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初中“穿新鞋走老路”教学现象及其解决策略

2012-03-01李桂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新课程新课改理念

李桂

目前,在相當多的农村学校里,教改让类似“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

一、“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的几种情况

1.领导漠视课改,只做表面文章

毫无疑问,新课改是好事,如果随机调查,相信人人都会说好。然而,对学校的一些教育管理者(学校领导)来说,他们一方面表示大力支持新课改,希望孩子们都能在新课程下得到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又担心给孩子们时间、空间多了,教师的讲授时间、考试点评少了,知识、技能目标得不到落实,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确保……于是情不自禁地又用起应试教育那一套,组织起一次又一次的评估、检查、考核。搞得教师们为了所谓的“高质量”东奔西跑,疲于应付,大量搜集题目,重复进行操练,题海战术重现“英姿”,应试教育死灰复燃。

2.只求教学进度,教师从头讲到尾

在当前的一些农村教师的课堂里,“学生上课伏倒,教师课后辅导”的情况屡见不鲜。某节物理复习课上,教师一开始就在那儿讲个不停,一直到下课。课后的组内交流上,他提到这样一句话,“我担心让学生发言会影响到我的教学时间”。而这位教师在上课时所讲的一些东西,学生只要重新看一次课本就能够了解了。这些教师总是担心:给学生太多提出问题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时间、空间,会浪费教学时间,无法保证教学进度和学生升学考试的复习时间,以致最终影响学校的升学率。所以,“只求教学进度,从头讲到尾”就成了一些教师的“取胜法宝”。

3.一切为了考试,学生主体地位搁一边

当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教师们喊得最响亮的口号之一。然而,在他们的教学实践中,认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还不如“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升学率”来得实际,“教师主导=教师主宰”,“升学率高才是硬道理”。于是,课堂上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机械完成”的传统教学方式仍然主宰着课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为:第一,教师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帮助、指导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过程,而绝不是教师面对学习状态、学习特点各异的学生讲解同一教案的过程。学习过程中的主宰者应该是学生,他们的学习需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决定着教师应该指导什么和如何指导;第二,教师是主导而不是权威控制,主导的前提是民主和平等。依靠权威控制搞一言堂,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将“主导”视为“主宰”,只会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阻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第三,教师是主导而不是单向传输,主导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进行宏观引导和调控。引导和调控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更喜欢学习,学习的效率更高、效果更佳。

4.无视学生表现,激励、多元评价成摆设

倡导多元评价、激励评价,是新课程评价的一大亮点,它强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评价,评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评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评出学生的自信心。可是,新课程评价观在我们的一些教师那里,只是空头的口号而已,一到实践中就遁回到单向评价的老路上去:他们的评价仍是传统的以应试为目的的评价,分数是他们评价学生的唯一杠杆。甚至连课堂上的评价也还是老一套,学生“被”提问,回答问题时不是让学生有种学习的愉悦感,而是让学生感到一种压力,评价语言单一,甚至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后久久不能坐下,直到教师把该讲的讲完。这样下来,课堂还是变成了学生、教师应付各种考试的战场,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氛围不见踪影,教师的讲课无视学生的感受,学生得不到教师的表扬、鼓励。整个课堂从始至终都笼罩在压抑的气氛里,什么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二、“穿新鞋走老路”不良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

1.课改意识淡薄

学校教师特别是校长课程改革的意识十分淡薄,有的甚至认为课程改革纯属多此一举。因为他们按照老一套来做,质量似乎也不受任何影响,所以在课程改革的浪潮冲击下仍然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当然,升学考试这根指挥棒作祟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不敢试,教师消极试,家长也不愿试。他们总是顾虑:学生成绩是不是能提高,孩子升学是不是能确保?于是,在这些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那里,课改只是口头上的东西,“空打雷不下雨”,实际上搞的还是应试教育那一套。

2.缺乏不懈的坚持

大多数教师在课改培训后也曾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信心百倍,、亲力亲为。但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课改实验之后,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像预见中那样“立竿见影”地提高上来,有的甚至还有下降趋势。于是教师们对新课改怀疑者有之,消极者有之,抵触者有之。其结果是,信心全无,没法坚持,以致又绕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来了。

三、从根本上解决“穿新鞋走老路”问题的策略

1.校长树立坚定的课改意识是关键

(1)强化教师业务培训(包括校本培训),让新课程理念在教师们的心里烙上印,扎下根。要让教师知道,新课改是一场革命,是一场系统、艰巨、长期的改革,“急功近利”的思想要不得。

(2)校长要有开拓创新精神,要不记个人得失,要有“成与败反正也不会挨撤职”的意识,因为成绩差在偏远的农村学校是正常的。校长应该在给教师足够投身课改的信心、胆量的同时,也要有勇气、胆量、恒心,做新课改的促进派,为新课改的健康推进保驾护航。

(3)大胆改革教学监控和质量评价体系,以教师课改绩效论“英雄”。通过科学评价机制的构建和实施,要重过程又重结果,让新课程实验变成教师们的自觉行动,从而让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到实处,让农村学校的孩子们充分享受新课程的阳光雨露,在教育公平的道路上和谐发展。

2.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是基础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场改革都必须从理念开始,理念要先行。理念是行动的灵魂,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理念的束缚。所以,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理念不转变,貌似有新意的课,仍是老一套,走老路。因而,要通过培训、学习、研究等形式,让一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人才观和评价观等。要视学生为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充分认识教学不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将激励评价、发展性评价落实在行动上,在学生评价上,要既重结果,又重过程。通过评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学生的学习信心、信念树立起来,把教师的教学热情鼓动起来。

3.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平台

“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孔企平《论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此,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变了,我们的课就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

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就是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否定“接受式”或者不要“接受式”。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指出:“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以单一接受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能得以生成和发展。亦即是说,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使新课改获得成功的有效平台。

4.優化课堂教学环境是保证

(1)创设“学”的场景。一方面,要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的心理场景(确保学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即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情绪上有安全感,营造一个温暖的、师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另一方面,要创设“学”的物理场景。即围绕“学”为学生开发、提供一些具体的学习硬件资源,或摆放适于合作学习的桌椅,或提前布置让学生收集相关的、备查备览的书籍、报纸、杂志、图片、网站、文献资料等。

(2)提供“探”的问题。“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探究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很灵活,可以是学生提出,也可以是教师提出。无论问题由谁提出,始终要注意问题不宜过多、过泛、过浅、过深。问题的指向性要求比较单一,有“探”的价值,否则泛泛而“探”,“探”而无效,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失去“探”的兴趣。

(3)参与“研”的过程。新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意味着合作性意义的建构、平等对话,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要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学生研究、探求、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在参与学生“研”的过程中,教师要全方位地参与,即在课前参与信息收集、问题设置,课中参与讨论、合作,课后参与问题的再整理、作品的展示、信息会的发布等。在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参与的重点在组织、指导,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式,甚至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在这一问题上,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参与的面更宽,把学生的思维恰当地向广度、深度的方向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而有个性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纪德奎.新课改十年:争鸣与反思——兼论新课改如何穿新鞋走出老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1(3).

[4]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黄 晓)

猜你喜欢

新课程新课改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