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医学技术信息动态

2012-03-19

微创医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射波保乳淋巴结

抗癌新技术:在肿瘤上打孔

在肿瘤上打微孔,同时又不会伤害周围的健康组织,这种将侵入性降到最小的癌症治疗方法有可能成为抗击癌症的最新武器。不可逆电穿孔技术(IRE)利用每秒数百万次的电脉冲杀死癌细胞,但不会伤害附近的组织。研究人员说:“IRE在治疗肝癌、肺癌和胰腺癌等靠近血管、神经和其他敏感组织的癌症方面可能特别有用。”

IRE包括做一个铅笔尖大小的切口和将微小器械对准肿瘤。强烈的电场随后产生,癌细胞膜上出现微孔。这可以破坏癌细胞内外分子的平衡,从而杀死癌细胞。由于IRE不会生热也不会生寒,所以周围的细胞不会受损。有些肿瘤靠近容易受损的组织,而上述优点使IRE成为治疗这些肿瘤的理想方法。

“机器人医生”进入血管将成现实

1966年,电影《美妙的旅程》讲述了一些医生的故事,他们和一艘潜水艇被一起缩小了,并被注射到一名熟练叛逃者的身体里,他们沿着他的血液航行,要消灭危及这名重要人物性命的大脑血块。这种不可能发生的故事情节使得观众们将其怀疑暂放一旁,享受着轻松的科幻之旅。

四十多年后推出的一项微型化学研究成果,使《美妙的旅程》中所描述的某些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形离真正实现更近了一步。这里没有潜水艇或者是电影中的医生,而是一个机动机器人,其发明者认为,它小到足以被注射到人体血液中。发明者希望远程遥控机器人可以携带感应设备进行观测工作,为医生传回图像。也许他可以变成一个微型外科医生,切断血栓,清理堵塞的血管。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纳米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詹姆斯弗兰德说,这种“微型机器人”仅有1/4 mm,相当于“两三根头发的宽度”。

如今的常规“打眼法”和其他微创手术是使用导管,医生将导管插入人体血管中,但导管不易弯曲。尽管他们规格较小,仍可能刺穿薄薄的血管壁。该研究基于一种压电发动机。压电这种能量被应用于石英表和煤气炉点火器。压电材料是陶瓷或晶体,能针对机械应力产生电压。在该研究中,这种材料震动机器人内部的一个类似螺丝的微型机构,从而驱动“推动器”。发明者希望,机器人就像游泳的细菌一样,将逆血流而行,至少在血液不太汹涌的血管里可以。但不同于细菌,机器人是由远程遥控接受外部引导的。这种设备可以传输图像,运载显微镜,最终可以进行手术。在进入口的地方,使用注射器可以将其取出。如果该设备坏了,它将顺着血流回到进入点,然后被取出。

乳腺癌患者腋窝处理的重大改变

2012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乳腺癌患者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仍推荐对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首选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前哨淋巴结(SLN)阴性者不需接受腋淋巴结清扫术(ALND);对淋巴结转移较少的特定SLN阳性者可避免ALND,这主要是为了避免或减少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注:既往《指南》建议对SLN阳性者应行ALND)。

上述重大改变基于ACOSOG Z0011随机研究的结果。作为Ⅰ级证据,2012版《指南》推荐对符合以下所有条件者可免行ALND:乳腺原发肿瘤为T1或T2期(≤5 cm)、1~2个SLN阳性、接受保乳手术和全乳放疗但未接受新辅助化疗。这一研究解答了一个重要问题,即SLN阳性者是否须接受ALND?不过,答案是有条件的否定。

我国科学家造出“世界最轻材料”

浙江大学的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种超轻材料,这种被称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仅每立方厘米0.16毫克,是空气密度的六分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

“气凝胶”是半固体状态的凝胶经干燥、去除溶剂后的产物,外表呈固体状,内部含有众多孔隙,充斥着空气,因而密度极小。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将含有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种纳米材料的水溶液在低温环境下冻干,去除水分、保留骨架,成功刷新了“最轻材料”的纪录。

这一研究成果,被《自然》杂志在“研究要闻”栏目中重点配图评论。“全碳气凝胶将有望在海上漏油、净水甚至净化空气等环境污染治理上发挥重要作用。”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可提供长期保护

2011年《圣加仑(St.Gallen)早期乳腺癌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认可放疗是原发性灶切除后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标准治疗,老年(>70岁)、多数低分级或低危者可免除放疗。

EORTC10853Ⅲ期研究中随访15.8年的结果显示,对于1 010例切除后DCIS,全乳放疗可使局部复发风险降低48%;未接受放疗治疗组的15年累积DCIS(14.9%对7.5%)和浸润性癌(15.5%对9.8%)的复发率均显著较高。该研究证实,DCIS保乳术后放疗可显著减小复发风险。多数DCIS在治疗后5年发生局部复发,放疗对此有持续保护作用,而对浸润性癌复发的保护似乎是短时的,主要在治疗后5年内。虽然保乳术后放疗减少局部复发并不能转换为总生存(OS)和远处转移时间的改善(两组15年生存率均接近90%,92%未发生远处转移),但其重要性仍不容置疑。在DCIS更常见的今天,更多患者将从研究中获益。研究也再次证实了长期随访的重要性。目前,DCIS保乳术后放疗的研究热点为确定预测复发的生物学指标,避免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的问题。

射波刀治疗三叉神经痛见效快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是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选择之一。台湾三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唐(Tang)等发现,与其他SRS系统相比,采用射波刀立体定向神经根毁损术能更早缓解疼痛。

研究者选取14例患者接受射波刀立体定向神经根毁损术,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缓解情况,并记录术后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控制时间、止痛药减少量、是否有新的感觉迟钝出现以及在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随访期间出现副作用情况。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在治疗后疼痛缓解时间方面具明显优势。

射波刀(Cyber knife),又被称为“立体定位射波手术平台”,是X线全身立体定位放射外科治疗设备,而目前较常用于治疗TN的放疗设备是伽玛刀。两种治疗设备均是将射线汇聚在三叉神经根靶点,阻断痛觉纤维的传导,而触觉和运动神经纤维功能不受影响,总有效率可达90%以上,疗效可靠。射波刀与伽玛刀相比较,前者具无创、无框架、非等中心、非共面的优点,后者精度较高,定位更为准确。总之,靶点选择和精确定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猜你喜欢

射波保乳淋巴结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刀过无痕”射波刀
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研究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42例临床效果
射波刀治疗计划准直器对剂量分布和治疗时间影响的研究
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保乳手术和改良根治术治疗老年乳腺癌的系统评价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