB/OL]. http://news.yaozu.net.

[4] 民进云南省委. 云南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巩固“两基”成果的特殊问题及对策研究[EB/OL]. http://www.mjyn.gov.cn.

猜你喜欢

互市边民边境
中国边民互市研究回顾与述评
西藏边境地区边民居留稳定性调查与分析*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
加快河口县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
明代蒙汉互市贸易的建立及发展演变——以市口变化为中心
中越边境大扫雷的经验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